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經濟差異的資本形成機制研究
- 張志元 張梁
- 2986字
- 2019-09-20 16:39:38
3.1 資本形成機制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資本形成機制包含兩方面的內容:第一,無論是生產性的投資還是技術性的投資,都會產生資本,這是一個結果。第二,資本形成是作為一個過程展現出來的。這個過程包含三種要素。一是必須有儲蓄資源可供利用,儲蓄是資本形成的供給力量;二是必須有投資需求,投資需求是資本形成的動力;三是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和形式,即資本配置問題。這個過程是在市場經濟中實現的,研究資本形成機制與區域經濟的關系,也就是研究這三種要素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3.1.1 儲蓄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儲蓄主要來源于居民儲蓄、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居民儲蓄是指一國公民在一定時間內的國民收入減去消費所剩余的部分,是放棄當期消費的結果。企業儲蓄是營業收入扣除成本剩下的利潤。政府儲蓄主要是通過稅收來實現的。儲蓄是資本的來源和基礎。按照哈羅德—多馬增長模型,在假定短期內資本產出率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形成率—儲蓄率,成為經濟增長率的唯一因素。在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中,資本稀缺—低儲蓄能力,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貧困的直接原因和必然結果。而劉易斯則更直接地把一國從5%的儲蓄率轉到12%的儲蓄率,稱為“經濟增長的中心問題”。所以,不同國家之間,乃至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之間儲蓄能力的大小和儲蓄率的高低決定著一定時期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和經濟發展程度的高低。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居民的收入、消費與儲蓄、投資背景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影響居民消費和儲蓄的非市場因素逐漸淡化,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與改革相適應的社會制度也發生了相應的巨大的變化,原來由國家和企業承擔的住房、醫療、保險和教育等支出,正逐步通過市場解決。人們的收入除了滿足日常消費支出之外,有了更多的剩余,儲蓄在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直接保證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本形成。但是發達國家與中國相比,儲蓄結構較為合理、金融資產證券化程度更高。這是由中國目前金融工具比較單一,股票、債券、基金等證券資產比重較小,資本市場還很不完全等因素決定的。金融證券化的重大意義在于提高資金的運營效率。為此,還需繼續推進股票市場的規范建設,大力發展國債流通市場,扶持企業債券市場,構筑一個較為完整的資本市場體系,使中國日漸豐富的儲蓄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就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而言,東、中、西部相比較,東部地區有豐富的儲蓄資源可以利用,而中、西部地區的儲蓄資源相對匱乏,這無疑影響了其資本的形成,進而影響了其經濟發展,形成了如今對比鮮明的區域經濟差異。東部地區經濟發達程度高,人民收入水平高,高收入水平又會產生較高的儲蓄率,這樣,儲蓄又會變成新資本形成的來源并用來發展經濟。這樣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經濟得到良性發展。因此,對于西部地區的儲蓄問題,既要從意識方面改變人們的儲蓄觀念,也要有政府的政策配合和引導——引導人們增加儲蓄,引導資本流向中、西部地區,發展西部經濟。
3.1.2 投資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在儲蓄供給形成以后,還需要有投資需求,以完成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才能最終形成資本。正如納克斯所言,資本的供給決定于儲蓄能力及儲蓄意愿,而資本的需求決定于投資的誘力。納克斯所言的“投資的誘力”即指投資需求,它是資本形成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投資是指投資主體以獲得未來預期收益為目的,將貨幣資金或資本、物資、土地、勞動力、技術及其他生產要素投入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經濟活動或交易行為。從廣義上說,投資通常是指資金的商業性使用活動,包括實物投資和金融資產投資。投資的主體包括個人、企業、政府和外國四大部分。
馬克思的投資理論認為,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投資既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首要推動力,又是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務必要求總需求與總供給平衡。社會總需求是由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構成的。在實際生活中,投資需求比消費需求的變動更為頻繁,因為企業收入預期對新的市場情況是高度敏感的,而消費需求受人們的消費習慣影響是相對穩定的。因此,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投資需求。投資通過供給和需求的雙重效應作用于經濟發展。一方面,投資需要消耗一定的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結果就擴大了對投入物的需要,通過乘數效應大大地增加了國民收入;另一方面,投資的結果是形成生產力,增加市場供給并改變供給結構,從而推動經濟發展。研究表明,投資增長1%會引起經濟增長2%,由此也就改變了經濟總量、經濟結構和經濟效率。
對于中國明顯的東、中、西部區域經濟差異,也可以很容易地從投資方面進行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完成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制定了更加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政策,特別是中國東部地區,充分利用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面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交換和國際競爭,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確定在東部沿海地區,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樣化。投資由過去中央政府獨家包攬轉變為由各級政府、各個部門、企業和私人等多渠道投資,開始從單一走向多樣,從集中走向分散,出現了直接投資、參與投資和間接投資并舉,中央與地方投資并重的靈活有效的投資方式。同時,吸引了大量外資進入,國外直接投資對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東部地區也完善了市場經濟體制,比中、西部地區有更優越的投資條件和更肥沃的投資土壤,這也吸引了中、西部地區資本向東部流動,更加惡化了中、西部地區的資本環境,也就是出現了“倒流效應”和“溢出效應”。
3.1.3 儲蓄—投資轉化效率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儲蓄轉化成投資之后才能成為資本,轉化效率問題其實反映的是資源是否充分配置的問題。有效率的資本形成機制不單單指資金來源廣泛,還要具備將資金迅速轉化成現實資本的能力。效率決定了這種能力的大小。
要使資本形成順利實現,就需要經濟中存在將資金盈余部門的儲蓄轉移到資金虧損部門,從而形成投資的有效機制。如果經濟中不存在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機制,各部門只能在自身儲蓄范圍內進行投資,那么資本形成規模就會因儲蓄和投資水平的降低而大大下降。同時,若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效率低下或機制自身存在缺陷,便會使一部分儲蓄無法形成或是無法順利地轉化為投資。因此,儲蓄向投資轉化是資本形成的核心機制,要使資本形成更大規模,并使投資轉移到高效率的投資者手中,就應使這種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機制能最大規模地動員儲蓄,并實現向高效益投資的轉化。
但在動員眾多分散的居民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中,金融體系吸收了一部分資源,包括交易成本(集中儲蓄)與信息成本(克服信息不對稱)。吸收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金融體系的市場效率。有效率的金融安排,能大大減少在動員儲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儲蓄轉化成資本的效率取決于金融市場發育完善與否。由此,金融市場進一步發育和完善,政府管制逐漸放松,就會使金融部門運作效率提高,所需要耗費的資源相應減少,其最終結果是經濟增長率得到提高。
相對于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市場經濟更發達,金融市場也更完善更發達。這就保證了東部地區相對于西部地區儲蓄向資本轉化的效率更高。但是金融市場完善是建立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之上的,有一定的門檻,目前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狀況還達不到這個門檻水平。只有政府進一步引導和投入,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體制,才能相應提高其儲蓄向投資轉化的能力,從而進一步促進其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