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企業偏愛“名牌生”
一些企業招聘會上專設“入場資格審核區”,非名牌大學畢業生連入門的資格都沒有。
審核官們審核的程序非常簡單:首先看學校,如果不是名校出身,馬上就被拒絕。
對此,一位資格審核官明白地告訴記者,此次招聘會只是面向名校學生:“我們此前在報紙上的廣告已聲明,只接待全國排名前20名的高校學生……像北大等名牌大學的學生肯定能進場。”
該企業的做法,引起了許多學生的不滿,他們對該企業這種只認“牌子”的做法非常氣憤,認為是歧視。
“連面試的機會也不給我,怎么知道我的水平?”一位同學說,自己的成績很好,而且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但門還沒進就給攔下來,這公平嗎?”
這確實不公平,但是企業有他自己的道理,而且在一定意義上這些道理并非完全牽強附會。
企業這樣做也是有苦衷的,因為他們一直被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困擾著。他們也表示,限制名校確實是無奈之舉。這還要從信息不對稱說起。因為應聘者往往比企業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設想市場上有兩種應聘者——高能者和低能者,二者都積極地向雇主傳遞自己能力很強的信息,尤其是低能者要想方設法把自己偽裝成一個高能者。這時候,教育程度和受過什么樣的教育就成為一種可信的傳遞信息的工具。那些上過名牌大學的人一般要比普通學校的學生更聰明更勤奮,也更專注、更有自制力。當然,高學歷也不一定就意味著高能力,名牌大學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能力及水平較差的學生,但是在沒有更好的選擇的情況下,企業只能相信學歷所傳遞的信號。
信息傳遞的模型是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斯賓塞提出的,他因此與阿克洛夫同獲2001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當斯賓塞在哈佛大學讀博士的時候,他觀察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MBA的學生在進哈佛之前很普通,但經過幾年哈佛的教育再出去,就能比教授多掙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錢。這使人禁不住要問,哈佛的教育難道真有這么厲害嗎?斯賓塞研究的結果是:教育不僅僅具有生產性,更重要的是教育具有信號傳遞的作用。
這就是名牌的作用。名牌大學或明星企業也可能出現次品,但這樣的概率相對來說要低得多。而且,一個名牌的建立,是其多年有效信息費用累計的結果,沒有人愿意輕易地毀掉自己的信譽,所以,即使出現了問題,解決的成本也相應的要低。
所以,在市場經濟中,在企業眼中,品牌是最有效的信息傳遞手段。
所以,他們認可名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對于非名牌學校的學生有失公允,最合理的辦法就是雙方開誠布公,加強交流。特別是非名牌大學生面對這種“歧視”時,要應使自己的信息公開,使企業注視到你。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名牌具有信息傳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