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人力資本競爭力審計概述

本章首先界定了人力資本競爭力審計對象的基本概念——“競爭力”和“人力資本競爭力”,再對目前理論界進行競爭力評價比較權威的方法作了介紹,進一步明確了人力資本競爭力審計的內涵,分別介紹了人力資源審計、企業人力資本競爭力和宏觀人力資本競爭力。本章的文獻梳理和概念闡述為本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1.1 競爭力與人力資本競爭力

競爭力關系到競爭主體爭奪資源和市場的能力,無論是個人、企業、地區、國家均對自身的競爭力十分關注。人力資本競爭力指的是基于人力資本而帶來的企業、地區、行業乃至國家的競爭優勢。真正的人力資本競爭力是一種“雙高”競爭力——高人力資本收益競爭力和高人力資本價值競爭力。

1.1.1 競爭力

競爭力的概念十分寬泛,以往人們一般認為競爭力是指競爭主體爭奪資源和市場的能力,一國的競爭力用GDP或人均收入來衡量。隨著人們慢慢意識到不能單用GDP來衡量國家發展,而應該考慮到高GDP所付出的高成本時,人們對競爭力也有了更綜合的認識。白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開始發布《人類發展報告》,使用了新設計的人類發展指數——國家發展不能簡單地用國民收入來測量,預期壽命和識字率也應該作為衡雖指標。2010年的《人類發展報告/選取了三種新的測量角度:多維不平等、性別不平等和極端剝奪。這種設計指數著眼于“人是國家的真正財富”。這意味著,現今對競爭力的衡量已不單是純經濟學的概念,已成為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

從競爭主體來說,競爭力可以劃分為國家競爭力、區域競爭力、產業競爭力、企業競爭力和產品競爭力。現代競爭力理論主要是從對企業競爭力的探討和對國家競爭力的研究發展起來的。許多學者將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的理論方法應用到產業或區域等層面,逐步發展起產業競爭力理論和區域競爭力理論,并由此產生了許多新的競爭力理論假說和研究方法。(注:魏后凱,吳利學:《中國地區t業競爭力評價》,載《區域經濟》,2002 (11):54~62。

從競爭范圍來說,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競爭范圍已經不可能只局限在一個區域,對不同競爭主體的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成為必然趨勢。對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始于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美國由于鋼鐵行業、電子行業等的優勢地位相繼受到日本挑戰,開始對國際競爭力進行研究;日本也于1983年對美國和日本產業競爭力進行比較。國內關于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從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1992年3月改革出版社出版了由狄昂照、吳明錄等承擔的國家科委的重大軟科學課題“國家競爭力的研究”的研究報告(注:狄昂照,吳明錄,韓松,李正平:《國際競爭力》,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專著。此后,國內關于各個不同層次的競爭力的實證研究越來越多,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政府的參與力度仍然較小。

在發達國家,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建立了國際競爭力促迸或協調機構,為提高白身國際競爭力開展.t作。在美國,1990成立了競爭力政策理事會(Competitiveness PoliCe CounCil),其使命是“向總統和議會提出如何提高美國國際競爭力的建議”,其成員由企業界、產業協會、政府部門官員組成,每年就某一專題向總統和議會提出報告。(注:張金呂:《國際競爭力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北京.經濟科學i出版社,2002。)與政府機構不同,學術界更多地從競爭力概念、來源等角度分析,為競爭力衡量提供理論依據。早期國際貿易理論指出國家競爭力是由資源稟賦優勢、相對競爭優勢等構成。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新貿易理論從產業生命周期、市場需求條件、國家貿易政策、技術水平差距等角度解釋了國家競爭力的決定因素。波特從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相關產業、企業戰略與結構、政府政策、機會六個方面解釋國家競爭優勢來源。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分析了人均產出量與儲蓄率、人口增長率與人均資本存量關系,指出經濟增長取決于儲蓄率、人口增長率與人均資本存量等因素。(注:商春榮:《國家競爭力評價理論與方法述評》,載《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42—47。)

1.1.2 波特競爭理論

哈佛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教授在競爭力研究領域頗有貢獻,先后出版了《競爭戰略》、《競爭優勢》、《國家競爭優勢》等著作,對產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各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屬于綜合性競爭力評價方法。

波特教授在1980年出版的《競爭戰略》中提到有五種力量驅動產業競爭(注: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分別是供方議價能力、求方議價能力、新進入者的威脅、替代產品或服務的威脅以及現有公司之間的競爭。他進一步分析,影響和決定五種競爭力量的因素包括:規模因素、競爭者集中程度、產業增長潛力、產品差異程度、公司品牌的專有性、成本優勢、銷售力量、組織管理能力等。波特認為決定企業競爭力或戰略的是盈利能力,他在1985年出版的《競爭優勢》中從價值鏈的角度解釋了企業盈利能力的來源。(注: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波特認為,企業是由設計、生產、銷售、交貨等一系列創造價值的活動所組成的集合體。價值來源于企業在各項活動中獲得的收益減去所付出的成本,各個環節都可能為企業帶來價值,成為企業價值鏈上的一環。波特將企業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支持活動。基本活動是指與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直接相關的環節。支持基本活動的環節則是支持活動。通過對企業價值鏈的每一環節進行價值分析,一方面呵以分析C企業總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便于對競爭優勢來源進行分析。如果將企業競爭優勢來源于其盈利能力這一觀點延伸到國家層面,則衡量國家競爭力的指標應為國民收入,但波特在其1990年出版的《國家競爭優勢》中沒有用國民收入衡量國家競爭力,而是從國家競爭力的概念和形成原因人手,指出影響國家競爭力的因素。(注: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具體包括:(1)要素條件。包括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勞動力教育水平、國家基礎設施質量等,這些要素條件有些是自然資源,有些則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產品。(2)需求條件。即國內市場的大小,多數公司的首要目標是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如果國內市場很小,則公司很難開發C新產品。(3)相關產業及支持產業。產業和相關上游產業是否有國際競爭力。(4)公司戰略、結構及競爭對手。國內的競爭環境造就了公司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這四個要素,組成一個四邊形,通常稱為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鉆石理論”。

1.1.3 人力資本競爭力

人力資本競爭力指的是基于人力資本的企業、地區、行業乃至國家的競爭優勢。人力資本所具有的雙重性使得人力資本競爭力也具有雙重性。人力資本既是成本因素,又是競爭力的來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力資本收益(通常用人均薪酬或報酬來表示)越高,意味著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越高,對人力資本的吸引力越大,激勵越強,保留力也越強,也即人力資本收益競爭力越強,企業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就越強。人力資本收益同時也是組織的勞動力成本。人力資本收益越高,意味著組織的勞動力成本越高,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單位勞動力成本的產出下降,即勞動生產率下降,導致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下降。要維持或提升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就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即提高人力資本價值——通常被定義為每單位薪酬或報酬所帶來的產出或凈產m。人力資本價值越高,人力資本競爭力越強,企業在產品和服務市場上的競爭力就越強。因此,真正的人力資本競爭力是一種“雙高”競爭力——高人力資本收益競爭力和高人力資本價值競爭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流县| 江川县| 哈密市| 舒城县| 乌什县| 滨州市| 久治县| 安丘市| 淮北市| 通江县| 临城县| 平果县| 铁岭县| 常熟市| 临清市| 舞阳县| 镇赉县| 商城县| 闽侯县| 镇赉县| 集贤县| 登封市| 姚安县| 德清县| 厦门市| 曲沃县| 花垣县| 海安县| 板桥市| 晋中市| 庆城县| 马山县| 应用必备| 共和县| 镇宁| 余庆县| 溧水县| 社旗县| 泰安市| 健康| 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