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國家賠償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疑難問題實證研究作者名: 張文志 孫春雨 王偉 李斌本章字數: 752字更新時間: 2019-09-29 17:00:41
前 言
本書的主要內容源于課題組承擔的中國法學會2012年部級法學研究課題——“國家賠償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疑難問題研究”(項目編號:CLS(2012)B22-2)。該課題的研究、論證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首先,對35名法官、檢察官、律師進行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其次,對調取的14個省市辦理的53件國家賠償案件進行實證分析;再次,開展比較法研究,通過查閱和占有大量資料,先后查閱相關論文400余篇、圖書200余冊,對民事法律領域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和國家賠償法領域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國內外國家賠償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進行比較借鑒,對修改前后《國家賠償法》的立法原則和具體條文進行比較分析、參考借鑒;最后,向本單位聘任的憲法、行政法領域專家咨詢委員征詢意見和建議,組織專題論證并進一步修改完善。嚴謹的研究過程成就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與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書有如下特點:
一是系統性。注重發揮“協同創新”理念的優勢,不就事論事,不拘泥于部門利益,堅持從整體上對國家賠償案件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力爭形成工作合力,確保所提出的構想符合現實需要、協調各方利益。
二是規范性。注重對現有規范體系運行過程中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對修改后的《國家賠償法》、重慶市、廣東省、河南省等地的地方性規范性文件進行深入分析,力爭從中提取出構建新型國家精神損害賠償模式的規律和經驗。
三是實用性。注重突出課題的實用性,最終形成的調研報告中有實證研究、有學理論述、有原因分析、有對策建議,如針對困擾實踐的主要問題——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計算和支付標準問題,課題組在進行比較研究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運用國家標準(司法解釋)、個案標準、案例指導等多種方式確定支付標準的“綜合法”,并對相應的檔次進行了明晰化分解,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以上些許研究所得,愿與讀者分享!
著者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