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研究
- 吳潛濤等
- 3038字
- 2019-09-29 17:00:27
第一節 前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在中國的萌芽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直到五四運動以后才得以在中國廣泛傳播,但它的萌生與孕育則遠早于五四運動。據現有資料,在我國,最早明確提到“馬克思主義”的是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1899年該刊在介紹西方國家的工人罷工和社會主義運動情況時,把馬克思的名字及其學說也介紹進來了。
中國人自己首先宣傳馬克思的刊物,是1901年1月由中國留日學生主辦的《譯書匯編》。該刊物連載了日本人有賀長雄所著《近世政治史》一書。書中寫道:“一千八百六十二年,各國工人之首領,均會集于倫敦,名曰萬國工人總會”,“麥克司(即馬克思)自為參事會長,總理全體”。這里所說的萬國工人總會即我們通常所講的第一國際。該書還寫道:“西國學者,憫貧富之不等,而為傭工者,往往受資本家之壓制,遂有倡均貧富、制恒產之說者,謂之社會主義。社會云者,蓋所謂統籌全局,非為一人一家計也。中國古代有井田之法,即所謂社會主義。”從這篇介紹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把馬克思主義學說視為一種均貧富的政治倫理學說,并與中國古代的井田制相提并論。1902年4月,上海廣智書局出版了由羅大維翻譯、日本學者村井知至所著的《社會主義》一書,該書從多方面介紹和論述了馬克思主義,書中指出社會主義就是要“變資本之私有為共有”,消滅貧富懸殊,消滅地主和資本家階級。
前五四運動時期,宣傳馬克思社會主義學說最有影響的學者,當推中國著名的改良派首領梁啟超。1902年10月16日,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第18號發表的《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一文中,就曾提到:“麥喀士(即馬克思)日耳曼人,社會主義之泰斗也”,“社會主義之鼻祖,德國人,著述甚多”,“麥喀士(即馬克思)謂:今日社會之弊,在多數之弱者為少數之強者所壓伏”。1904年2月14日,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第46~48號合本上又發表《中國之社會主義》一文。在這篇文章中,梁啟超將社會主義與中國的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他說:“社會主義者,近百年來世界之特產物也。括其最要之義,不過曰土地歸公、資本歸公,專以勞力為百物價值之原泉。麥喀士(馬克思)曰:‘現今之經濟社會,實少數人掠奪多數人之土地而組成之者也。’”他認為,馬克思等人的學說,“吾中國固夙有之”,“中國古代井田制度,正與近世之社會主義同一立腳點”。由此可見,梁啟超與當時中國許多談論社會主義的人一樣,在理念上把社會主義與中國歷史上的井田制和均田減賦的主張混為一談,并將其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框架之內。也正因如此,以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雖然承認社會主義為“將來世界最高尚美妙之義”,但他們并不理解馬克思主義,也不打算在中國實行科學社會主義。他說:“社會主義學說,其屬改良主義者,吾固絕對表同情;其關于革命主義者,則吾未始不贊美之,而謂其必不可行,即行亦在千數百年后。”(注:梁啟超:《駁孫文演說中關于社會革命論者》,載《新民叢報》,第86號。)
在改良派談社會主義的同時,資產階級革命派也在宣傳馬克思及其學說。1903年2月15日,馬君武在《譯書匯編》第二卷第11號發表《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一文介紹社會主義,認為“凡懷熱心圖進步之國民,未有不歡迎社會主義者”(注:《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附社會黨巨子所著書記》,載《譯書匯編》,第二卷第11號,1903年2月15日。)。該文在附錄《社會黨巨子所著書記》中,特意推薦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等經典著作。1905年11月,朱執信(署名蟄伸)寫的《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發表在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第2號上,該文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活動,并節譯了《共產黨宣言》中的十項綱領,同時提到了《資本論》,認為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旨在為多數人謀幸福。
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孫中山先生也非常推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他說馬克思是“世界上社會主義最大的思想家”,認為在馬克思學說發表以前,世界上講社會主義的都是一些陳義甚高的理論,是“烏托邦派”,只有馬克思“用他的聰明才智和學問經驗,對于這些問題作一種極透徹的研究,把古人所不知道和所不能解決的都通通發明出來”。因此,孫中山先生認為:“馬克思所著的書和所發明的學說,可說是集幾千年來人類思想的大成。所以他的學說一出來之后,便舉世風從,各國學者都是信仰他,都是跟住他走。”孫中山先生甚至把自己的民生主義稱之為社會主義,他說:“故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一講》)1905年2月,孫中山先生還專程到布魯塞爾訪問了第二國際書記處,請求加入第二國際。他說:中國社會主義者要采用歐洲的生產方式,使用機器,但要避免其種種弊端,以便“在將來建立一個沒有任何過渡的新社會”,由“中世紀的生產方式將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生產階段,而工人不必經受被資本家剝削的痛苦”(注:據布魯塞爾法文報紙,比利時社會黨機關報1905年5月20日報道。)。同年10月,孫中山先生在《民報》發刊詞中提出了民主主義的主張,強調要“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他這里所指的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是相通的。當然,孫中山先生在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理解上是存在誤解的。如他說:“社會主義者,人道主義也。人道主義,主張博愛、平等、自由,社會主義之真髓,亦不外此三者。”(注:《孫中山著作選》(上),66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十月革命前,中國無政府主義學派也在自己的刊物上對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學說作過一些介紹。1907年8月,我國留日學生在東京成立了社會主義講習會。這是我國第一個研究社會主義的團體。1908年1月,劉師培、何震主編的《天義報》第15號刊登了恩格斯1888年為英文版《共產黨宣言》所寫序言的譯文,這是迄今為止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恩格斯著作的完整中譯本,對于初學馬克思主義的人極有幫助。劉師培在編者按語中說:“《共產黨宣言》發明階級斗爭說,最有裨于歷史。此序文所言,亦可考究當時思想之變遷,欲研究社會主義發達之歷史者,均當從此入門。”1912年,煮塵主編的《新世界》雜志不僅連載了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文,而且還對《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加以介紹和評述,認為《共產黨宣言》“不啻二十世紀社會革命之引導線,大同太平新世界之原動力”。
五四運動前期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宣傳介紹,一般還只是零星的、片斷的,甚至不乏曲解和比附。但它讓人們知道除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思想以外,還有馬克思主義這種學說的存在。其中的一些先進分子在宣傳西方資產階級倫理道德觀念時,已經開始有所保留和懷疑,這就為后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形成起著積極的研究導向和理論準備作用。如陳獨秀針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所暴露出來的矛盾,就明確指出:“自競爭人權之說興,機械資本之用廣,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一變而為社會之不平等;君主貴族之壓制,一變而為資本家之壓制。此近世文明之缺點,無容諱言者也。”(注:陳獨秀:《獨秀文存·法蘭西與近世文明》,44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李大釗在1916年5月也曾談道:“代議政治雖今猶在試驗之中,其良其否,難以確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測。”(注:《李大釗全集》,第1卷,281頁。)爆發于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更是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深刻危機,李大釗講道,“此次戰爭,使歐洲文明之權威大生疑念。歐人自己亦對于其文明之真價不得不加以反省”(注:《李大釗全集》,第2卷,3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