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謊言”,讓對方樂于同你交流
你曾經說過謊嗎?沒有?恐怕這本身就是最大的謊言。馬克·吐溫曾說過:“我們都說過謊,也都必須說謊。因此聰明的話,我們就應勤快地訓練自己能善意地說謊。”
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在某些場合說“謊話”反而比說真話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好感,還能避免不必要的尷尬,或者促進事態更好地發展。例如,某人患了不治之癥,知道這一情況的親友多不以實情相告,因為他們知道,患者如果知道實情不僅不利于病情的好轉還會給他的心理帶來折磨。此時,謊言就是最好的妙藥靈丹。
正所謂“謊言永遠比真理更受歡迎”。在交際中,不同的場合說不同的謊話總能產生不同的微妙效果。為此,我們總結了以下幾種情況,可以讓你在人際交往中取得“反客為主”的好效果。
(1)能產生良好交際效果的謊言有時是以裝糊涂的形式出現的,以避免或解除尷尬。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場面,到朋友家做客時,主人熱情地給客人夾菜,恰恰是客人不喜歡吃的菜。這時,客人不外乎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接受主人盛情,一邊道謝一邊違心地說:“好吃!好吃!”當然,這樣的謊言只能讓自己自討苦水。而如果有一天主人知道了原委,也會后悔一輩子。這窩囊的謊言,既苦了自己又傷了別人,實在不是高明之舉。另一種態度,便是巧妙地拒絕。先說一句:“別客氣,我自己來!”再補充一句:“這個菜我挺喜歡吃,就是胃受不了!”如此巧妙的謊言,既不傷主人的面子,又避免了活受罪,兩全其美!
(2)在某個時候說點謊話,能使本來很有距離的雙方達到某種“共識”,從而使進一步的交流成為可能。
有位先生和朋友去拜訪一位教授,那教授為人嚴肅,不茍言笑。坐了半天,除了開頭說了幾句應酬話,剩下的全是讓人尷尬的沉默。
忽然,那位先生看到教授家養的熱帶魚,其中幾條色彩斑斕,游起來讓人眼花繚亂。那位先生知道這魚叫“地圖”,因為自己也養了幾條,還很得意地為朋友介紹過。教授見那位先生神情專注,就笑著問:“還可以吧?才買的,見過嗎?”那位先生說:“還真沒見過。叫什么名字?明兒我也打算養幾條呢!”當時他的朋友不解地看看他,心想裝什么糊涂,不是上星期才到我家看過嗎?
可教授一聽,來了興致,大談了一通養魚經,那位先生聽得頻頻點頭。那位教授像是遇到了知音,說說笑笑,如數家珍地給他講每條魚的來歷、特征,又拉著他到書房看他收集的各類名貴熱帶魚的照片,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他們一直聊到吃過晚飯才走,朋友才突然領悟到那位先生說謊話的用意。
一句謊話使本來幾乎陷入僵局的交談又順利地進行下去了。
(3)有時候對家人也應撒點謊。
一位身患重病的母親,為了支持兒子上學,竟然把買藥治病的錢給兒子交了學費,當她帶兒子到商店給兒子買圓規掏錢時,不慎帶出了一張藥單。兒子見后,再也不肯讓母親買圓規。可那位偉大的母親為了使兒子能安心努力地讀書,便謊稱藥單是用過了的。
母親的謊言中孕育了偉大的母愛,表現的是一種最可貴的奉獻精神。
(4)對求愛者的謊言。
一個男大學生愛上了一個女大學生,于是對女大學生說了一番熱烈的話:“我離不開你,你是溫暖著我的太陽,你是照耀著我的月亮,你是為我呼喚早晨的啟明星。”
女大學生早已聽出這是一番表白愛情的極熱烈的話,但自己并不喜歡面前的小伙子,怎么辦?如果斷然說“我不喜歡你”,豈不是會使對方陷入尷尬?不置可否,豈不是對對方不負責任?
她只說了一句:“真美!您對天文學太有研究了,可我,真對不起,我對天文學一點也不感興趣!”
就這樣,女大學生輕松拒絕了男大學生。
在現實生活中,當你不得不用一些小謊言去辦事時,你一定要注意,自己所說的謊言要不容置疑,這樣才能以假勝真,巧中取勝,黑中取白。否則,會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