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我國外債的定義及外債管理模式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從當時的國內經濟情況出發,主要以政府為債務人主體,向外國政府或者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隨著市場經濟程度的提高,外債發行主體逐步由政府轉向了私人,貸款來源與用途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與此對應,我國對外債的統計監測辦法必然相應地做出了調整。同時,由于外債發行主體由政府轉向了私人,我國外債發行的主體越來越分散,債券發行的用途也日益多樣化,國際資本的流動速度也有加速的趨勢。因此,我國監管層對外債信息的收集難度也逐步加大。這必然要求我國的外債監管方式與時俱進。

2.2.1 我國外債的定義

從理論上講,外債是“一國對外國債權人的全部債務”(萊因哈特、羅格夫,2010)。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清算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巴黎俱樂部等國際機構2003年聯合出版的《外債統計:編制者和使用者指南》中所陳述的外債定義,外債總額是指:“在任一時點上的、目前的實際(注:不是或有)負債余額,該負債要求債務人在未來一時點償還本金和/或利息,并且是某一經濟體居民對非居民的欠債”。

在國際機構制定的國際標準的基礎上,我國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外債的定義。根據《外債統計監測暫行規定》(1987)和《外債管理暫行辦法》(2003)等相關規定,我國現行的外債定義是:“境內機構對非居民承擔的以外幣表示的債務”;其中“境內機構”是指:“在中國境內依法受理的常設機構,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機關、境內金融機構(包括境內外資金融機構)、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非居民”是指:中國“境外的機構、自然人及其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立的非常設機構”。(注:中國外債報告(2006—2010年)。)

將我國的定義和國際標準進行對比會發現,本幣對外負債和居民自然人欠非居民的債務等尚未納入外債統計口徑。我國在對外債的定義方面仍然需要完善。

2.2.2 我國外債管理的模式

聯合監管是我國外債管理的模式(參見表2—1)。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就確立了在國務院領導下的、跨部門合作監管的外債管理模式。這種監管方式,是由我國當前的資本賬戶開放程度決定的。(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資本賬戶仍然帶有較濃的“中國改革特色”——循序漸進,先易后難。考慮到我國在市場經濟理論上的知識的相對不足,我國資本賬戶并沒有像一些發展中國家那樣放開得過快(俄羅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了解決政府財政困難,迅速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優先開放債務型投資)。韓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為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加快了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短期內集中開放債務性資金流動(德塞,2007)。我國在資本賬戶放開的過程中,要結合我國資本市場的當前情況和國際環境,依照一定的速度、遵循一定的順序合理地放開。)其中,發改委負責核定中長期外債指標;外匯局負責核定金融機構、中資企業的短期外債以及外債匯兌與統計;財政部負責主權外債;商務部負責核定外資企業投資總額和注冊資本,相當于確定外資企業的外債上限。根據Cassard和Landay(2000)的研究,國際上外債管理的主要模式包括相對獨立型、隸屬財政部型和隸屬中央銀行型3種類型。而我國之所以采取獨特的聯合監管模式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考慮。外匯資源短缺時期形成的外債資源“條塊分割”管理格局延續至今,成為了跨部門聯合監管的基礎。目前,我國資本項目尚未實現完全可兌換,對外債仍保留著一定的匯兌限制。因此,我國的外債管理不僅包括財政部門負責的政府公共債務管理,也包括其他部門負責的非公共債務,并涉及不同所有制類型的企業和金融機構。而西方國家已基本實現貨幣自由兌換,外債管理已涵蓋在公共債務管理中,并且對私人債務基本不做限制。從實踐來看,外債管理權限分散在不同部門,這樣可以避免監管權力過度集中。

2

資料來源:李超、馬昀:《中國的外債管理問題》,載《金融研究》,201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吉市| 丰原市| 阜康市| 双辽市| 嘉义县| 晋州市| 通江县| 牡丹江市| 吴川市| 青州市| 莱芜市| 缙云县| 佛学| 大名县| 交城县| 武川县| 福泉市| 什邡市| 嘉峪关市| 兰考县| 久治县| 汉沽区| 清水河县| 西乌珠穆沁旗| 锡林郭勒盟| 松原市| 嵊州市| 商河县| 姚安县| 陆丰市| 霍城县| 股票| 方城县| 桂平市| 美姑县| 独山县| 策勒县| 荣昌县| 灵璧县| 平原县| 东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