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名人成才故事
- 劉曉菲主編
- 1157字
- 2019-12-12 18:01:19
商鞅
——執著進取,銳意變法
姓名:商鞅
生卒年:前390—前338
籍貫:戰國中期衛國
商鞅本是戰國中期衛國人,出生于沒落的宗室貴族家庭,名公孫鞅或衛鞅。入秦后因變法有功,被秦王封為“商君”,因而被稱為“商鞅”。
商鞅年輕時好刑名之學,在魏相公叔痤下任中庶子,掌卿大夫家族事務。公叔痤雖很賞識他的才華和抱負,但是卻直到臨死時才向魏惠王推薦他,讓他接任國相之職。可是公叔痤同時還對魏惠王說:“如若不用,一定要殺了他,以絕后患。”可是,魏惠王并不賞識商鞅,拒絕接納商鞅為國相,商鞅在魏國施展抱負的理想化成了泡影。公元前361年,正在商鞅郁郁不得志時,秦國剛剛即位的秦孝公決心繼承父親秦獻公未竟的事業,頒下求賢令,準備變法革新。商鞅認為這是自己施展才華的好機會,決定離開魏國西行入秦。
到了秦國,商鞅向秦孝公進言“強國之術”,提出了一些變法建議,得到秦王的賞識和重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封商鞅為左庶長,鼓勵并支持商鞅變法。公元前352年,秦孝公又封商鞅為大良造,支持他進行第二次變法。
商鞅兩次自上而下的成功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商鞅變法概括起來有六個方面: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實行軍功爵制,獎勵軍功,禁止私斗;實行編戶制和連坐法,以控制農戶和征收賦稅;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發展生產;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廢除分封,實行縣制,建立封建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統一度量衡。
商鞅的第一次變法削弱了舊貴族的勢力,發展了經濟,使得當時落后的秦國,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都超過了六國,成為頭等強國。第二次變法使秦國更加國富民強,稱雄于天下,為后來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李斯曾評價商鞅的變法:“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
商鞅的法令對后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他統一的度量衡成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度量衡的基礎和標準;他推行的編戶制和什伍制,成為后世保甲制度的依據;他制定的郡縣制后來被秦始皇推向全國,也被以后的歷代王朝所沿用。正是因為這些,梁啟超才將商鞅譽為“中國六大政治家”之一。
然而,但凡革新變法必定要觸及舊貴族的利益,為了推行新法,商鞅嚴懲了大批權貴,其中包括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也因此得罪了太子駟(秦惠王),以致在秦孝公死后慘遭車裂之禍。
成才啟示
志當存高遠。
大丈夫當立赫赫功名于世界。
偉大的理想只有經過忘我的奮斗和犧牲才能實現。
孟子名軻,字子輿或子居,先秦著名思想家。他是儒家學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和發展了孔子“仁”的學說。孟子曾周游齊、晉、宋、薛、梁等國,宣揚“仁政”的思想,一度成為齊宣王的座上賓,但當時的諸侯忙于合縱連橫的兼并戰爭,始終沒有人采納他的建議。宋代以后,孟子備受推崇,被尊為“亞圣”,在儒教中的地位僅次于孔子。《孟子》一書也成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