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13)
- 姚慧琴 徐璋勇
- 2197字
- 2019-09-21 01:32:36
二、區域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競爭力的偏離—份額分析
加權偏離—份額分析法將某個區域所在的大區域甚至是整個國家作為參照區域,將區域經濟總量的變動(G)分解為三個分量:地區在全國份額分量(RS)、產業結構偏離分量(PS)、區位偏離分量(DS)。本章將三次產業的PS與DS分別加權求和,得到研究區域各期產業結構分量(P)與競爭力分量(D),并依據P和D的組合特征將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效用進行分類。

(1)式中:Xi表示考察期內研究區域第i產業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根據P與D的值的大小可以對區域經濟增長因素進行分類:P>0,D>0,為快速增長型,也就是說研究區域的經濟增長同時受益于高素質的產業結構和良好的地區競爭力;P&ltD,D&lt0,為滯后型,研究區域的經濟增長同時受到產業結構因素和地區競爭因素的雙重制約;P>0,D&lt0,為產業因素型,產業結構素質好,但地區競爭力較弱;P&lt0,D>0,為區位因素型,經濟增長主要由產業結構之外的其他地區競爭力因素來推動。
第一期報告期為1999年到2005年,第二期為2006年到2011年。根據偏離份額分析結果,可將全國各地區分類,見表1。

(一)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因素分析
1.兩期增長滯后型的地區(云南)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云南省的經濟總值占全國比重未升反降。可見,云南省在西部大開發10年發展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與其他省份相比差距仍較大。在各項優惠政策的推動下,云南雖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但從產值占比本身來看,云南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相對較高,第二、三產業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第二產業明顯落后于其他省份,工業化進程遲緩;第三產業發展仍顯滯后,提升空間較大,三次產業結構不夠協調。需要繼續加快工業、服務業的發展,大力提升產業結構。西部大開發之后云南第二、三產業整體競爭力趨于下降,其二、三產業的競爭優勢并未像西部其他省區市那樣培育起來。作為判斷某一地區是否以增長型產業結構為主的重要指標——產業結構分量,云南該指標在大開發前均為正值,表明云南產業結構相對于全國具有一定優勢,但這種優勢在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加強,反而趨于減弱或消失。從產業份額來看,云南經濟增長型產業比重不大,產業競爭力弱化,經濟增長中產業結構的推動效應不足,其產業結構屬于“不利于增長的結構”。因此,如何形成有利于云南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競爭力,促進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格局,需從云南省情出發,立足資源比較優勢,加快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的協調發展與優化升級。
2.兩期競爭力因素推動型(新疆、甘肅、陜西、寧夏、青海、貴州、重慶、廣西、內蒙古)
陜西是一個農業人口較多的農業大省,農業基礎薄弱,產業化程度低,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率和貢獻率不足,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從農業產業化程度看,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區還停留在小農經濟模式。作為老工業基地,長期以來,陜西經濟的發展主要是由工業特別是能源重化工產業帶動,能源工業幾乎占GDP一半。由于能源使用效率普遍偏低,加之多數高耗能產業的技術手段落后,導致對資源的高消耗、高污染。裝備制造業作為陜西的優勢產業之一涉及航空、輸變電設備、汽車、機床工具、重型裝備、航天、工程機械等多個產業集群。近幾年來,陜西堅持工業強省,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帶動下,裝備制造業總量不斷擴大,“十一五”時期,陜西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為30%,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作為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的重慶,其產業結構主要為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重慶的傳統重工業與加工制造業比重較高,現處于升級換代的艱難過程中。從新型工業化的要求看,重慶的工業結構仍顯單一,優勢不明顯,特色不鮮明,尤其是新興加工業,如IT業、生物工程與生化制藥、新材料現代環保制造業等尚未形成規模與品牌。作為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具備成為貿易、物流和金融等現代服業中心的條件。
寧夏地處內蒙古連接西北地區的交通必經要道,交通運輸等基礎性設施已經比較完善,區位優勢明顯。從增長的相對偏離情況來看,寧夏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其中具有區位競爭力優勢的產業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沒有充分發揮。兩期內第三產業增長率較高,金融、電信、旅游業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寧夏應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化,擴張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規模,促進產業升級,才能更有效地推動經濟增長。
3.第一期區位因素推動型,第二期增長滯后型(新疆、甘肅)
也就是說,第一期兩省的經濟增長主要由產業結構之外的區位因素來推動;第二期兩省的結構份額和區位份額均為負值,新疆和甘肅兩省的產業及區位因素對本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都小于全國平均水平。
4.第一期增長滯后型,第二期是區位因素推動型(四川)
四川是西部大省,主要經濟指標均居西部第一位,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也處于重要地位。三次產業偏離份額分析結果中,第一期四川的結構份額和區位份額均為負值,故表明增長滯后,第二期,在西部大開發持續作用下,經濟增長主要由產業結構之外的區位因素來推動。
根據上述分析,西部地區應依據各省自然條件、開發方式、發展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制定西部產業關聯合作的方針,克服產業結構布局局限性,在開放經濟的條件下,充分利用不同地區在自然資源、勞動力、資金方面的比較優勢,因地制宜調整當地的三次產業的比重以及主導產業的方向,建立區域間協調也符合各省特色優勢的合理的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