- 中國零售業發展監測與分析報告2016
- 王強主編
- 3502字
- 2019-09-20 16:30:59
2.3 零售商業與經濟發展的結構比例
2.3.1 零售商業與工農業生產的結構與比例
“十一五”和“十二五”兩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的工農業生產保持了較好、較快的增長勢頭。從產業對比角度,“十二五”期間特別是2012年以后,相對而言,中國零售商業消費的增長速度略快于工農業生產,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占商品零售額的比例從2011年的0.5降至2014年的0.44,如表2-3所示。
由于國家統計局統計口徑的變化,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口徑指標基本上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指標替代,全國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全部工業增加值近幾年來波動幅度較大,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2011年增速較快,其占商品零售額的比例在2011年較上一年有所增加,為5.17;但2012年以后逐年下滑,2014年為4.67。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占商品零售額的比例在2010年和2011年穩定在1.15的水平,但是全部工業增加值2012年增速有所放緩,該比例下降至1.07,“十二五”期間零售商業增長速度較快,導致2015年該比例下滑至0.85。
2.3.2 零售商業與物流運輸的結構與比例
2015年中國的全年貨物運輸總量增長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波動,貨物運輸總量為417.1億噸,貨物運輸周轉量為177401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下降了4.92%和4.54%,反映出中國實體經濟發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即便如此,“十二五”期間這兩個指標仍保持增長,全年貨物運輸總量和貨物運輸周轉量分別較“十一五”期末增長了28.66%和25.1%。
與零售商業發展相比,貨物運輸的總量和周轉量都有明顯下降,如圖2-8所示,“十二五”期間,每萬元商品零售額中所含貨物運輸總量從2010年的23.26噸降至2015年的15.5噸,同期,每元商品零售額中所含貨運周轉量也從2010年的1.02噸公里逐漸下滑至0.66噸公里。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受到近年來網絡零售興起和快遞業務迅猛發展的互動影響,“十二五”期間快遞業務量和收入飛速增長,2015年快遞業務量為206.7億件,是“十一五”末期23.4億件的8.83倍,“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率約為54.6%,同期快遞業務收入為2770億元,是“十一五”末期574.6億元的4.82倍,“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率約為37%。
“十二五”期間快遞業務的大發展推動了行業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和運費的下降,每件快遞成本(收入)已經從“十一五”末期的24.57元下降到“十二五”末期的13.4元,相應也使得快遞業務越發普及?!笆濉逼陂g,全國商品零售額中每萬元使用快遞業務量從“十一五”末期的1.68件增長到7.69件,增長了4.58倍,因此,雖然快遞業務本身的單價有所下降,但是綜合下來,每萬元商品零售額中發生的快遞費用也從“十一五”末期的41.23元增長到2015年的103.12元,增長了2.5倍。
2.3.3 零售商業與貨幣流通的結構與比例
中國的貨幣流通和信貸發放在整個“十二五”期間繼續增長,貨幣和準貨幣(M2)較“十一五”末期接近翻倍,達到139.2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約為13.9%;狹義貨幣供應量(M1)達到40.1萬億元,流通中現金(M0)達到6.3萬億元,年均增長率分別為8.5%和7.1%。
據此折算,每元貨幣(流通中現金M0)所擁有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4.78元,所擁有的商品零售額約4.26元。每元貨幣(貨幣M1)所擁有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0.75元,所擁有的商品零售額約0.67元。按照城鄉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口徑計算的每元人民幣存款所擁有的社零額2015年為0.55元,較“十一五”期間的0.5元左右的水平有所提高,反映出國內居民儲蓄存款相對下降,消費相對上升。
從發展趨勢來看,如圖2-9所示,每元貨幣(M2)流通量所擁有的社零額在整個“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都比較穩定,保持在0.22元的水平,這是由于M2指標含有定活期存款和保證金在內的儲蓄存款,實質上是全社會消費支出的最終支付保證,也表明從社會消費的角度來看貨幣投放量整體合理。
但是,由于流通中現金(M0)和狹義貨幣供應量(M1)在“十二五”時期增速低于社零額增速,因此,“十二五”期間,每元貨幣(M1)流通量所擁有的社零額和每元貨幣(M0)流通量所擁有的社零額均有所增長,相比于“十一五”末期,分別從0.59元增長到0.75元和從3.52元增長到4.78元。
以上三者的差異整體上來源于三種貨幣投放量的構成差異,相對于消費支付,M1指標如果加上歷年的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消費貸款余額,其所擁有的社零額指標在“十二五”期間則是緩慢下降,M0指標加上歷年的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消費貸款余額,其所擁有的社零額指標則僅有較小幅度的增加。
“十二五”期間,中國的消費貸款余額出現快速增長的態勢,特別是2012—2015年每年消費貸款余額增長分別為17.63%、24.31%、18.45%和23.34%,遠高于同期GDP和社零額的增速。到2015年,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消費貸款余額接近19萬億元,較“十一五”末期的7.39萬億元增長了2.56倍,年均增長率為20.7%。每元社零額中所包含的消費貸款從2010年的0.47元增長到“十二五”末期的0.63元。
其中,個人短期消費貸款余額增速更為驚人,2012—2015年每年增速分別高達42.88%、37.13%、22.34%和26.21%。到“十二五”末期,個人短期消費貸款余額突破4萬億元大關,達到4.1萬億元,相比“十一五”末期增加約3.14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33.7%。每元社零額中所包含的個人短期消費貸款從2011年的0.07元快速增長到2015年的0.14元。這些數據表明了中國居民消費觀念和支付形式的巨大變化,現代金融和信用消費已經成為新時期居民消費模式的主流之一。
從發展趨勢來看,全部消費貸款和個人短期消費貸款以及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增長率持續高位運行,受到房地產形勢趨于穩定的影響,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和全部消費貸款增長率明顯低于個人短期消費貸款增長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受宏觀經濟和消費意愿的影響,如圖2-10所示,2014年個人短期消費貸款增長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較上年度增長率下滑了15個百分點,但2015年有所回升,達到26.2%。
2.3.4 零售商業與地區發展的結構與比例
根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5》的數據,2014年中國有城市合計653個,其中,直轄市4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城市273個,縣級城市361個。“十二五”期間,大中型城市具有遠超出其人口應有比例的生產能力和消費輻射能力,產業集聚和消費集聚現象突出。
從零售商業發展的城市地區結構分化來看,人口和消費的城市化集聚現象較為突出,中國的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作為國內的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代表,2014年僅以18.92%的全國人口,創造了全國40.72%的GDP,貢獻了40.11%的社零額,占有38.33%的城鄉居民儲蓄存款。
從發展趨勢來看,如圖2-11所示,中國的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總人口“十二五”期間有小幅增長,從“十一五”末期的25126萬人增長到2014年的25881萬人,占比也基本上穩定在18%~19%。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GDP增長“十二五”期間仍然略快于全國水平,占比提升了約1.5個百分點。相應的財富占有自2004年以來有一定的波動,2010年以后有所下降,2014年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城鄉居民儲蓄年末余額占全國比例相較于“十一五”末期下降了約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水平“十二五”期間基本保持穩定,消費能力占比維持在40%左右,整體上呈現輕微下降的態勢。這些數據表明了中國特大型城市的集聚能力和增長后勁相對開始減緩。
中國的地級城市,按照市轄區口徑,即一般意義上包含一線、二線、三線和部分四線城市的中國全部城市市區(即國家統計局口徑的地級以上城市的市轄區),截至2014年底,擁有31.4%的全國人口,創造了全國62.32%的GDP,實現了62.3%的社零額。
中國地級以上城市的市轄區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兩個五年規劃期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擴張態勢,核心表現在市轄區城市土地面積和人口的雙擴張上。一方面,所有地級城市市轄區土地面積從2005年的57.4萬平方千米增加到2014年的69.3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的比例也增加了1.23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人口也有明顯增長,從2005年的36285萬人增長到2014年的42953萬人,占全國的比例則增長了將近3.6個百分點。這充分反映了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進程,在“十二五”期間以傳統城市的面積擴張和人口涌入為突出特點。
在以上兩個因素的推動下,所有地級城市市轄區的GDP增速和消費增速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都呈現出擴張態勢。如圖2-12所示,“十二五”期間,GDP占比從“十一五”末期的61.31%提高到2013年的63.87%,增長了2.5個百分點,2014年占比回落至62.32%。地級城市市轄區的社零額占全國比例在“十二五”期間出現小幅增長趨勢,從“十一五”末期的61.68%提高到2014年的62.3%,僅提高不到1個百分點。
社零額占比和面積與人口占比在“十二五”期間變化率的差距,反映出中國傳統城市雖然在持續擴張并入新的原有農村地區,也在加大吸引人員流入,但是相較于其他縣及縣以下地區的收入與消費的快速增長,呈現出明顯差距,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城市的消費能力的增長實際上相對有所減緩,另一方面是因為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導致社零額部分的消費相對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