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骨傷科學(第2版)
- 孫樹椿 孫之鎬主編
- 9字
- 2019-08-22 17:11:19
第六章 其他治療方法
第一節 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是運用針刺或艾灸使人體相應的穴位得到適當的刺激,從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針灸具有調和陰陽、舒筋活絡、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祛風除濕等作用。
(一)應用范圍
我國古代運用針灸治療損傷性疾病早已有記載,如《素問·繆刺論》說:“人有所墮墜,腹中滿脹……刺足內踝之下。”近年來,針灸在骨傷科疾病的治療中應用的范圍逐漸擴大,廣泛用于骨折、脫位、筋傷、骨病等的治療,臨床效果良好。
(二)取穴規律
針灸治病是利用針刺、艾灸某些腧穴來完成的。腧穴的選用和組成與療效關系密切。損傷初期一般“以痛為腧”取穴,或結合近部取穴,在疼痛劇烈處進針可收到止痛、消腫、舒筋、活絡等功效;損傷中、后期,以循經取穴為主,辨證論治,可收到消腫止痛,通經活絡,使血脈通暢,肌肉、關節的功能恢復正常。總之,針灸的腧穴選取是以經絡學說為指導,根據病證,以循經取穴為主,其中分為近部取穴,遠部取穴和隨證取穴,三法在臨床上既可單獨選取,也可聯合應用,組成針灸的治療方案。
1.近部取穴
根據每一腧穴都能治療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鄰近部位的病癥這一普遍規律提出,是選取病痛的局部或鄰近部位的腧穴。多用于治療體表部位明顯和較局限的癥狀。如《靈樞·厥病》載:“頭痛……有所擊墮,惡血在于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
2.遠部取穴
是取距病痛處較遠部位的腧穴。是根據陰陽臟腑經絡學說等中醫理論和腧穴的主治功能提出的。是在病痛較遠的部位取穴。如《靈樞·終始》所說:“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痛在腰者取之腘。”
3.隨證取穴
是指對某些全身癥狀或針對病因病機而取穴,又稱辨證取穴。是根據中醫理論和腧穴功能主治而提出的。前兩種取穴不能完全概括,就應隨證取穴。如治療肢體活動不靈,酸楚拘急,可配筋會、陽陵泉治之。
(三)常用穴位
人體穴位很多,但損傷的常用穴位大約60多個。臨床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應用,也可根據具體情況酌加一些阿是穴。常用各部位穴位如下:
頭部:承漿、人中、印堂、百會、風府、太陽、風池、天柱等。
肩臂部:肩井、巨骨、肩髎、臂臑、肩髃、肩前、肩中俞、肩外俞、曲垣、天宗、臑俞等。
上肢:肘髎、曲池、手三里、合谷、支溝、內關、外關、養老、列缺、大陵、落枕、腰痛穴、上八部、后溪、腕骨等。
腰股部:命門、腰陽關、肝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小腸俞、志室、腰眼、夾脊等。
髖及下肢部:居髎、環跳、秩邊、殷門、委中、承山、昆侖、京骨、懸鐘、丘墟、伏兔、梁丘、膝眼、足三里、條口、解溪、太沖等。
(四)禁忌證
骨癰疽、骨癆、骨腫瘤、血友病性關節炎以及工業性骨中毒等,禁忌針灸。
(五)常用的針灸方法
針灸的內容和方法很多。常用的針刺法有毫針、三棱針、皮膚針、電針、火針、水針和耳針等;灸法有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等。此外還有燈火灸、光灸(用激光或紅外線照射)以及藥灸(用刺激性藥物敷貼)等。在應用時應根據臨床病證的不同選擇使用。
(六)行針手法
1.提插法
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針在穴內進行上下進退的操作方法。至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層次的有無、頻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時間的長短等,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靈活掌握。
2.捻轉法
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針柄,進行一前一后的來回旋轉捻動的操作方法。至于捻轉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操作時間的長短等,也應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等靈活掌握。
3.循法
是以左手或右手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經脈的循行部位,進行緩和的循按或循攝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氣時用之可以通氣活血,有行氣、催氣之功。
4.刮柄法
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甲部,由上而下的頻頻刮動針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氣時用之可激發經氣,促使得氣。
5.彈柄法
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手指輕輕叩彈針柄,使針產生輕微的震動,而使得氣速行。
6.搓柄法
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針柄向單方向捻轉,此法有行氣、催氣和補虛瀉實的作用。
7.搖柄法
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進行搖動,此法若直立針身而搖,多自深而淺地隨搖隨提,用以出針瀉邪;若臥針斜刺或平刺而搖,一左一右,不進不退,如青龍擺尾,可使針感單向傳導用以行氣。
(七)針刺補瀉的作用
針刺手法是產生補瀉作用的主要手段。補法是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方法。瀉法是指能疏瀉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采用適當的手法激發經氣以補益正氣,疏泄病邪而調節人體臟腑經絡功能,促使陰陽平衡而恢復健康。
1.捻轉補瀉
針下得氣后,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反之為瀉法。也有以左轉時角度大,用力重為補法;右轉時角度大,用力重者為瀉法。
2.提插補瀉
針下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反之為瀉法。
3.疾徐補瀉
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捻轉,疾速出針為補法,反之為瀉法。
4.迎隨補瀉
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為瀉法。
5.開闔補瀉
出針后迅速揉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不立即揉按為瀉法。
6.呼吸補瀉
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法。患者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法。
7.平補平瀉
進針后得氣,均勻地提插,捻轉后即可出針。
以上手法,在臨床上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八)注意事項
由于人的生理功能狀態和生活環境條件等因素,在針灸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患者在過于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灸。
2.婦女孕期不宜針灸,特別是一些通經活血的穴位。
3.有繼發性出血傾向的患者和損傷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灸。
4.有皮膚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痛的部位,不宜針灸。
5.對胸、脅、背、腰等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防損傷臟腑。
6.針刺操作過程要注意嚴格無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