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傷寒

傷寒(typhoid)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全身性急性傳染病。典型病例的臨床特點有持續性發熱、玫瑰疹、脾大、腹部脹氣、特殊中毒癥狀、白細胞減少等。腸出血、腸穿孔為主要的嚴重并發癥。未經治療病例的病程可持續數周。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傷寒桿菌屬沙門菌屬的D族,革蘭染色陰性,需氧,無莢膜,不產生芽胞,能活動,長2~3μm,寬0.6μm。傷寒桿菌具有耐熱的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和體表(Vi)抗原,能使人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傷寒桿菌在自然界中生活能力較強,能耐低溫,在地面普通水中可存活1~3周,在糞便及污水中存活1~2個月,對光熱、干燥、消毒劑的抵抗力不大。

傷寒桿菌不分泌外毒素,但當菌體分解時可產生強烈的內毒索,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患者及帶菌者是傳染源,患者從大小便排泄病菌,也可從嘔吐物、呼吸道分泌物及膿液排菌。病菌在水、冰、灰塵及干燥污物中生存數周,食物或水直接或間接受患者的排泄物而污染。此外,灰塵、蒼蠅、某些昆蟲及某些有甲殼的魚都可成為人類傷寒感染的媒介。

傷寒桿菌隨飲食進入消化道,如入侵細菌數量較多時,未被胃酸殺死的細菌就進入小腸,穿過小腸下部的腸黏膜而侵入集合淋巴結及孤立淋巴濾泡,經淋巴管到達腸系膜淋巴結及其他淋巴組織并在其中生長繁殖,此時相當于臨床上的潛伏期。隨著傷寒桿菌在淋巴組織內以腸系膜淋巴結為主,不斷繁殖與死亡釋放出內毒素,使腸道淋巴組織腫脹,同時傷寒桿菌及其毒素經淋巴管不斷進入血液造成菌血癥及毒血癥(相當于疾病第1周),患者出現發熱、全身不適的臨床癥狀,血培養及骨髓培養極易陽性。病程第2~3周時,傷寒桿菌隨血液散布至全身各臟器生長繁殖,網狀內皮組織豐富的器官如肝、脾、骨髓及淋巴結攝菌尤多,因而引起各臟器的病變,常見的有肝脾大、玫瑰疹等。膽囊和膽道是傷寒桿菌的良好繁殖場所。大量傷寒桿菌隨膽汁再度進入小腸,除一部分隨糞便排出外,另一部分細菌又可穿過腸黏膜再度侵入腸道淋巴組織,使原已致敏的腸壁淋巴組織發生強烈的過敏反應,致使原有的腸壁淋巴組織的病變加重,進而形成腸壁表層壞死、脫落和潰瘍,可發生腸出血、腸穿孔。傷寒桿菌隨同剝落組織和糞便排出體外,故此時糞便培養易獲陽性。部分傷寒桿菌也可經腎臟由尿排出,故尿培養在此時間亦陽性。病程第4周開始人體免疫力進一步增強,如血中抗體上升和吞噬細胞作用增強,傷寒桿菌在血液和臟器中逐漸消失,腸壁潰瘍愈臺,不留瘢痕,肝、脾等臟器的病變逐漸消失,疾病亦隨之恢復。總之,傷寒桿菌內毒素是傷寒發病的主要機制。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臨床表現

1.本病好發于夏、秋季,潛伏期為10天左右,其長短與感染菌量有關,食物性暴發流行可短至48小時,而水源性暴發流行可長達30天。

2.典型的傷寒自然病程可分為4期:

(1)初期:緩慢起病,發熱是最早出現的癥狀,體溫呈階梯形上升,于5~7天內達39~40℃。常伴有疲乏無力、食欲缺乏等毒血癥癥狀。

(2)極期:常有傷寒的典型表現。

1)發熱:持續高熱,多數呈稽留熱型,少數呈弛張熱型或不規則熱型,持續10~14天。

2)消化系統癥狀:明顯的食欲缺乏、腹部不適、腹脹;多有便秘,少數則以腹瀉為主。右下腹可有輕壓痛。

3)神經系統癥狀:患者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聽力減退,重者可有譫妄、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腦病的表現。神經系統癥狀隨體溫下降至逐漸恢復。

4)循環系統癥狀:常有相對緩脈,即體溫每增高1℃,每分鐘脈搏增加小于15~20次。但并發中毒性心肌炎時相對緩脈不明顯,有時出現重脈。

5)玫瑰疹:80%的患者在發病后5~12天在胸腹背部甚至四肢分批出現的淡紅色斑丘疹,直徑為2~5μm,壓之褪色,一般在10個以下,2~4天內消失。

6)肝脾大:是傷寒最重要的癥狀之一,重者可出現肝功能明顯異常及黃疸。

(3)緩解期:相當于病程第3~4周,體溫出現波動并開始下降;食欲逐漸好轉,腹脹逐漸減輕,腫大的脾臟開始回縮,仍有發生腸出血或腸穿孔的可能。

(4)恢復期:體溫正常,食欲恢復,一般在1個月左右完全恢復健康。

3.小兒傷寒 年齡越小臨床表現越不典型。一般起病比較急,嘔吐和腹瀉等胃腸道癥狀明顯,熱型不規則,便秘較少。多數患兒無相對緩脈,玫瑰疹較少見,肝脾大明顯。外周白細胞計數可不減少。容易并發支氣管炎或肺炎,腸出血和腸穿孔少見。

(二)實驗室檢查

1.血液檢查

白細胞數正常或減少,中性粒細胞可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其消長情況可作為判斷病情與療效的指征之一。尿液檢查常出現輕度蛋白尿,偶見少量管型。糞便檢查在腸出血時有血便或潛血試驗陽性。骨髓涂片查見傷寒細胞。

2.肥達反應

O抗體的凝集效價在1∶80及H抗體在1∶160或以上對傷寒有輔助診斷意義,若動態監測發現效價持續上升則更有價值。

3.細菌學檢查

病程早期(1~2周)血培養陽性率最高,血培養陰性者或已使用抗生素者可行骨髓培養以提高陽性率。血培養和骨髓培養陽性有確診意義。糞便培養陽性者可確定為傷寒帶菌者。

(三)診斷

1.臨床診斷

在傷寒流行季和地區,有持續性發熱1~2周以上,并出現表情淡漠、相對緩脈、皮膚玫瑰疹、肝脾大等,伴腸出血或腸穿孔有助于診斷。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低、嗜酸性粒細胞消失,骨髓象中有傷寒細胞,可臨床診斷為傷寒。

2.確診標準

疑似病例如有以下項目之一者即可確診:①從血、骨髓、尿、糞便、玫瑰疹刮取物中等任一標本分離到傷寒桿菌;②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肥大反應O抗體凝集效價≥1∶80,H抗體凝集效價≥1∶160,恢復期效價增高4倍以上者。

三、治療原則與策略

(一)治療原則

1.一般治療與對癥治療尤以護理及飲食為重。

2.擬診或確診患者應按腸道傳染病隔離,臨床癥狀消失后,每隔5~7天取糞便標本做細菌培養,連續2次培養陰性可解除隔離。

3.抗菌治療療程要足,在給予抗菌藥前應留取血標本或糞、尿標本進行細菌培養,獲病原菌后做藥敏試驗。必要時可按藥敏試驗結果調整用藥。

(二)治療策略

1.一般治療

按消化道傳染病隔離,發熱期必須臥床休息,給予高能量、高營養、易消化、少渣的食物,注意體溫、脈搏、血壓、腹部、大便等變化,注意口腔及皮膚護理。

2.對癥治療

主要包括物理降溫、補充維生素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腹瀉可用收斂藥。腹脹可用松節油腹部熱敷及肛管排氣。如毒血癥嚴重,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可酌情使用短效糖皮質激素,通常不超過3日。

3.病原治療

氯霉素、復方磺胺甲唑和氨芐西林鈉是傳統的治療傷寒的藥物,對耐藥傷寒的治療應用較多的是第三代頭孢菌素和新一代喹諾酮類,后者尤以療效好、不良反應少、價格低廉的優點成為耐藥性傷寒的常用藥物。而氯霉素等傳統藥物仍為治療對這些藥物敏感的傷寒散發病例的有效藥物。

(1)傷寒患者抗菌藥的選擇

1)氯霉素:口服劑量可按每日30~50mg/kg,新生兒應限制在每日25mg/kg以下,首劑量不應加倍,以免引起虛脫,全日劑量可分4次口服。體溫正常后,劑量減半繼續服用7~10天。也有使用間歇療法者,即以上述劑量口服,熱退后繼續服藥2~3天(第1個療程),停藥5天,然后再用全量或半量再服5~7天(第2個療程)。也可根據嗜酸性粒細胞數決定療程。患兒不能口服時可改為靜脈給藥,但劑量適當減少。對血液病患者及肝、腎功能障礙者慎用。嚴重病例早期不宜用大劑量,以免造成內毒素大量釋放引起赫氏反應;但如果加入腎上腺皮質激素此反應可減少。使用氯霉素時必須2~3天后復查白細胞,如出現白細胞過低應立即停藥。

2)復方磺胺甲唑(復方新諾明):為磺胺甲唑(SMZ)與甲氧芐嘧(TMP)的復合片,前者與后者的比例為5∶1。兒童劑量按每日TMP 8~10mg/kg計算,分2次口服,熱退后減半量再服1~2周。也有按SMZ計算劑量為每日40~50mg/kg,分2次口服。較長期使用時可加用碳酸氫鈉,腎功能損害者慎用或不用。該藥在膽汁內的活力優于氯霉素,故復發或帶菌者較少。

3)氨芐(或阿莫)西林:劑量為兒童每天100~150mg/kg,分3~4次口服或靜脈滴注,療程為14天。注意事項:本藥效果不太理想,故療程宜長,以減少復發及排菌;一旦出現藥疹,應及時停藥。

4)喹諾酮類:由于它對傷寒療效好,不良反應少,使用方便,尤其對耐藥傷寒是目前的首選藥物之一。常用的藥物有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諾氟沙星為治療耐藥傷寒的首選藥物,可與TMP合用,劑量為10~20mg/kg,分2次口服,療程為2周左右,偶有消化道不良反應。環丙沙星作用最強,血液和膽道內濃度均比諾氟沙星高,有利于消除傷寒帶菌狀態。氧氟沙星的抗菌作用略低于環丙沙星,但其生物利用度高,因此體內抗菌作用并不比環丙沙星差。早年在動物實驗中曾發現該類藥影響骨骼發育,但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報道在小兒臨床應用多年并未發現類似于小動物的骨骼障礙,故認為這種效應屬種族差異,現一致認為喹諾酮類藥物在兒科應用是安全的。

5)頭孢菌素類:第三代頭孢菌素在體外對傷寒桿菌有強大的抗菌活性,毒副作用低。其中頭孢哌酮和頭孢曲松已較多用于耐藥性傷寒,其在膽汁中的濃度高,故用藥后復發率低,亦用于慢性帶菌者。

(2)帶菌者的治療:

耐藥菌居多,有條件的醫院可把喹諾酮類藥物列為首選,必要時重復1個療程;也可先用復方磺胺甲唑、阿莫西林,不見效再換喹諾酮類藥物或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等。

四、常用治療藥物的安全應用

頭孢曲松鈉、頭孢噻肟鈉詳見第三章第三節。

氯霉素 chIoramphenicoI

【制劑與規格】

注射劑:0.25g/2ml;片劑:0.125g,0.25g。

【藥理作用】

本品為脂溶性藥物,通過彌散進入細菌細胞內,并可逆性地結合在細菌核糖體的50S亞基上,使肽鏈增長受阻(可能由于抑制了轉肽酶的作用),從而阻止蛋白質的合成。

氯霉素在體外具廣譜抗微生物作用,包括需氧革蘭陰性菌及革蘭陽性菌、厭氧菌、立克次體屬、螺旋體和衣原體屬。氯霉素對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和腦膜炎奈瑟菌具殺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B組溶血性鏈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異變形桿菌、傷寒、副傷寒沙門菌、志賀菌屬及脆弱擬桿菌等厭氧菌僅具抑菌作用;對銅綠假單胞菌、不動桿菌屬、腸桿菌屬、黏質沙雷菌、吲哚陽性變形桿菌屬、甲氧西林耐藥葡萄球菌和腸球菌屬耐藥。

【適應證】

1.對傷寒和其他沙門菌屬感染,氯霉素為敏感菌株所致的傷寒、副傷寒的選用藥物。由沙門菌屬感染的胃腸炎一般不宜應用氯霉素;如病情嚴重,有合并敗血癥可能時仍可選用。

2.對于耐氨芐西林的B型流感嗜血桿菌腦膜炎、對青霉素過敏患者的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奈瑟菌腦膜炎、敏感革蘭陰性桿菌腦膜炎,本品可作為選用藥物之一。

3.用于需氧菌和厭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耳源性腦膿腫。

4.嚴重厭氧菌感染,如脆弱擬桿菌所致的感染(尤其適用于病變累及中樞神經系統者),可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聯合應用治療腹腔感染和盆腔感染,以控制同時存在的需氧和厭氧菌感染。

5.立克次體感染,可用于如Q熱、落磯山斑點熱、地方性斑疹傷寒等的治療。

【用法與用量】

1.口服

兒童:1日25~50mg/kg,分3~4次服用;新生兒:1日劑量不超過25mg/ kg,分4次服用。但新生兒用藥時需監測血藥濃度,根據結果調整給藥方案,無監測條件者不宜應用本品。

2.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

兒童:1日劑量為30~50mg/kg,分2次肌內注射或溶于氯化鈉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

【注意事項】

1.由于氯霉素可透過血-胎盤屏障,對早產兒和足月產新生兒均可能引起毒性反應,發生“灰嬰綜合征”,因此在妊娠期,尤其是妊娠后期或圍生期不宜應用本品。本品屬美國FDA妊娠風險分級C級。

2.本品自乳汁分泌,有導致哺乳嬰兒發生不良反應(包括嚴重的骨髓抑制反應)的可能,因此本品不宜用于哺乳期婦女,必須應用時應停止授乳。

3.藥物所致的不良反應在老年人中多見,老年患者組織、器官大多退化,功能減退,自身免疫功能亦降低,氯霉素可致嚴重不良反應,故老年患者應慎用。

4.新生兒由于肝臟酶系統未發育成熟,腎臟排泄功能又差,藥物自腎排泄較成年人緩慢,氯霉素應用于新生兒易導致血藥濃度過高而發生毒性反應(灰嬰綜合征),故新生兒不宜應用本品。有指征必須應用本品時必須在血藥濃度監測下使用。

5.對診斷的干擾 采用硫酸銅法測定尿糖時,應用氯霉素患者可產生假陽性反應。

6.對肝功能不全患者,氯霉素與葡糖醛酸的結合作用受損,致使未代謝藥物的濃度升高,易致血液系統毒性反應發生。因此原有肝損害患者,或肝、腎同時有損害的患者應避免應用本品;確有指征應用時,需權衡利弊后決定是否使用,并需在監測血藥濃度下減量應用。腎功能損害者亦應慎用或避免使用本品。

7.應用本品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定期檢查周圍血象,長程治療者尚需查網織紅細胞計數,必要時做骨髓檢查,以便及時發現與劑量有關的可逆性骨髓抑制;但全血象檢查不能預測通常在治療完成后發生的再生障礙性貧血。

8.新生兒、肝或腎功能損害者、同時接受經肝代謝的其他藥物的患者如有指征應用氯霉素時,均需進行血藥濃度監測,使其峰濃度在25mg/L以下,谷濃度在5mg/L以下。

9.本品肌內注射常引起較劇烈的疼痛,還可致坐骨神經麻痹而造成下肢癱瘓,故不宜肌內注射應用。

10.本品治療應持續至治愈,防止復發。

11.由于有不可逆性骨髓抑制發生的可能,本品應避免重復療程使用。

12.口服氯霉素時應飲用足量水分,空腹服用,即于餐前1小時或餐后2小時服用,以期達到有效血藥濃度。

13.對氯霉素或甲砜霉素有過敏史者禁用。

【不良反應】

1.對造血系統的毒性反應是氯霉素最嚴重的不良反應,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①與劑量有關的可逆性骨髓抑制,常見于血藥濃度超過25mg/L的患者,臨床表現為貧血,并可伴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②與劑量無關的骨髓毒性反應,常表現為嚴重的、不可逆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者可有數周至數月的潛伏期,不易早期發現;其臨床表現有血小板減少引起的出血傾向,如瘀點、瘀斑和鼻出血等,以及由中性粒細胞減少所致的感染征象,如高熱、咽痛、黃疸、蒼白等。大多數再生障礙性貧血于口服氯霉素后發生。

2.溶血性貧血 可發生在某些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不足的患者。

3.灰嬰綜合征 典型的病例為在出生后48小時內即給予高劑量的氯霉素,治療持續3~4日后可發生灰嬰綜合征,血藥濃度可高達40~200mg/L。臨床表現為腹脹、嘔吐、進行性蒼白、發紺、微循環障礙、體溫不升、呼吸不規則。常發生在早產兒或新生兒應用大劑量氯霉素(按體重1日超過25mg/kg)時,類似表現亦可發生在成人或較大兒童應用更大劑量(按體重1日約100mg/kg)時。及早停藥,尚可完全恢復。

4.氯霉素長程治療可誘發出血傾向,可能與骨髓抑制、腸道菌群減少致維生素K合成受阻、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等均有關。

5.周圍神經炎和視神經炎 常在長程治療時發生,常屬可逆,應及早停藥。也有發生視神經萎縮而致盲者。其他神經系統癥狀有精神錯亂、譫妄、抑郁和頭痛,也可發生耳毒性。

6.消化道反應目服后可有腹瀉、惡心、嘔吐等。

7.過敏反應可致各種皮疹、發熱、血管神經性水腫,尤其是在局部使用后。類過敏反應罕見。此外也可發生Jarisch-Herxheimer反應。

8.二重感染可致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等的口腔、肺、胃腸道及尿路感染。

【藥物相互作用】

1.與抗癲癇藥(乙內酞脲類)合用可因抑制肝細胞微粒體酶的活性導致此類藥物的代謝降低,或替代該類藥物的血漿蛋白結合部位,使抗癲癇藥的作用增強或毒性增加。

2.與口服降血糖藥或口服抗凝藥同用時,可替代其蛋白結合部位而增強降糖或抗凝作用,因此需調整該類藥物的劑量。格列吡嗪和格列本脲的非離子結合特點使其所受影響較其他降血糖藥小,但同用時仍須謹慎。

3.長期使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藥(比如同時使用氯霉素),可使避孕的可靠性降低,以及經期外出血增加。

4.氯霉素具有拮抗維生素B6的作用并使其經腎排泄量增加,導致貧血或周圍神經炎的發生,因此兩者不宜同用。

5.與某些骨髓抑制藥同用時可增強骨髓抑制作用,如抗腫瘤藥物、秋水仙堿、羥基保泰松、保泰松和青霉胺等。同時進行放射治療時,亦可增強骨髓抑制作用,須調整骨髓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劑量。

6.如果在術前或術中應用,由于氯霉素對肝酶的抑制作用,可減慢誘導麻醉藥阿芬太尼的清除,延長其作用時間。

7.與苯巴比妥、利福平等肝藥酶誘導劑合用時,可使氯霉素的血藥濃度降低。

8.與林可霉素類或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合用可發生拮抗作用,因此不宜聯合應用。

頭孢克肟 cefixime

【其他名稱】

特普寧,世福素。

【制劑與規格】

片劑/膠囊/顆粒劑:50mg,100mg,200mg。

【藥理作用】

本品為口服第三代頭孢菌素,抗菌譜廣,對部分革蘭陽性菌及陰性菌均具有抗菌活性,對鏈球菌(腸球菌除外)、肺炎球菌、淋球菌、卡他布蘭漢球菌、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屬、沙雷菌屬、變形桿菌屬、流感桿菌等較強的抗菌作用。其作用機制為阻止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其作用點因細菌的種類而異,與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中的PBP1(1a,1b,1c)以及PBP3有較高的親和性。本品對革蘭陰性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具有較強的穩定性。

【適應證】

對肺炎鏈球菌、淋球菌、卡他布蘭漢球菌、大腸埃希菌、克雷伯桿菌屬、沙雷菌屬、變形桿菌屬、流感嗜血桿菌中頭孢克肟敏感菌引起的以下感染有效。

1.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急性支氣管炎并發細菌感染、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肺炎。

2.腎盂腎炎、膀胱炎、淋球菌性尿道炎。

3.急性膽道系統細菌性感染(膽囊炎、膽管炎)。

4.猩紅熱。

5.中耳炎、鼻竇炎。

【用法與用量】

口服:體重30kg以上的兒童1次50~100mg(1~2袋),1日2次;重癥可增加到1次200mg(4袋),1日2次。兒童1次1.5~3mg/kg(體重),1日2次;對于重癥患者,每次可口服6mg/kg,1日2次。或遵醫囑。

【注意事項】

1.為防止耐藥菌株的出現,在使用頭孢克肟前原則上應確認敏感性。

2.對于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只有當肌酐清除率低于20ml/min時才須調整劑量。

3.下列患者慎重給藥 ①對青霉素類有過敏史的患者;②本人或父母、兄弟中具有易引起支氣管哮喘、皮疹、蕁麻疹等過敏癥狀體質的患者;③嚴重的腎功能障礙患者;④口服給藥困難或非經口營養患者;⑤全身惡病質狀態患者。

4.由于可能出現休克,給藥前應充分詢問病史。

5.對臨床檢驗結果的影響 ①除試紙反應以外,對斑氏(Benedict)試劑、費林(Fehling)試劑、尿糖試紙(Clinitest)進行尿糖檢查,有假陽性出現的可能性;②有出現直接庫姆斯試驗陽性的可能性,應予以注意。

6.不要將牛奶、果汁等與藥混合后放置。

7.有胃腸疾病史尤其腸炎患者慎用。

8.哺乳期婦女使用本品時宜停止授乳。

9.不推薦本品用于6個月以下兒童患者。

10.孕婦口服給藥屬美國FDA妊娠風險B級。

【不良反應】

1.嚴重不良反應

(1)過敏性休克:

由于有引起過敏性休克的可能性,應密切觀察,如有出現不適感、口內異常感、哮喘、眩暈、便意、耳鳴、出汗等現象,應停止給藥,采取適當處置。

(2)過敏樣癥狀:

有出現過敏樣癥狀(包括呼吸困難、全身潮紅、血管性水腫、蕁麻疹等)的可能性,應密切觀察;如有異常發生時停止給藥,采取適當處置。

(3)皮膚病變:

有發生皮膚黏膜眼綜合征(Stevens-Johnson綜合征)、中毒性表皮壞死癥(Lyell綜合征)的可能性,應密切觀察;如有發生發熱、頭痛、關節痛、皮膚或黏膜紅斑、水皰、皮膚緊張感、灼熱感、疼痛等癥狀,應停止給藥,采取適當處置。

(4)血液障礙:

有發生粒細胞缺乏癥(早期癥狀:發熱、咽喉疼、頭疼、倦怠感等)、溶血性貧血(早期癥狀:發熱、血紅蛋白尿、貧血等癥狀)、血小板減少(早期癥狀:點狀出血、紫斑等)的可能性,且有其他頭孢類抗生素造成全血細胞減少的報告,因此應密切觀察,例如進行定期檢查等;有異常發生時應停止給藥,采取適當處置。

(5)腎功能障礙:

由于有引起急性腎功能不全等嚴重腎功能障礙的可能性,因此應密切觀察,例如定期進行檢查等;如有異常發生時,應停止給藥,采取適當處置。

(6)結腸炎:

可能引起伴有血便的嚴重大腸炎例如假膜性結腸炎等;如有腹痛、反復腹瀉出現時,應立即停止給藥,采取適當處置。

(7)間質性肺炎、PIE綜合征:

有出現伴有發熱、咳嗽、呼吸困難、胸部X線異常、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癥狀的間質性肺炎或PIE綜合征等的可能性。如有上述癥狀發生應停止給藥,采取給予糖皮質激素等適當處置。

2.其他不良反應

(1)過敏:

常見皮疹、蕁麻疹、紅斑,少見瘙癢、發熱、水腫。

(2)血液:

常見(0.1%~5%)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少見粒細胞減少。

(3)肝臟:

常見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升高,少見黃疸。

(4)腎臟:

少見尿素氮(BUN)升高。

(5)消化系統:

常見的有腹瀉、胃部不適,少見惡心、嘔吐,腹痛、胸部燒灼感、食欲缺乏、腹部飽滿感、便秘。

(6)菌群失調癥:

少見口腔炎、口腔念珠菌癥。

(7)維生素缺乏癥:

少見維生素K缺乏癥(低凝血酶原血癥、出血傾向等)、維生素B缺乏癥(舌炎、口腔炎、食欲缺乏、神經炎等)。

(8)其他:

頭痛、頭暈。

【藥物相互作用】

1.與下列藥物有配伍禁忌,包括硫酸阿米卡星、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鹽酸金霉素、鹽酸四環素、鹽酸土霉素、黏菌素甲磺酸鈉、硫酸多黏菌素B、葡萄糖酸紅霉素、乳糖酸紅霉素、林可霉素、磺胺異唑、氨茶堿、可溶性巴比妥類、氯化鈣、葡萄糖酸鈣、鹽酸苯海拉明和其他抗組胺藥、利多卡因、去甲腎上腺素、間羥胺、哌甲醋、琥珀膽堿等。偶亦可能與下列藥品發生配伍禁忌,包括青霉素、甲氧西林、琥珀酸氫化可的松鈉、苯妥英鈉、丙氯拉嗪、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水解蛋白。

2.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等袢利尿藥,卡莫司汀、鏈佐星等抗腫瘤藥以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與頭孢噻吩合用有增加腎毒性的可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吉沙县| 柳州市| 腾冲县| 南岸区| 渭南市| 虞城县| 黑水县| 咸宁市| 施秉县| 泌阳县| 龙川县| 临海市| 扬中市| 苏尼特左旗| 古田县| 闽侯县| 瑞安市| 广德县| 东丰县| 邯郸县| 安宁市| 济宁市| 太白县| 建昌县| 宜川县| 广丰县| 宝兴县| 冀州市| 新宁县| 名山县| 鄯善县| 湖州市| 常德市| 石阡县| 丰台区| 肥东县| 安陆市| 临洮县| 开鲁县| 永修县| 余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