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第五版)(上下冊)
- 陳瑞華
- 7字
- 2020-08-20 16:02:32
第一部分 學術史
第一部分導讀
現代刑事訴訟法學的產生,導源于清朝末期的“改制”和由此導致的大規模修律運動。刑事訴訟法在清末成為高等學堂法科的專門課程,是刑事訴訟法學作為一門獨立法律科學產生的主要標志。沈家本對刑事訴訟法的作用、原則和制度所作的論述,是中國學者對刑事訴訟法學理論問題所作的最初研究。但是,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理論體系的真正產生,則始于20世紀20年代夏勤的《刑事訴訟法要論》一書的出版。后來又經過陳瑾昆、康煥棟、戴修瓚、孫少康、蔡樞衡等學者的不斷努力,到40年代,中國的刑事訴訟法學才得以初步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夏勤、陳瑾昆和蔡樞衡對這一時期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的貢獻尤為重要。中國刑事訴訟法學從其產生時起,即較多地受到大陸法系刑事訴訟理論的影響。
作為刑事訴訟法學的基本概念,范疇具有豐富的思想含量,具有較強的理論抽象性和思想凝聚力,并從較高的理論層次上對刑事訴訟活動的規律和基本觀念進行了概括和總結。民國時期的中國學者試圖通過引進和吸收包括刑事訴訟主體、刑事訴訟客體、刑事訴訟行為、刑事訴訟階段、刑事訴訟法律關系等理論范疇,來移植大陸法國家刑事訴訟法學的理論體系。我國臺灣地區的研究者也承繼了民國時期的法律學術傳統,對這些理論范疇繼續采取“拿來主義”的研究方式。三十多年來的法學重建經驗表明,刑事訴訟法學理論的每一次真正發展,都不是因為簡單地移植了西方法學的某一理論或者范疇,而是針對中國本土的問題,提煉出了一套具有普遍解釋力的假設性命題。本書所分析的“刑事訴訟價值”和“刑事訴訟目的”、“刑事訴訟構造”、“刑事訴訟職能”等理論范疇,就是這種從中國本土問題中提出一般理論的典型嘗試。
當代刑事訴訟法學無論是在研究方法還是在理論體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也存在著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在大規模地引進西方法學理論之后,法學研究者應當具有基本的問題意識,注重從本土的法制經驗中提煉出自己的法學理論。刑事訴訟法學界在將西方法學理論予以介紹、比較和深入研究之后,也應當通過對本土法律實踐的研究,通過運用社會科學中的概念化方法,總結和提煉出新的證據理論。這種帶有“解釋性”的法學研究,對于克服傳統法學研究中存在的過于主觀化和隨意化的問題,對于從本土司法實踐中發現“法律規則”,都將是富有啟發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