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大都是好事嗎
的確,只要市場上有一種需求,而這種需求又能夠給商家帶來利潤,就一定會有這種供給,即使這種需求未必文明,這種供給未必合法。比如由對毒品的需求導致的對毒品的供給就是較極端的例子。即便社會采用各種嚴厲的懲罰措施,但因為滿足對毒品需求的供給可以導致暴利,毒品供給者就是冒著上絞刑架的危險也要生產并販賣毒品。懲罰至多只是抬高了毒品的生產與銷售成本,但生產者與販賣者轉而又將這種風險成本以提高價格的方式轉嫁給毒品消費者。這就是需求的力量!
某種程度上,這種欲望就是人類的貪婪。人的欲望是產生各種需求的源泉,而欲望又具有無限性的特點,即人們的欲望永遠沒有完全得到滿足的時候。一個欲望滿足了,又會產生新的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句中國俗語就揭示了這個道理。中國傳統道德觀把人的欲望看成罪惡之源,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其實,正是人類欲望的無限性推動了社會不斷進步。但是人的欲望要用各種物質產品或勞務來滿足,物質產品或勞務要用各種資源來生產。但誰都知道,自然賦予人們的資源是有限的,一個社會無論有多少資源,總是一個有限的量,相對人們的欲望,資源量總是不足的,物質產品或勞務也總是不足的。人類欲望的無限性造成了資源的稀缺性。
經濟物品的稀缺性并不意味著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費得到。因此,通常所說的稀缺性是相對稀缺,即相對于人們的無限欲望,某些資源與物品總是有限的,也即這些資源與物品是稀缺的。要得到這樣一種物品,必須自己生產或用其他物品來加以交換。
稀缺性是人類面臨的永恒問題,它與人類社會共存亡。當窮國政府為把有限的財政收入是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用于教育方面而爭論不休時,富國政府也為把收入是用于國防還是用于社會福利發愁;當窮人為一日三餐擔心時,富人正在考慮是打橋牌還是打高爾夫球。
稀缺性的概念在整個經濟學理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稀缺性是經濟學存在的前提條件,所以往往用稀缺性來定義經濟學。由于稀缺性的存在,決定了人們在使用經濟物品中不斷做出選擇,如決定利用有限的資源去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以及在稀缺的消費品中如何進行取舍及如何用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而這些問題被認為是經濟學所研究的主題。只有當物品稀缺時,才能被認為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
從人類可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似乎還沒有什么限制。但從另外的角度看,人類為此付出的代價卻已經夠大的了。
商品需求與需求曲線
鯨魚油的使用以及后來的匱乏,沒有難倒人類,卻使鯨魚幾近遭遇滅頂之災;煤的使用以及匱乏,沒有難倒人類,卻把一個好端端的地球挖得百孔千瘡,地質構造的變形引發了無窮的地質災害;石油的利用與最終可能的匱乏,也許還難不倒人類,但其后果除了地質災害外,人類將更貪婪地撲向下一種可能出現的替代品……
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到,所謂沒有極限的增長,目前只發生于這個世界上的少數中心國家。而支撐這些國家沒有極限的增長的假象的,卻是大量的外圍國家日益面臨實質性枯竭的資源。
森林是另外一個例子。1990年到2000年,世界森林的面積平均每年減少940萬公頃。
有人算了這樣一筆賬:占世界人口1/20的美國,耗費著世界1/3的資源。即使將全世界可能開發的資源都利用起來,并且重新分配資源,全世界的人也不能按照美國人的方式生活。
看來,需求的力量是一種偉大的力量,不斷創造著供給;但也是一種毀滅性的力量,使人類在表面進步的同時,正面臨著因資源的最終匱乏導致的大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