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經今文學的復興:莊存與和經今文(中華史學叢書)
- 湯志鈞
- 2238字
- 2019-09-20 16:42:09
莊存與年譜
序
清乾、嘉間,宋學高踞堂廟,漢學[1]“如日中天”,今文經學“翻騰一度”,褎然成家,創始者,常州莊存與也。
先生“幼入塾,即以古人自期”,“研經求實用”,篤志深邃,窮源入微,獨有會心。久宦京師,乾隆以為“學有根抵”,“可備顧問”。維時和珅“骎骎向用”,怙寵貪恣,欺君枉法,吏治日壞,賄賂公行。納官捐輸者佩紫懷黃,積學之士則舉世無識。土地兼并,災戾遍野,農民起事,危亟可憂。先生閱趙汸《春秋屬辭》而善之,括其條,正列其義,撰《春秋正辭》曰:“《春秋》非記事之史,不書,多于書,以所不書知所書,以所書知所不書?!薄啊洞呵铩分蝸y必表其微,所謂禮禁于未然之前也,凡所書者有所表也,是故《春秋》無空文。”[2]
先生以《春秋》為經世之書,“法可窮,《春秋》之道則不窮”[3],“舉往以明來,傳之萬世而不亂”[4]。其大義存乎《公羊》,“通三統”、“張三世”諸例,辨名分,定尊卑,明外內,舉輕重,撥亂反正,舍《公羊》奚求!昔者,董膠西嘗對天人,儒家為之獨尊,先生重“大一統”,推衍《春秋》,欲使“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全至尊而立人紀”[5]。
先生不拘漢、宋,欲祛門戶,復興今文,崇奉《公羊》,亦緣時勢所趨。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癸丑朔諭:“我朝圣圣相承,乾綱獨斷,政柄從無旁落,如康熙年間之明珠、索額圖、徐乾學、高士奇,雍正年間之李衛、田文鏡等,其人皆非敢法干紀如往代之比。不過私心未化,彼此各持門戶之見。即朕初年,鄂爾泰、張廷玉二人,亦未免故智未忘,今則并此無之矣?!薄蔼q記乾隆初年,詔廷臣集思廣益,至再至三,然諸臣章奏,亦不過摭拾浮言,自行其私而已。且彼時事之大者,莫過鄂爾泰、張廷玉門戶之習,初未聞一言及之。”[6]
乾隆四十六年又諭:“古來以講學為名,致開朋黨之漸?!庇虚T戶即易起朋黨,有朋黨即易使大權旁落,背離“大一統”。“是以即諭令不應專主門戶”,推行文字獄,采用高壓;又“御纂”、“欽定”各書,兼用漢學,以示懷柔。乾隆二十三年御纂《春秋直解》,“御制序”曰:“中古之書,莫大于《春秋》,推其教,不越乎屬辭比事。而原夫成書之始,即游、夏不能贊一辭,蓋辭不能贊也?!庇衷唬骸伴F范群言,去取精審,麟經之微言大義,炳若日星,朕服習有年?!?a href="../Text/Chatper_4_0004.xhtml#zw7" id="zhu7">[7]言“微言大義”,舉“屬辭比事”。
乾隆四十七年“仲春經筵”,德保、曹秀先講《論語》“知者樂,仁者壽”,乾隆以為“仁者,知之體;知者,仁之用”,朱熹“不兼仁、知而言,不得孔子真義”[8]。疑及朱熹。同年十一月,命皇子、軍機大臣等訂正《通鑒綱目續編》,以為《續編》“于遼、金、元事多有議論偏謬”,謂孔子作《春秋》,即無“肆口嫚罵”?!锻ㄨb輯覽》“書法體例有關大一統之義者,均經朕親加訂正,頒示天下”,“使天下后世曉然于《春秋》之義”。命皇子等于《續編》“量為刪潤,以符孔子《春秋》體例”[9]。
乾隆五十八年,詔刻十三經于太學。次年,石經館司事大臣據內府所藏宋版、明監本、武英殿官刻諸書“參稽考證”,逐條摘出,請頒示天下,并于乙卯科會試為始,所有考試四書、五經題文,“俱照頒發各條”改正。諭謂所改“不過字句書體,間有異同,于圣賢經義初無出入”?!笆ベt垂教之義,原不在章句之末”,不予批準。[10]又頒《御制石刻蔣衡書十三經于辟雍序》:“經者,常也,常故不變,道則恒存。天不變,道亦不變,仲舒之言,實已涉其藩矣?!币詾椤耙宰⑹杞饨?,不若以經解經之為愈”[11]。表彰董氏“涉經之藩”。于饾饤章句,以“注疏解經”亦示不滿。“字句書體”之“異同”,固漢學所擅為;“注疏解經”,又宋學之“陋習”。然則先生之不拘漢、宋,崇奉《春秋》,有由來矣。
乾隆固力圖維護“大一統”者,然其晚年,中央權落,“臣工順意”,與“大一統”實不相容。先生“故于《詩》、《易》君子、小人進退消長之際,往往發憤慷慨,流連太息,讀其書可以悲其志云”[12]。隱憂國是,仰承“大一統”之旨,其書又不刊板行世。危機四伏,盛世不再。先生感慨太息:“儒臣遭世極盛,文名滿天下,終不能有所補益時務,以負庥隆之期。自語曰:辨古籍真偽,為術淺且近者也?!?a href="../Text/Chatper_7.xhtml#zw13" id="zhu13">[13]深患漢學之恣肆、宋學之空言,還我西漢今文,固我大清一統,是其復興今文,固時會使然,亦久宦京師,仰承“圣訓”使然歟?
嘉、道以降,外務叢脞,內政不飭,龔自珍主“更法”,魏源倡“變易”。未幾,“清政不道,橫挑強鄰”,康有為上書維新,援用《公羊》,源自今文,則先生之發端啟示,亦功不可沒也。余與先生同里第,母氏莊,先生之族裔,訓以經說,略知端緒。稍長,游學滬濱,勤讀經史,注目學案。弱冠之年,養疴返里,時《毗陵莊氏族譜》重修梓行,得以縱閱,草成先生年譜,忽忽五十年矣。旋以衣食奔走,由經入史,此譜亦久置書篋。今發已蒼蒼,視亦茫茫,理未竟之作,尋舊譜之緒,勉予完稿,厘為四卷,俟有志清代學術思想史者采納焉。
湯志鈞序于滬寓
注釋
[1]“漢學”,與“宋學”相對,指清代專力于訓詁、辨偽的乾嘉學派。
[2]莊存與:《春秋正辭·春秋要指》。
[3]莊存與:《春秋正辭》卷十《誅亂辭》第八。
[4]莊存與:《春秋正辭·春秋要指》。
[5]莊存與:《春秋正辭》卷二《天子辭》。
[6]《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五七六,5、7~8頁。
[7]《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五六八,22頁。
[8]《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一五○,4~5頁。
[9]《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一六八,14~15頁。
[10]參見《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四六三,2~3頁。
[11]《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四六三,4~5頁。
[12]魏源:《武進莊少宗伯遺書序》,見《魏源集》,238頁。
[13]龔自珍:《資政大夫禮部侍郎武進莊公神道碑銘》,見《龔自珍全集》,141~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