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竟能遮住帝國大廈
我們所處的環境中充滿了光波和聲波,但是那并不是我們體驗世界的方式。你看到的不是光波,而是墻上的海報;你聽到的不是聲波,而是廣播中的音樂。感覺只是“演出”的開始,還需要更多的東西才能使刺激變得有意義和有趣,而最重要的是你能作出有效的反應。知覺是一系列組織并解釋外界客體和事件產生的感覺信息的加工過程。這些加工過程提供額外的解釋,成功地為你在環境中導航。
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幫助你思考感覺和知覺的關系。如下圖,把一只手放到面前盡可能遠的地方,然后把手移近面孔。當手向面孔靠近時,它在你的視野中占據的面積越來越大。這時你可能無法看到被手遮住的大樓。手是如何遮住大樓的?手變大了嗎?大樓變小了嗎?你的回答肯定是“當然不是”。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些感覺和知覺的差別。你的手能夠遮住大樓是因為當手離面孔越來越近時,手投射到視網膜上的像越來越大。是你的知覺加工使你懂得,盡管手投射到視網膜上的像在變化,但你的手和大樓的實際大小是不變的。

可以說,知覺的作用是使得感覺有意義。知覺加工從連續變化,并且經常是沒有秩序的感覺輸入中,提取信息并把它們組織成穩定且有序的知覺。
知覺以感覺為基礎,但它不是個別感覺信息的簡單總和。例如,我們看到一個三角形,它的成分是三條直線。但是,把對三條直線的感覺相加在一起,并不等于知覺到一個三角形。知覺是按一定方式來整合個別的感覺信息,形成一定的結構,并根據個體的經驗來解釋由感覺提供的信息。它比個別感覺的簡單相加要復雜得多。我們日??吹降牟皇莻€別的光點、色調或線段。
知覺作為一種活動、過程,包含了互相聯系的幾種作用:覺察、分辨和確認。覺察是指發現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例如,我們在校園內的馬路上散步,忽然發現路旁有一個閃閃發亮的東西。這時我們只是覺察到一個物體的存在,還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個事物或其屬性與另一個事物或其屬性區別開來。確認是指人們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當前獲得的信息,確定知覺的對象是什么,給它命名,并把它納入一定的范疇。例如,當我們走近路旁那個閃閃發亮的東西,經過仔細觀看和擺弄之后,看清它的形狀是圓的,它的光亮的表面能夠反映出自己面部的形象……從而把它與其他事物區分開來,并斷定它是一面鏡子,這就是分辨和確認。在知覺過程中,人對事物的覺察、分辨和確認的閾限值是不一樣的。如果說人們比較容易覺察一個物體是否存在,那么要確認這個物體就要困難得多,需要的加工時間也更長。
知覺和感覺一樣,是對客觀事物具體形象的直接反映,仍屬于感性的認識形式。
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對知覺的形成有獨特的作用。實踐是知覺的基礎,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反映客觀事物的各種感覺,由此才能獲得反映事物整體形象的知覺。一般來說,客觀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覺是多方面的和零碎的,因此,人們對事物的整體反映總是要借助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如果對某事物沒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那就不可能對該事物立即產生整體的感性形象的反應。
知覺是感覺和思維之間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對感覺材料進行加工,為思維準備必要的條件。
下面這則寓言故事反映了狐貍的知覺,在只看到葡萄的情況下,兩次對葡萄的味道作出判斷。
葡萄架上,綠葉成蔭,掛著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紫的像瑪瑙,綠的像翡翠,上面還有一層薄薄的粉霜呢!望著這熟透了的葡萄,誰不想摘一串嘗嘗呢?
從早上到現在,狐貍一點兒東西還沒吃呢,肚皮早餓得癟癟的了。它走到葡萄架下,看到這誘人的熟葡萄,口水都流出來啦!可葡萄太高了,夠不著。
怎么辦?對!跳起來不就行了嗎?狐貍向后退了幾步,憋足了勁兒,猛然跳起來。可惜,只差半尺就夠著了。
再來一次!唉,越來越不行,差得更多,起碼有一尺!還跳第三次?狐貍實在餓得沒勁兒,跳不動了!一陣風吹來,葡萄的綠葉“沙沙”作響,飄下來一片枯葉。狐貍想:“要是掉下一串葡萄來就好了!”它仰著脖子,等了一陣,毫無希望,那幾串葡萄掛在架上,看起來牢固得很呢!“唉——”狐貍嘆了口氣。忽然,它笑了起來,安慰自己說:“那葡萄是生的,又酸又澀,吃到嘴里難受死了,不嘔吐才怪呢!哼,這種酸葡萄,送給我,我也不吃!”
于是,狐貍餓著肚皮,高高興興地走了。
人對于客觀事物能夠迅速獲得清晰的感知,這與知覺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