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1945)
- (美)巴巴拉·W·塔奇曼
- 3976字
- 2019-09-06 18:29:09
開篇
危機
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事正酣的時候,美國政府正式要求蔣介石委員長任命一個美國人,也就是約瑟夫·W·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中將,來統率國民政府所有的武裝力量。這個提議是前所未有的:此前還從來沒有哪個美國人去直接指揮盟國的國內武裝力量。更為不同尋常的是,史迪威將軍在中緬印戰區表現不凡,但同時又爭強好斗并引起很多爭議,在蔣介石眼里他是個不受歡迎的人,而且蔣介石在這之前就曾經要求美國將他召回。
然而,中國的情況被認為已經“非常危急”,因此需要“非常手段”才能解決。讓中國繼續打下去,保持它的剩余戰斗力并阻止日本在中國大陸鞏固其占領地,這些目標對美國的戰略以及戰后政策均至為重要。“整個亞洲的命運岌岌可危,”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總統在給蔣介石的信中說,“同時美國在那個地區所做的巨大努力也可能付之東流。”他又說他完全了解“你對史迪威將軍的想法”,但是“我現在想不出還有其他人有他那樣的能力、力量和決心去對抗正在威脅中國的災難”。
這場危機是由日本對其當時尚未占領的地區發起大規模進攻引起的。這場在4月展開的進攻勢如破竹,直逼虛弱且不斷退縮的中方防線。“自由中國”面臨被扼殺的威脅,而美國空軍基地所在的地區也可能被侵占。在戰爭的這個階段,由于美國穿過太平洋向西發起進攻,日本在那里處于防守之勢,同時由于從中國南部基地起飛的美國空軍的打擊,日本的海上供給線遭到了致命的削弱。日本發動這場戰役的目的是想清除掉美軍的機場,以確保從東北到東南亞的陸上通道能夠貫通起來,如此即使美軍在中國沿海登陸,被孤立的中國也無法與之聯系。
日本的這些企圖很有可能得逞,因為它迅速取得了一系列勝利,而中方則缺乏協同防御。那樣的話誰也不知道這場戰爭還會拖多長時間。日本可以在把它的交通線連接起來后,清除掉美國能發起進攻的基地,并進一步鞏固它對中國的占領,這樣,即使日本失去了本土島嶼,它仍然可以將其政府撤到中國大陸。
然而中國的前景可能比這更加黯淡。如果中國崩潰了,美國遠東政策的全部目標就可能全部落空。美國的目標是戰爭取得勝利后中國能夠保持強大和穩定,從而可以取代日本成為強國并維持遠東和平。中國已經經歷了七年抗戰,這比任何其他國家都長,抗戰早已使它虛弱不堪。它飽受打擊和封鎖,敵人的占領使它經濟凋敝,它的政府疲憊不堪,貪污腐敗。國民政府的戰爭努力由于國內共產黨的壓力而受到很大牽制。自1937年達成停戰協議之前的十年里蔣介石一直想消滅共產黨,但是沒能成功。如果蔣介石的政府垮掉了,那么中國將陷入內亂和分裂。日本發動的新攻勢使國民政府的地盤不斷減少和分裂,即便國民政府在那里得以生存下去,來自其內部的失敗和消極情緒也會加強。最后,在經歷了這場戰爭之后,這個飽受蹂躪的中國是不是還有能力接受日本投降,并維持自己的完整呢?如果它不能,那么誰是未來維護亞洲穩定的基石呢?
這些問題困擾著美國的政策,而且,如果最終事與愿違的話,巨大的戰爭努力都將付諸東流。從一開始羅斯福的政策就基于一個希望,那就是強大的中國將成為戰后和平的四個支撐點之一,正是這樣的希望讓美國在戰爭中始終努力支持中國。與此同時,還制定了相應的軍事戰略。這個戰略的意圖就是,在中國大陸參與戰斗的應該是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需要借用中國領土用作空軍作戰基地,而將來要用作陸戰基地;尤為重要的是,需要中國繼續抗日,從而把100萬日軍牽制在中國大陸上,否則的話,這些日軍部隊就會被騰出來,用于對付那些在太平洋上一個島嶼一個島嶼艱難推進的美軍。重慶政府代表了遠東最后一個自由國家,它無論是崩潰、投降還是跟敵人合作,都會促使亞洲其他國家與日本妥協,這是羅斯福最為擔心的。基于這些考慮,長期以來美國雖然面臨重重困難,但仍然千方百計地給中國提供物資,為它鼓勁,想把它動員起來,此外,還想重新打通經過緬甸的后門。這些也就是史迪威將軍自珍珠港事件后一直在做的事情。
長江三峽以西,位于偏僻的重慶的國民政府并沒有制訂任何阻止日軍進攻的防御計劃。這位委員長的才干主要是在政治而不是軍事上。他在防御上主要倚仗美國第十四航空隊的空中力量及其自信的司令官陳納德(Claire Chennault)將軍。這位將軍保證說,只要他能夠從自己國家那里在供給上得到足夠支持,他就能阻止甚至打敗日本人。這種安排對委員長來說是正中下懷,因為有人替他去打日本,他就可以保存有限的軍事力量以對付內部敵人。他最精銳的師沒有用來打日本,而是駐扎在北部靠近共產黨控制地區的前沿陣地上。其他方面的異己勢力也一直困擾著他。南部地區一些地方軍閥原本就跟他不和,現在看到重慶政府的種種弊端更是蠢蠢欲動,開始鼓動新一輪的分裂運動,而這種分裂一直是中國的一大禍患。
面對這種種壓力,蔣既不想把他的嫡系部隊用于消耗很大的對日作戰,又不想讓那些對他不太忠誠的部隊得到美國人的培訓、武器和裝備,以免有朝一日他們會倒戈對付他自己。他急切想得到美國可以給他的軍火、金錢和供給,但這不是為了對付他們的共同敵人——反正他知道其他盟友早晚會打敗這個敵人的——而是為了作為總統的他認為對自己國家至為重要的目的,這就是國民黨政府的生存。他被纏進了這個網里,同時這也為他與史迪威之間的長期斗爭埋下了伏筆。
史迪威可不想替人打仗。他一直認為,空軍跟那些保衛機場的地面部隊相比并沒有什么優越的地方。日軍現在步步逼近,這讓他的論點有了驚人的說服力。他的目標和既定使命是讓中國的地面部隊能夠發揮其戰斗力。要好好訓練、武裝中國士兵,保證他們得到糧餉和醫療護理,從而使之成為一支有效的軍事力量。他曾經對一個記者說:“如果我能夠證明中國士兵跟任何一個盟國戰士一樣出色,我也就死而無憾了。”通過在緬甸指揮的中國兩個軍的出色表現,他證明了這是可能的。他計劃通過美國教官和裝備為中國60個師進行培訓,但是這個計劃變成了一場無休止的斗爭,要斗爭的是各種障礙和拖延,而其中很多是人為制造的。
對蔣介石來說,美國人每訓練一批人就意味著他對這批人的控制削弱了。由于他完全依賴于美國的援助,因而他無法拒絕這種訓練計劃,但是他可以制造種種障礙,還可以把軍用物資挪作他用。在兩年多的時間里,這兩個所謂的盟友都固執地不肯讓步,互相看不慣,為了中國的命運你爭我斗。蔣介石曾經三次親自或者通過別人要求美國將史迪威召回,史迪威則對委員長充滿蔑視,而且對此毫不掩飾。
史迪威被稱為“酸醋喬”并非空穴來風。他精明強干,剛直不阿,對其他達不到這兩點的人往往很快就充滿厭惡,若位高權重的人如此,他就尤其憎惡。他本性里無法讓自己去討好一個他不尊重的人。如果把沒有其他人協助而他能完成的工作交給他去做,他也會欣然接受。當時他已經是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東南亞盟軍副總司令、駐印度中國陸軍司令和緬甸中國陸軍作戰指揮官、名義上的中國戰區蔣介石的總參謀長、中國訓練與作戰司令部總指揮以及《租借法案》(Lend-Lease)對華調撥物資官員——這里每個頭銜都有一群助手,講排場和大量文牘工作。因為他討厭阿諛奉承和虛張聲勢,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偏喜歡去緬甸的叢林中跟那些螞蟥、霉菌和兇殘的敵人打交道了。
在前線的時候他跟格蘭特(Ulysses Simpson Grant)將軍一樣,而且為了使自己更舒服一些,他喜歡脫掉佩戴徽章的軍服。他穿著非軍用毛衣和美國大兵用的靴子,戴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保留下來的舊硬檐軍帽,往往在距離火線只有幾百碼(1碼約0.9米)的地方和一個中國營長站在一起,嘴里嚼著口香糖,一邊用煙嘴抽煙一邊用漢語交談。他當時61歲,身體單薄,瘦骨嶙峋,高5英尺9英寸(約1.75米),削得短短的黑發中已經有些白發,臉上布滿皺紋但是神情果敢堅毅,身體看上去硬朗,但這不過是假象罷了。其實他的體質之虛弱猶如鋼絲。他曾經在不同時期在中國工作,先后經歷了軍閥時代、國民黨興起以及中日戰爭。作為一名軍官,他一直關注士兵的福利,不管是美國士兵還是中國士兵。這不僅僅是做給記者看的,而且是一以貫之的,有時這個問題甚至會引起他的勃然大怒。對美國公眾來說,他是遭遇失敗時有名的步行走出緬甸的英雄,對美國大兵來說他是“喬大叔”,在英國人看來他“難以相處”(除了那些他喜歡的人外,他通常是討厭英國人的),而在戰區雜志《中緬印戰區簡報》(CBI Roundup)看來,他專心致志,志在必得,并富有幽默感 ——“只有在雨季來臨和遇到自命不凡的人的時候”他才失去這種幽默感。他的格言是Illegitimati non carborundum,他自己把它翻譯為“別叫這些雜種把你搞垮了”。
為了讓蔣介石比較容易接受對史迪威的這項任命,史迪威被晉升為四星上將,而當時的四星上將只有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將軍、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將軍、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以及阿諾德(Henry‘Hap’ Arnold)將軍。
讓一個外國人統率中國軍隊,這樣的提議對蔣介石來說無論如何都是不易接受的。然而,作為一個國家元首和一個盟友對另一個國家元首和盟友說話,羅斯福的語氣十分嚴厲,簡直近乎侮辱,有最后通牒的意味。美國占了上風,但是在中國整個歷史中從來不輕易順從他人。蔣介石“原則上”接受了,但提出了一些修改,更改了一些主張,堅持要求控制《租借法案》的物資,進行了一些曲解,也做了一些妥協。由于形勢所迫,中國人早就把以弱勝強變成了一門高超的藝術,而蔣介石的每一步無不經過精心籌劃。蔣介石提出美國派一名特使來“協調我跟史迪威將軍的關系”,于是華盛頓派遣了前陸軍部長帕特里克·赫爾利(Patrick John Hurley)將軍。蔣介石不斷哄他,敷衍他,華盛頓則開始不耐煩,進一步施加壓力。兩個月后這個問題仍然沒有解決。9月12日,赫爾利在最后一次會談后垂頭喪氣地回去了,報告說蔣委員長“很難打交道”,事情并無進展。臨別時蔣介石說了一句話既有東方人虛偽的謙卑又有些真實的怨氣的話。他說:“史迪威將軍在中國比我的權力還要大。”
這當然并非事實,不過蔣說出這樣的話本身便顯示了這個美國人的奇異命運。他早在五年前(1939年)那次離開中國時便認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已經結束,并且永遠地離開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