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骨傷科學(第2版)
- 孫樹椿 孫之鎬主編
- 2349字
- 2019-08-22 17:10:55
第二章 手法治療
手法是醫者用手施行各種術式,直接作用于患者體表的特定部位,以進行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技術操作。骨傷科手法主要是用于骨折、脫位、筋傷、內傷及骨關節疾病等,以進行整復、理筋、調理氣血、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達到治病療傷、康復保健的目的。中醫傳統手法對骨傷科疾病的治療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嚴格的要求。誠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所言:“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于舊也?!笨梢娭嗅t把手法視為恢復所傷之筋骨原有的形態和功能的重要方法。
手法在骨傷科臨床應用上十分廣泛,如骨折、脫位的復位,以及筋傷、內傷等病證的行氣活血、舒筋通絡、通利關節等均需應用手法。特別是在骨折、脫位的治療中,手法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因為骨折的移位,關節脫位,如不用手法整復,雖則有靈丹妙藥,也無法糾正其畸形和錯位。對于筋傷和內傷雖強調藥物治療,若能恰當地配合手法治療,則可起到增進療效,加速功能恢復的良好效果。對于損傷性疾病的后期和某些骨關節疾病,手法具有消散瘀結、松解關節粘連的作用,它是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方法,有時可起到藥物不易達到的效果。所以《醫宗全鑒·正骨心法要旨》說:“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
一、手法的作用
(一)整復移位
手法可使移位的組織回復到原來正常的位置,如骨折、關節脫位、肌腱滑脫的整復,以及椎間盤突出物的還納等。
(二)消腫止痛
由于損傷,脈絡破裂,積蓄成瘀,或積于筋肉之間,或聚于關節骨縫之中,肌肉筋脈拘急,為腫為痛,施行手法可行氣活血,消除瘀滯,以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三)舒筋活絡
筋骨肌肉的損傷和病變,可致局部氣血凝滯,產生筋膜粘連和硬結,關節活動受限,運用恰當的手法,可消散瘀結,剝離粘連,舒筋活絡,使關節功能得以恢復。
(四)保健強身
施行保健手法,可行氣血,健脾胃,強肝腎,對外可堅筋壯骨,對內可調節臟腑的功能。
二、手法的種類
骨傷科的治療手法頗多,歷代醫家在手法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將整骨手法分為“拔伸”、“捺正”兩大類?!夺t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把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后世骨傷科醫家根據八法又發展為多種具體手法。建國后經過整理使骨傷科手法更完善。臨床上根據手法的作用可分為治骨手法和治筋手法兩大類:治骨手法又可分為整骨手法和上骱手法兩類;治筋手法又可分為理筋手法(按、摩、推、拿)和關節活動手法(搖、扳、牽抖、拉指)等。
三、手法實施的原則和注意事項
手法在骨傷科疾病的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若應用不當,還會產生不良的后果。茲將施行手法操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項分述如下:
1.了解病情、明確診斷 手法操作前應在經過詳細的臨床檢查及必要的輔助檢查,明確疾病診斷,全面而準確地掌握病情的前提下施行。如為骨折脫位,應對骨折的類型和移位方向,或關節脫位是全脫或半脫,以及脫位的方向,有無并發骨折等情況有全面的了解,醫者應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傷患部位的立體形象。如系筋傷則要了解肌腱、韌帶有無斷裂、粘連的程度。此外,對受傷的時間和全身的情況都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使用正確的手法。
2.作出計劃、辨證施治 手法應用必須遵守辨證施治的原則,因損傷有輕重之別,又有皮肉、筋骨、關節之分,加之解剖部位及年齡、體質各有不同,故要求按具體病癥有計劃地選用相應的手法,此即“因人而治、因部位而治”,防止千篇一律。施行手法要有目的和計劃,如選用何種手法,如何進行,患者的體位,助手如何配合,需要選用何種麻醉,都要周密考慮,統籌安排。
3.組合運用、相輔相成 中醫骨傷手法有多種,運用手法治療骨折、脫位或筋傷往往不只是用一兩種手法,而是把幾種手法組合起來運用。各種手法不是孤立,而是相輔相成的,臨床上往往是選擇多種手法互相聯合運用,這對于提高療效有很大作用。
4.施行手法治療要求穩妥、準確、靈活、熟練,盡可能地不增加患者的損傷,使患者不受或少受痛苦。
5.施行手法操作時,醫生的態度要從容沉著,工作要嚴肅認真,操作要熟練敏捷,以消除患者的緊張心情,盡量減少患者的痛苦,爭取其信賴與合作。
6.嚴格掌握手法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對急性傳染病、惡性腫瘤、骨關節結核、骨髓炎、血友病、婦女懷孕期、老年性骨質疏松等患者應慎用或禁用。
四、手法的練習
學習骨傷科手法,必須進行較長時期的勤學苦練,臨證時才能得心應手。
1.練靈活、練熟練
對整骨和上骱手法的練習,要掌握好正常人體的解剖關系和損傷的發病機理,熟悉手法操作的基本程序和要領。應先在自己身上模擬練習,或相互間練,然后跟隨老師在患者身體上練。學習手法操作必須要向有實踐經驗的骨傷科老師學習,多聽老師講,多看老師做,多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操作,注意掌握手法操作過程中每一個環節,因為操作過程中若有一點的疏忽,都有可能導致整個操作技術的失敗。因此,應多體會老師的指教,體會老師的一舉一動,即使是一個細小的動作,也往往具有深刻意義,而且這些細小的動作,從書本上是學不到的。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基本技術操作時,要注意不斷總結經驗,加深認識,并在吸取老師經驗的基礎上,積累自己的體會。
2.練體格、練手勁
骨傷科手法的操作者要有強健的體魄,才能有足夠的力量勝任工作,故平時應全面鍛煉體格,加強手臂勁力的練習。我國傳統的練功方法有易筋經、少林功、金剛氣功等。練習拔伸法,主要是練腕力和臂力,如手拉滑車、拉鋼絲彈簧擴胸器等。端提法練習,主要通過舉重鍛煉,如舉杠鈴、提石鎖等。提拿法練習,主要是增強手指勁力和腕力的練習,如抓沙袋、拿壇口、腕關節作鯉魚擺尾的練習等。理筋手法的練習,可備10~20cm的砂袋一個,代替推拿按摩對象練習各種手法,開始時砂袋可扎緊,較熟練后宜放松,使指法、手法漸趨柔軟。堅持模擬練習,做到手法柔韌有力,重而不滯,輕而不浮,柔中有剛,剛中有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