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公司業績預告與分析師預測互動機制研究(財會文庫)
- 黃曉蓓
- 1592字
- 2019-09-29 13:22:45
前言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恩師張新民教授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詳細解讀,激發了我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預測性盈利信息披露的興趣:為什么一些企業會披露相關信息,另一些企業選擇沉默?什么樣的內外部因素會影響企業的披露行為?不同的披露行為會產生什么樣的經濟后果?中國作為一個發展迅速的新興市場,披露制度與上市公司的披露行為同西方發達資本市場存在何種差異?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閱讀了中西方大量關于預測性財務信息披露方面的文獻,發現與西方文獻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美國留學時,我與合作導師探討這一問題,發現我國的預測性財務制度是非常獨特的,有別于其他發達資本市場與新興市場。具體體現為: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資本市場的預測性盈利信息披露體系,是一個以“安全港規則”為主要特點,以自愿披露為主要精神,完備的、高效的管理層盈利預測體系。這種自愿披露體系建立在美國發達的證券市場與健全的立法環境之上,當經濟環境與立法環境發生變化時,就需要有不同的盈利預測制度與之相適應。例如,日本就施行了完全強制性的管理層盈利預測制度。在我國,管理層盈利預測是以業績預告的形式披露的,當上市公司預計未來業績出現虧損、扭虧為盈、業績大幅上升或下降(與上年同期相比達到或超過50%)時進行強制預告,在其他情況下由上市公司自行選擇是否進行預告的制度要求。該制度的實施導致我國上市公司在不同會計年度的業績預告類型會隨著業績變動情況而變化,也使我國成為在管理層盈利預測上強制披露與自愿披露并存的特殊經濟體。
在這種特殊的制度背景下,我開始思考,無論是發達市場還是新興市場,預測性盈利信息的另一個重要來源——分析師,是如何與上市公司管理層披露的業績預告相互作用的呢?二者將如何影響我國上市公司的預測性盈利信息披露環境呢?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本書以同一會計年度我國上市公司的業績預告與分析師盈利預測作為研究對象,結合我國的資本市場環境與制度特征,探尋二者之間的互動機制,揭示我國上市公司預測性盈利信息的披露環境特征,為監管機構制定相關政策,促進我國資本市場信息披露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經驗證據。
本書共八章,第1章為引言,介紹本書的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創新以及相關概念;第2章為文獻回顧,對國內外管理層盈利預測、業績預告以及分析師預測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第3章為制度背景,簡述我國業績預告制度變遷史、分析師行業的興起與發展以及二者共同形成的我國上市公司預測性盈利信息披露環境;第4章至第7章為實證研究部分,其中第4章至第6章分別探討分析師對我國上市公司強制預告的違規、自愿預告以及預告質量的影響機制,第7章探討業績預告對我國分析師盈利預測修正以及準確性的影響;第8章對本書進行總結,提出研究的局限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本書首次對我國預測性盈利信息披露環境的特殊性進行論述,指出分析師預測與業績預告及時性上的差異及其對二者互動機制的影響,解決了之前我國關于業績預告與分析師預測研究中存在的內生性以及影響方向的問題;豐富了公司治理研究框架,指出分析師作為一種重要的外部治理機制,既可以成為監管制度的替代,又可以替代與補充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約束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為。本書探討了分析師在私有成本與自愿披露關系中的調節作用,也揭示了我國分析師預測與業績預告互動機制的特殊之處。
總體來說,本書的研究結論為分析師與管理層之間的互動研究提供了新的經驗證據,可以幫助讀者深入了解我國預測性盈利信息披露的制度、披露環境以及信息披露主體之間的互動,同時也有助于監管部門了解市場參與主體對業績預告的影響以制定更有效的信息披露政策。隨著證券監管政策的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進一步強化,以及分析師專業化的不斷提高,我國上市公司的預測性盈利信息披露環境還會出現新的特色,而這一研究問題,也將成為我們年輕學者需要持續關注的領域。
黃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