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漲價了就多吃牛羊肉——替代效應
2009年歲末,一場大范圍降雪使得各地的鮮菜價格猛地漲了很多。細心的人會發現,青菜價格是漲了,但買的人也跟著少了。
據賣菜的攤主說,雖然鮮菜價格漲勢洶涌,但整體上還不如正常天氣下賣菜賺得多。這是為什么呢?隨著鮮菜價格的大漲,精打細算的消費者們開始盯上了價格一向穩定的腌制蔬菜。“菜價漲得兇,只有腌菜價格沒動。一年到頭都可以吃到新鮮蔬菜,偶爾換換口味也不錯。”很多消費者都這樣想。于是,腌制的蘿卜、雪菜、莧菜、霉干菜等,都賣得不錯,風頭明顯超過了平時頗受青睞的新鮮蔬菜。不過,隨著天氣轉好,鮮菜價格恢復平穩,鮮菜的銷量也隨之上升了,腌菜又重新回復“冷門”了。
這其實就是替代效應在發揮作用。替代效應是指由于一種商品價格變動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動,從而導致消費者在保持效用不變的條件下,對商品需求量的改變,稱為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應。比如,你在市場買水果,一看到橙子降價了,而橘子的價格沒有變化,在降價的橙子面前,橘子好像變貴了,這樣你往往會買橙子而不買橘子了。對于兩種物品,如果一種物品價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的增加,則這兩種物品被稱為替代品。
尋呼機為何只發展了短短的十幾年,就從輝煌走向衰落?從經濟學角度解釋,替代效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人們有了更方便實用的手機,誰還會選擇BP機?BP機完全被手機替代了!
替代效應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我們日常的生活用品,大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蘿卜貴了多吃白菜,大米貴了多吃面條。一般來說,越是難以替代的物品,價格越是高昂。比如,產品的技術含量越高價格就越高,因為高技術的產品只有高技術才能完成,替代性較低,而饅頭誰都會做,所以價格極低。再如藝術品價格高昂,就是因為藝術品是一種個性化極強的物品,找不到替代品。王羲之的《蘭亭序》價值連城,就是因為它只有一幅。
當2008年豬肉價格暴漲后,許多市民增加了其他漲價較少的肉類食品的消費比例,其實這就是替代效應在發揮作用。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具有這樣的智慧:當我們發現某種經常使用的消費品漲價后,往往會選擇價格更為便宜的其他商品。
其實,在我們的工作中,替代效應也在發揮作用。那些有技術、有才能的人在企業里是香餑餑,老板見了又是加薪,又是笑臉,為什么?因為這個世界上有技術、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很多,找一個能替代的人更是不容易。而普通員工,企業很容易從勞務市場上找到替代的人,中國是人力資源大國,你不愿意干,想干的人多的是。對于別人的薪金比自己高,不要吃驚和不平,只要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自己的待遇自然會提上來。
替代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要認識并充分利用這種效應,做一個聰明的經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