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兒是一場修行:積極行為引導法家長自修手記
- 王雯靜 吳玨
- 1302字
- 2019-09-29 13:22:18
自序 你給的愛
親愛的家長:
感謝您翻開這本書!這一個簡單的動作,至少傳遞了三種積極的正能量:
1.您很愛你的孩子;
2.您是一個有學習意識的人;
3.您在積極尋找解決你和孩子之間小問題的好方法。
那么,我很榮幸,有機會與你在這本書中見面,坐在字里行間一起聊聊“家有學齡童”的那些小煩惱、小困惑、小麻煩。希望我的文字能為你解憂,為你找出一條直達孩子內心深處的路,讓你在其中遇到“自己”、遇到“孩子”、遇到“愛”。
為什么要打引號呢?因為很有可能,你還未能認識自己、認識孩子、認識愛。
愛,再熟悉不過的一個字眼。很多人說,要用心愛。沒錯,要用心,但不能太用力。對孩子的愛,就像把乒乓球放進玻璃杯,你要的是把愛放進去,而不是彈出來。所以,你的愛,要得法,要得力,切忌過猶不及。
對待孩子,用心愛,是一種智慧;用力愛,是一種控制。智慧可以讓愛在互動中彼此增進,控制則會讓愛在反抗中相互消耗。所以,感謝你能翻開這本書,來了解積極行為引導法將帶給你和孩子怎樣的變化。
此時的你,可能正在糾結于如何改變孩子的一些“壞習慣”。你制定了很多策略來“對付”孩子。有些可能有效,你感到沾沾自喜;有些可能無效,你又患得患失。其實,你完全不必如此傷神費力。在我看來,孩子身上大多數的不良行為,都是由于充沛的精力沒有得到充分釋放、豐富的情感沒有得到正確回應造成的。
但很多時候,家長們會理所當然地把孩子當做自己生命中的作品,去設計、去塑造,而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對自身的認知與探索。愛,應該是一種虛心的陪伴,給孩子一些空間,與孩子共同成長。
書中,我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講述一個叫成成的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強烈的自我需求而不斷與老師、家長、同學發生沖突的事,也解釋了沖突背后家長的失策與無助。你會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們的“不聽話”,只是在爭取一種“被允許”的信任感。
當孩子進入學校后,我們就混淆了“教育”和“教學”的區別:總覺得教育孩子,就是教給他知識,只要好好寫作業、好好學習,就是“好孩子”,就是成功的教育。而忘記了:孩子和我們一樣,有興趣、有情緒、有情感,他們原本是一個可以高速運轉的CPU。不幸的是,往往是出于我們自己的原因,用“生硬”的教育把孩子成功塑造成了一塊硬盤。主動運算的CPU變成被動存儲的硬盤,這不是玩笑,這是現實。
“教學”的目標是傳授知識,啟迪智慧;而“教育”的目的,則是挖掘孩子的潛能,允許他們做自己。作為父母,我們的職責一目了然。而你心中的困惑和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大都也是因為自己未能“盡責”。
書中,我試著更多地站在孩子的內心需求角度,去理解他們身上的“問題”,也試著從家長自身經歷中,去尋找問題背后的正面動機。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需要被信任、被理解、被尊重,才能找到真正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這本書最初的書名叫《孩子,你可以不聽話,但你必須懂事!》很神奇吧?我居然允許孩子“不聽話”!或許你心生懷疑:不聽話的孩子怎么可能“懂事”呢?那你就很有必要買下這本書,走進字里行間來,我沖一壺好喝的水果茶等你,我們一起聊一聊什么是“聽話”、什么是“懂事”。
然后,你會明白:育兒,真的是一場修行,成長的不僅是孩子,還有你自己。
雯靜
2018年元旦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