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行政訴訟法》條文精釋及適用指引
- 莫于川等
- 12字
- 2019-09-29 16:48:27
第二章 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第一節 受案范圍確立原則
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圍,也即哪些行政爭議可經由司法審查的路徑加以解決。我國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確定取決于當前基本國情與法治發展水平。具體來說,我國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確定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權力分工原則
從本質上來說,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涉及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及行政機關在行政爭議處理方面的分工問題,并且主要是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這一問題上的分工問題?!缎姓V訟法》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確定應當符合我國政治制度的特點,尊重我國憲法、相關法律在該問題上的現行規定。在權力機關與司法機關解決行政爭議的分工上,根據《憲法》、《立法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相關規定,權力機關主要負責受理并審查、撤銷違憲、違法的行政立法事項。據此,此類事項不應納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在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解決行政爭議的分工上,則要進行區分處理。《出境入境管理法》、《行政復議法》等法律規定的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顯然不屬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除此之外的行政行為是否能夠被納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則要在監督制約行政權與行政權有效行使之間尋求平衡。換言之,司法機關雖然可以通過司法審查對行政權進行監督制約,但這種監督制約又不能過分影響行政權的有效行使,不能破壞“行政主體維護社會發展所要求的基本秩序”注35。這就意味著,并不是所有的行政行為都需要受到司法審查,行政訴訟制度應當為行政主體保留一部分司法審查豁免事項。
二、權益保障原則
行政訴訟除了能發揮對行政機關的監督作用之外,還具有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功能。根據有權利就應有救濟的原則,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侵害時,其有獲得救濟的權利,這種權利包括從法院獲得救濟的權利。為了充分發揮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的權利救濟功能,立法者即應遵循權益保障原則確定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從救濟對象來說,除了合法權益受到行政行為侵害的行政相對人外,那些能夠證明自己與被訴行政行為具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其他組織,也可以就相應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從受保護的權利來說,除了人身權和財產權外,政治權利、勞動權、社會保障權、受教育權、文化權等權利也應當被納入行政訴訟保護范圍。
三、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是立法者在確定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時需要遵循的另一項重要原則。根據循序漸進原則,我國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確定應立足國情、逐步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制約??梢哉f,我國的基本國情直接決定著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寬窄。如果不顧及我國基本國情和法治發展水平,追求理想化的受案范圍,就容易冒進,反而不利于行政訴訟制度的順利推行。當然,立法者也不應過于強調面臨的困難,走向保守的誤區。立法者應綜合考慮各方面的相關因素來確定特定時期的行政訴訟受案范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立法者可以將以往被排除在受案范圍之外的行政爭議適時地納入受案范圍,從而使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訴訟更全面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