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地理全知道
- 任嘯科主編
- 1583字
- 2019-12-12 18:04:33
津巴布韋/Zimbabwe
地理位置
津巴布韋是非洲東南部內陸國,東鄰莫桑比克,南接南非,西和西北與博茨瓦納、贊比亞毗鄰,其最西端的一角與納米比亞相連。
地形特征
津巴布韋地形以高原為主,全境由三級高原組成,主要有馬紹爾高原和馬塔貝萊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贊比西河沿著大斷層造成的一個槽谷,形成津巴布韋同贊比亞之間的西北部邊界。1959年,贊比西河上筑起一個大壩,形成卡里巴水庫,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之一。
氣候
津巴布韋屬熱帶草原氣候,平均氣溫22℃,10月份溫度最高,達32℃,7月份溫度最低,約13℃~17℃。年降水量由東向西遞減,由900毫米減到400毫米。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有煤、鉻、鐵、石棉、金、銀、鋰、鉛、鋅、錫、鈾、銅等。煤蘊藏量約270億噸,鐵蘊藏量約2.5億噸,鉻和石棉的儲量均很大。水力資源貧乏。森林覆蓋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51%。野生珍稀動物品種多。
經濟

由于自然資源豐富,津巴布韋工農業基礎較好。工業制成品向周邊國家出口,正常年糧食自給有余。津巴布韋為世界第三大煙草出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在南部非洲地區僅次于南非。2000年,津巴布韋宏觀經濟形勢惡化。西方停援,政府年初出臺的“千年經濟復蘇計劃”受挫,農業、制造業、礦業和旅游業等支柱產業滑坡。“一負四高二缺”(負增長、高赤字、高利率、高通膨、高失業和外匯、燃油短缺)突出。2014年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歷史年表
公元3~4世紀
紹納人成為這里最早的居民
公元1100年前后
開始形成中央集權國家
13世紀
馬卡倫加人建立莫諾莫塔帕王國
15世紀初
莫諾莫塔帕王國達到鼎盛時期
1890年
淪為英國南非公司殖民地
1923年
英國政府接管該地,給予“自治領地”地位1953年
與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合并為“中非聯邦”
1964年
南羅得西亞白人右翼勢力組成政府,于1965年片面宣布獨立
1970年
改名為羅得西亞共和國
1979年
改為津巴布韋共和國
1980年4月18日
獨立,定國名為津巴布韋共和國
國內生產總值:140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美元。
經濟增長率:3.1%。
津元自2009年2月起已停止流通,改為流通美元和南非蘭特等9種貨幣。
習俗
班圖族人的傳統社會實行一夫多妻制,并以牛作為彩禮,各妻室獨居。紹納人流行從婦居婚,母系社會痕跡明顯。恩德貝勒人有不吃魚的習俗,婦女不能接觸牛。聰加人和通加人盛行服役婚姻,新郎常常要在岳父家服上幾年勞役,方能結婚,還要以“羅波拉”(牛或鋤)為聘禮。文達人允許姐妹共夫,從父或從舅居住。馬拉維人按母系組織社會。
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以鐵路、公路和航空為主,水運主要通過南非的德班港和莫桑比克的貝拉港。鐵路通往南非、莫桑比克、贊比亞和博茨瓦納。
鐵路總長4300千米,其中哈拉雷至達布卡的300千米為電氣化鐵路。
公路總長8.5萬千米,其中1.9萬千米為國家級公路、1.5萬千米為瀝青路面。
空運津巴布韋航空公司有波音767、737等客機10架,經營至周邊國家以及倫敦、法蘭克福、悉尼等10多條國際及國內航線,有3個國際機場。
主要城市
哈拉雷

哈拉雷是津巴布韋的首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人口187萬。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哈拉雷興建于1890年,原名為索爾茲伯里,海拔1483米,氣候溫和,是全國運輸的中心,也是全國工商業中心和周圍地區農產品集散中心。
教育
津巴布韋實行中小學低收費普及教育。現有小學4734所,中學1570所,高等學校13所。1996~2002年,小學入學率年平均80%。成人識字率為89%,其中男性為93%,女性為85%。津巴布韋大學是津最著名的綜合性大學。
旅游
旅游業獲得快速發展,成為津巴布韋主要創匯部門。2001年,接待游客約240萬人次,收入達100億津元。津巴布韋勞動力總數中有4.5%從事旅游業,另有4%從事與此相關行業。
津巴布韋遺址為非洲著名古代文化遺址,位于維多利亞堡東南約27千米處。建于公元6~8世紀,占地725公頃。整個遺址是一片相互聯系的建筑群,全部用長約30厘米、厚約10厘米的花崗巖板壘成(石塊之間未用任何黏合劑)。遺址包括大圍場、衛城和兩者之間的谷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