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農業總體布局的特點

大農業包含四個產業部門:種植業(狹義的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下面首先分析農業的總體的特點。

1.農業在全國分布相對分散

農業由于其對土地的依賴性,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分散化特點。2007年農業的集中指數為50.288,而集中度的絕對值為0.24;1997年以來,除個別年份波動較大,集中指數基本處于50左右,集中度的絕對值為0.23左右,說明農業在全國分散化明顯。見表3—1。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97—2007)計算。

2.農業專業化程度比較低

2007年,農業產值最高的山東是最低的西藏的45.7倍,全國各省市區農業產值的均值為921.4億元,低于此值的省區有19個,占省區總數的近三分之二。與2005年相比,一些省區在排名上發生了變化,東北的遼寧和黑龍江排名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而東部如浙江省的排名則有所下降,見圖3—1。

圖3—1 1997—2007年農業產值變化情況

2007年,除海南省之外,各省區的農業區位商均低于2,絕大多數省區的區位商都低于1,說明農業在所有省區的專業化程度都較低,各省區的農業基本屬于自給自足的部門,在全國的競爭力均不強。區位商較低的多是經濟發達的地區,而稍微較高的多屬于中西部省區。從1997年以來各省區位商的變動趨勢來看,區位商逐漸下降的省份有北京、天津、山西、上海、浙江、福建、廣東、貴州等,這些省份除貴州外全部是東部沿海發達省份;而其他省份除極少省份基本穩定外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也是符合工業化進程的規律的,東部地區工業化水平高,因此農業的比重較低;而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水平相對較低,因此農業的比重較高。

自1994年以來,農業在我國空間布局呈現出由東部逐漸向中部轉移的態勢,具體表現為東部省區按農業產值的排名逐漸下降,而中部各省排名則穩步提升,但西部省區排名基本穩定。

3.四大板塊農業布局呈現向西部地區集中的趨勢

從四大板塊來看,2007年與1997年相比,東、中部地區農業總產值占全國比重都呈下降趨勢,比重分別由1997年的39.98%和26.96%下降到2007年的37.5%和26.19%;而西部和東北地區的農業總產值占比則都有所上升,分別從1997年的23.5%和9.56%上升到2007年的25.7%和10.61%。從增長速度看,西部地區要快于東北地區。見圖3—2和圖3—3。

從圖3—2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農業的區域變化的趨勢。東部地區下降的3個百分點正好由西部增加的3個百分點彌補,中部下降的1個百分點也由東北地區彌補。從1997—2007年我國的農業總產值大約翻了一番,東部與西部之間的產值規模差距從17個百分點減少為11個百分點,農業上的區域發展差距還是有了很大的減小。

圖3—2 四大板塊農業產值變化圖

圖3—3 四大板塊農業產值比重變化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休宁县| 南漳县| 眉山市| 咸宁市| 鄯善县| 固安县| 铜鼓县| 双桥区| 广汉市| 屯昌县| 中江县| 永丰县| 行唐县| 河东区| 池州市| 武川县| 屯留县| 晋中市| 治县。| 广灵县| 鲁甸县| 漯河市| 井陉县| 潍坊市| 古交市| 乌鲁木齐县| 花莲县| 冷水江市| 巴林右旗| 镇巴县| 绥芬河市| 辽中县| 夏河县| 福州市| 祁阳县| 吉安市| 曲水县| 常熟市| 两当县| 利辛县| 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