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詞
- 董立河編著
- 6872字
- 2019-09-29 16:43:57
一、中國古代的愛國觀念
在亞洲東部有一片廣闊的大陸:它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到太平洋西岸諸島,北有廣漠,東南是海,西南是山。這片大地是一塊從西向東高度逐級下降的斜坡。西部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東接海拔1000~2000米的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再往東是海拔千米以下的丘陵地帶和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家園。我們的祖先曾以為它是人類生存的唯一樂土,故稱之為天下;又因四面環海,又稱之為四海之內。五千多年以前,中華民族就開始在這塊土地上孕育、成長和發展,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華民族從孕育、形成到發展,從自在到自覺,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遠古到秦漢為第一個階段,從秦漢到1840年為第二個階段。中華民族的愛國觀念在古代時期呈現出鮮明的特色。
早在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原黃河和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就出現了文明的曙光,并呈現出文化的多元格局。各具特色的文化之間相互競爭和融合,開啟了多元文化的一體化進程。在炎、黃、堯、舜、禹等先祖的征戰中,黃河中游不同部落集團之間不斷碰撞和交融,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初見雛形。在夏商周三代,通過吸納東方和西方的新成分,華夏族不斷成長壯大,從多元走向一體。在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各民族的大遷徙和大融合,并吸收了眾多新的民族成分和文化因素,華夏族的核心地位得以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已經實際上孕育成形。夏商周三代就已經產生了特有的華夏文化。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地人口的流動、各族文化的交流、各國的爭雄競爭,帶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辯論和文化大繁榮。這是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以儒道為主的多元文化之花盛開在世界的東方。
相關鏈接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思想流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被后人稱為“諸子百家”,其中影響較大的有10家,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出自這里。春秋戰國時期燦爛的文化成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同時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這一時期的文化思想對后世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漢以前,特別是夏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民族的確立時期,是中原各部族之間的融合與統一的時期。在此期間,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尚未真正建立,夏、商、周的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諸侯國實際上是相對獨立的政治經濟實體,中華民族統一的凝聚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這一時期的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尚處在萌芽階段,主要表現為骨肉愛、鄉土愛、民族愛和祖國愛,其發展也主要是圍繞著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中華民族的生活地域、經濟條件、文化傳統,把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凝聚成一個統一的民族進行的。寬泛地說,在這一時期,凡是熱愛自己的故土或邦國及其人民、有利于民族統一和團結、有利于邦國富強和社會進步的思想和行為,都屬于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一部分。
相關鏈接

屈 原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屈原出身貴族,加之才能超群,受到了楚懷王的信任和擢升,受命擔任左徒要職。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實現他的“美政”理想,積極推進楚國政治改革。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舉賢授能;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收復失地。但是屈原的改革在內政外交上觸動了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根本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嫉恨和反對,在上官大夫等人的讒毀下,昏庸的楚懷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在“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的戰國時代,許多士人在本國得不到重
視時,常常投奔他國,如商鞅棄魏相秦、孟子游說齊梁、荀子入秦適楚、韓非背韓助秦等,但是屈原深愛楚國的人民和文化,始終對楚國不離不棄。屈原蒙冤被疏后,離開郢都,先后流浪漢北和沅、湘二水之間,寫下了彪炳千古的愛國詩篇《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些詩句表現了屈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深厚的愛國情感。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第二年又攻陷巫郡、黔中。屈原痛感國家的敗亡,自己又無力挽救,悲憤難挨。是年,遂自投汨羅江,以身殉國。
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萌芽于炎黃部族的沖突與融合,在堯舜時代“平章百姓”、“協和萬邦”那里即有生動而深刻的體現。為民治水的大禹,開九州通九道,大會諸侯于涂山,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從此以后,“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敬德保民的愛國愛民觀念日漸深入人心。春秋戰國時期儒墨道法諸家都奉行“務為治”的治學理想,為了人生的安頓、社會的治理而提出各種學說。出于對人生、對社會的憂患意識,先秦諸子大多席不暇暖地周游列國,以謀求從“天下無道”轉變為“天下有道”。這一時期不僅出現了許多心存社稷、效忠國家(諸侯國)的忠義之士,更出現了主張盡快結束列國爭雄,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使天下為一的愛國觀念。
相關鏈接
根據《尚書·堯典》的記載,堯帝最早提出了“協和萬邦”的政治理念:“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也就是說,堯帝恭敬節儉,明察四方,善理天下,道德純備,溫和寬容。他忠實不懈,又能讓賢,光輝普照四方,思慮至于天地。他能發揚
大德,使家族親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眾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協調萬邦諸侯,天下眾民因此也就變得友好和睦起來。《尚書·禹貢》敘述了大禹治水成功,將“四海之內”即“天下”按距王城遠近劃分為“五服”,然后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西周初年,“五服”制度已經產生,周統治者通過分封子弟和冊封各部落與原有邦國的形式,將諸部落和邦國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這對于華夏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起到了很大作用。
秦漢統一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秦始皇結束戰國時代地方割據的局面,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統一政策,使華夏族開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漢繼秦業,華夏族在漢代四百余年的國運久盛之中發展轉化成了漢族,中華民族的主體基本形成。這一時期,國力強盛,兵強馬壯,海內富庶,都市繁榮,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各族通和,民豐社穩。中華民族發展史上迎來了以“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為標志的又一輝煌時代。
在秦漢之后,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是以漢族為主,各個不同民族之間相互交往、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從魏晉到鴉片戰爭之前,出現了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宋元的兩次民族大融合,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
南北朝時期北方諸族崛起,先后入主中原,一方面把自己的文化帶到了中原地區,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另一方面又逐漸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響,逐步漢化,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從而使得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隋唐統一中國就是這一民族融合的產物。唐代統治者實行寬松的民族政策,對內發展經濟,對外加強交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強盛,書寫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最輝煌的篇章,使唐代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盛唐時期的中國,文治武功,國力強盛,四海歸心,八方來朝,民族團結,互通友好。各國英才紛至沓來,云集長安,使之成為一座空前繁榮、開放的國際大都市。各種文化在這里交流碰撞,然后又以嶄新的面貌傳向四面八方。
無論是漢族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五代十國都只能說是一種政治割據,而不屬于民族割據,這些朝代在嚴格的意義上并不是民族國家,而是在中華民族內部出現的暫時的封建割據。宋朝統一中原之后,社會雖然獲得了相對的穩定,但仍然深受民族矛盾和戰爭的困擾。經過遼、金、西夏、蒙古(元)與中原之間的連綿戰爭,元朝最終統一中國。元朝疆土廣大,橫跨歐亞,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
元明之爭是中華民族統一過程中的民族矛盾與沖突,元朝統治者退居漠北之后,成了明朝的臣屬。明朝時期,雖然民族間的矛盾與沖突仍然存在,但各族人民之間基本上能夠友好相處。明清之際,中國又發生了一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重大事件。晚明的政治腐敗與社會危機引發了農民暴動,明王朝在李自成的起義中覆亡。這時,關外后金的滿族人乘虛而入,建立了清朝政權。清朝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建國之初采取了強硬的政策,強迫漢人剃發易服,把滿族人的生活方式強加給其他民族。但同時,他們也采取了對漢族文化積極認同的政策,一方面提倡尊孔讀經,另一方面吸收漢人參與政權統治。清朝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最大貢獻,是實現了全國的統一,促成了中華民族的定型。清朝疆域雖然沒有恢復到大元時代,但大部分國土包括臺灣在內統一于大清朝,經濟上得到又一次恢復與發展,社會又重新走上了太平之路,迎來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康乾盛世”。
總之,在隋唐、元明和清前期的一千多年里,中國的統一和繁榮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版圖不斷擴大的同時,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聯系也大大加強,同時祖國觀念進一步發展,民族親和力不斷增強。
明清兩代中華民族與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交往加強,西方文化逐漸傳入中國,人們開始比較深入地接觸到并非中國臣屬的其他民族的文化,并在這種交流中產生了矛盾與沖突。外患成為明清兩代特殊的社會問題。首先是東南沿海倭寇的侵擾,繼而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的蠶食,最終爆發為國家和民族生存的危機。中華大地的各個民族,作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展開了捍衛國家獨立和民族生存的偉大斗爭。
從秦漢到清初的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主要就是指這一時期的愛國主義,或者說,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主要就是指這一時期的愛國主義。它既是先秦中華民族和中國初步形成時期愛國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又是近代乃至現代愛國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這一時期,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的發展,是沿著中華民族融合、統一與發展的道路演變的。爭取中華民族的團結和融合,推進國家的統一和強大,是這一時期愛國主義發展的主題,突出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反對分裂,維護和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秦漢時期,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得以確立和鞏固,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逐漸形成。此后,經過漢族和其他民族的長期交融與交流,到清朝初期,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初步定型。因此,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就成了這一時期中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愛國主義的重要表現。
從秦漢到清朝的近兩千年中,曾斷續出現國家和民族的分裂局面,但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團結統一仍然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統一是民心之所向,分裂無法長久維持,呈現出一種內聚式的越分越統一的大趨勢。每當國家和民族出現分裂,許多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都會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義無反顧地反對分裂、爭取統一,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堅定意志。清初,在我國北部和西北部邊疆曾經爆發過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準噶爾叛亂、大小和卓叛亂。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都堅決地鎮壓了這種分裂行動,有力地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統一。歷史證明,任何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罪惡行動都不會成功,搞民族分裂、國家分裂的人也不會有好結果,因為他們不得人心,違背了各族人民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傳統。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是人心所向,其中凝聚了各族人民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
相關鏈接
康熙平息叛亂
為了鞏固國家的統一以促進生產的發展,清康熙帝堅決打擊地方割據勢力,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鎮守云南的平西王吳三桂舉兵反清,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攻湖南,取四川,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等紛紛起兵響應。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吳三桂等人的割據戰爭對清初剛開始安定下來的政治局面破壞極大,重新把我國人民特別是西南人民推向戰亂的水深火熱之中。康熙帝果斷地采取一系列政治、軍事措施,歷時八年,終于擊滅了吳三桂割據政權,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使清代歷史進入蓬勃發展的“雍乾”時期。他代表的,不僅是滿族人民的利益,而且是包含漢族人民在內的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我國人民歷來十分珍惜各族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團結。從張騫通西域開始,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各少數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就不曾間斷。蘇武之所以能夠生還祖國,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對漢朝始終不渝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匈奴貴族懾于民族團結的大勢所趨,不敢與漢公開交惡。班超在西域諸國活動多年,幫助當地人民發展生產,深得各族人民擁戴。當他奉旨回京時,于鬢國“王侯以下皆號泣曰:‘依漢使如父母,誠不可去!’互抱超馬腳,不得行”。文成公主入藏時,松贊干布親自到柏海(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文成公主從內地帶去許多手工藝工匠,還帶去蔬菜種子、蠶種。她教給藏族婦女紡線、織布,教給當地人民各種先進的生產技術。這些對西藏的發展、對西藏與祖國的統一和藏漢人民的團結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今,西藏民間廣泛流傳著不少歌頌文成公主的民歌,她一直深受藏族人民的愛戴。

文成公主入藏圖
在這一時期,漢民族文明發展程度較高,因此許多少數民族在與漢民族交往過程中,不斷受到漢民族文明的影響,逐漸提高了本民族的文明發展水平;同時,他們中一些好的方面也反過來影響漢民族的發展,使互相間的交往能在愈來愈高的水平上進行,有效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和融合。清王朝是滿族人建立的,在鞏固政權、發展生產的過程中,滿族統治者逐漸在實踐中認識到學習當時較為先進的漢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漸克服了民族偏見,大量吸收漢族知識分子到自己的統治層中來,鼓勵滿族人吸取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優點。除有效地繼承了中國歷史上各族統治者的政治、軍事經驗,繼承和發展了各種生產技術外,滿族中還涌現了像納蘭性德等這樣用漢文寫作的著名詩人、文學家。同樣,漢民族也吸收其他兄弟民族先進的東西。中華民族的各個民族之間,都有著相互學習、相互影響、以人之長補己之短的大量事實。這種相互學習、相互取長的過程,也就是中華民族向前發展、共同提高的過程。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既是這種相互學習的推動者和組織者,也是這種相互學習的根本上的保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各民族間的交往日益擴大和密切,愛國主義的向心力也就越發增強。
相關鏈接
北朝鮮卑族孝文帝改革
鮮卑族北魏孝文帝執政后,努力向中原文化學習,積極推行漢化改革。他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改革各種落后的風俗習慣,要求本族人講漢話、改漢姓、穿漢服,獎勵與漢人通婚,仿南朝定官制朝儀。這些學習和改革,促進了北魏經濟的發展、文教的昌盛,使一個古老落后的部族躍入了先進民族的行列,也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其二,反對守舊和倒退,要求改革和進步。從秦漢到清朝前期,中華民族追求國家和民族的統一,最終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強盛與發展。在這一時期,為了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不少仁人志士不畏兇險、勵志革新、奮發圖強,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心。
漢武帝劉徹成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是同他的改革精神分不開的。他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對國家的政治、思想、經濟各個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求國家思想統一;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的地方分裂勢力;削弱三公,權移尚書;為保衛中原的生產發展和社會安定,進行了反擊匈奴騷擾的三次大戰;將冶鐵、煮鹽、鑄錢三大手工業收歸國有;等等。這些措施對于改善和發展中原生產、振興當時國力是具有積極作用的。當然,改革必定受到各方面的阻礙。在我國封建社會里,阻礙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是以皇族、守舊官僚和地方豪紳為代表的大地主階級。他們兼并大量的土地,殘酷壓榨和剝削農民。為了保持和取得更大的物質利益,他們在政治上十分守舊,不愿改變現行統治秩序,對凡是改變現狀的做法都加以反對。但是改革代表了社會前進的方向,符合國家的利益,是必然的勢趨。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變法中實行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青苗法、均輸法、保甲法等等,以圖達到“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農為急”的目的。但每一項新法幾乎都觸犯了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大地主階級的利益。比如方田均稅法,就是將有產而無稅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土地重新丈量,納入國家稅額。這自然要引起大地主階級的反對。王安石為了推行新法,和大地主階級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他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理直氣壯地說:“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以此來表明他變法的決心。由于堅持改革,推行了新法,當時從中央到地方出現了倉庫所積錢粟“無不充衍”的局面。就是在王安石下臺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新法也沒有被完全廢止。司馬光上臺后雖廢黜新法,但其實也仍繼續保留了一部分。列寧對王安石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王安石是中國11世紀時的改革家。” 到了明代,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等改革,雖然也遇到一些阻力,但終于獲得了成功,使明腐敗的朝政稍有轉變。這些都說明改革的趨勢在歷史上是不可阻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