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的真諦:孫國華精選集
- 孫國華
- 2576字
- 2019-09-29 12:12:50
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幾點看法
我從教的這50多年,是與新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法理學的建立、受挫、復興、走向繁榮的曲折路程同步的。回顧走過的路程,令人感慨系之。有許多的經驗、教訓值得吸取。我想應該建立一門課程叫“新中國法理學史”,認真研究總結。我這里只想簡略地提一些自己最基本的認識。
第一,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法理學既要看到馬克思主義法學、法理學與一切非馬克思主義法學、法理學的原則區別,也要重視它們之間作為法學存在的共性、普遍性。事物的普遍性、共性寓于事物的特殊性、個性之中,只注重事物的個性,忽視事物的共性或者說缺乏某事物共性的該事物的個性,必定是該事物的不充分、不完滿的形態。只注重馬克思主義法學、法理學與一切非馬克思主義法學、法理學在立場、觀點、方法和價值取向上的原則不同的個性,而忽視作為法學,它們之間還必然有許多共同的屬性,就必然會導致法學研究中的片面性、表面性和主觀性,必然會導致只重視從本質上區別不同的法律制度而忽視它們之間在形式上、在做法和手段上的相同、相似之處,必然會導致忽視人類積累的政治文明、法律文化的有效成果而使馬克思主義法學、法理學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會導致完全否定法學,否定人類積累的運用國家權力、調整社會關系、處理社會矛盾的大量的經驗、智慧,切斷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這是錯誤的、不現實的,最終是行不通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特別是1957年以后的一段時間,我們日益過分強調新舊法學的區別,而完全忽視它們之間的聯系,對舊法學不是批判的借鑒,而是全盤否定,徹底決裂,想自己另搞一套。事實上是徹底決裂不了的。當時批判舊法、舊法觀點,只學習蘇聯,認為蘇聯法學是新法學,其實蘇聯法學中也吸收了許多舊法學的因素,以致后來當中蘇關系一度惡化時,又有人認為蘇聯法學講的也是舊法觀點,如犯罪構成、無罪推定等。本來蘇聯法學就沒能正確地解決新舊法學的關系,到了我們中國就更加嚴重了。不過幸虧有個“學習蘇聯法學”,否則恐怕連法學也會被全然取消。這種情況事實上在“文化大革命”中,甚至在“文化大革命”前一個時期就出現了。1958年、1959年法律系已基本不講法律了,20世紀60年代初要取消人大法律系,曾有兩年不招生,“文化大革命”后期北大法律系開始招工農兵學員,刑法課曾被叫作“對敵斗爭策略”。“文化大革命”中大學都停了課,說是大學還要辦,但只是指理工科大學。可見不用說法學,就是人文社會科學也幾乎有被統統取消的危險,似乎只要辦所謂的“共產主義大學”就夠了。所以“文化大革命”,確實是大革文化之命,人文社會科學包括法學受到了嚴重的摧殘,這與人們當時認識上的這種片面性發展到極端有關,這個教訓應該深刻記取。
改革開放后,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逐步克服了這種片面性,大量引進、引用西方的有關著作,注重了歷史經驗的吸取,但是否又出現了另一種值得警惕的傾向呢?即只重視不同法學之間的共性而忽視其個性;注重了人類積累的法律文化、政治文明而對其實質的分析、消化卻很不夠。簡單拿來,缺乏消化,缺乏與中國實際,與我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相聯系,表現為:淡化社會主義方向,淡化馬克思主義的分析、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值得警惕。
第二,馬克思主義法學有沒有自己的一個基本的研究范式?我以為有,這就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來研究法律現實。這個范式是否一成不變?不是,這個范式也應適應新的時代、階段而有所轉變。當前,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來研究法律現實,就應是這一范式的最新形態。馬克思主義法學既是一脈相承的又是與時俱進的開放的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法學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經典作家闡明的法律觀,包括列寧、毛澤東思想關于國家與法的學說,也包括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民主、法制的理論、學說,還包括后人和我們以這些思想理論為指導研究法律現象得出的符合實際,符合客觀規律,符合時代需要、世界潮流和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意愿的理論、學說。所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法理學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形態。不同的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在基本的立場、觀點、方法、基本的價值取向上是一脈相承的,但在主要回答的問題、側重點、實現的歷史使命上又有不同。當前,我國的馬克思主義法學、法理學,必須回答新時期、新階段的新問題。
在新的歷史時期,在中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祖國統一、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的歷史使命中,馬克思主義法學、法理學的研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即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這種研究范式應是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法學最佳、最科學的研究范式。這種范式凝結了我們新的經驗、新的認識,集中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智慧,克服了上述片面性的認識,是我們進行研究的最佳指南。
第三,馬克思主義法學、法理學的發展只能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走理論聯系實際的道路。理論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最新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際就是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往往首先通過部門法學的問題表現出來,所以,我以為法理學界,應參與、深入到部門法的問題中去發現、提出、研究、解決問題。馬克思主義法理學,只有堅持與時俱進、回答實際生活提出的實際問題,才能獲得發展。我認為一切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祖國統一、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有關的實際問題,部門法學提出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都是我國法理學應該關注的對象。如:憲法的修改、完善問題,公私法的劃分問題,制定民法典的問題,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關系問題,法律解釋的問題,在法律運行的各個環節中的利益問題,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等的區別與聯系問題;等等。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是解放的哲學,馬克思主義法理學也應是解放的法理學,要始終站在人類文明前進的前列,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服務。這就是我們提出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我們基本的研究范式的基本理由。同時,我們還應當解決好幾個對立統一的關系,即法學的個性與共性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關系,即堅持與發展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這是我的一點體會。
(原載《中國大學教育》,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