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地理全知道
- 任嘯科主編
- 1707字
- 2019-12-12 18:04:31
加蓬/Gabon
地理位置
加蓬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橫穿中部,西瀕大西洋,東、南與剛果(布)為鄰,北與喀麥隆、赤道幾內亞交界。海岸線長800千米。
地形特征
沿海是寬80~200千米的平原;南部由沙丘、瀉湖和沼澤組成;北部有臨海山崖。內地為高原,海拔500~1000米。加蓬的疆域和其主要河流奧果韋河的流域范圍相同,奧果韋河流域約有90%的土地位于加蓬境內,構成該國東部2/3土地的大部。
氣候
加蓬屬赤道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年均氣溫26℃。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為雨季,年平均降水量從利伯維爾的3050毫米,到西北部海岸的3810毫米不等。
自然資源
加蓬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5.3億噸;錳礦蘊藏量2億噸,占世界儲量25%,居第四位,為世界第三大生產和出口國;鈾礦品位較高,儲量約3.6萬噸,居非洲第二位。鈮礦儲量約40萬噸,占世界總儲量的5%。其他礦藏有磷酸鹽、黃金、重晶石、鎳、鉻、鋅等。森林面積22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85%,原木儲量約4億立方米,居非洲第三位。其中名貴的奧堪美木欖和刺果美欖居世界首位。水產資源81.7萬噸,其中漁業資源約23.4萬噸。
經濟
加蓬被列為法語非洲唯一“中等收入”國家。獨立后經濟一度發展迅速。以石油為主的采掘業發展較快。工業和農業基礎薄弱。主要作物有木薯,出口作物有可可、咖啡和棕櫚油。制造業以木材(桃花心木)加工為主,輕工業有一定的發展,主要出口石油、錳、鈾和林產品,主要貿易伙伴有法國、美國和西班牙。總體來看,石油、錳、鈾和木材為經濟四大支柱。1986年石油降價和美元貶值使加蓬收入銳減,經濟陷入困境。1990年10月起實施為期18個月的第三次結構調整計劃,但經濟依然持續困難,1994年4月~1995年3月第四次實施結構調整計劃,1995年后經濟出現復蘇。1998年,受國際金融形勢影響,石油和木材等初級產品出口減少,經濟增長放慢。2000年,隨著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上漲,加蓬經濟形勢有所好轉。2015年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124.09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8882美元。
經濟增長率:1.4%。
匯率:1美元=494非洲法郎。
習俗
加蓬的大多數民族保持著集團生活的習俗,以大家族為集團或以父親氏族為集團。有一些民族常常生活在森林中,如加蓬境內最早的居民俾格米人。

交通運輸
陸路運輸不發達,主要靠水運和空運,進出口物資90%靠水運。
鐵路僅1條鐵路線,全長814千米。
公路總長9170千米,其中瀝青路10%。
水運水運航線全長1600公里,分海運和河運兩類。主要海港有讓蒂爾港(主要外運石油)和奧文多港(主要外運原木)。年總吞吐量為2200萬噸。
空運加蓬航空公司承接國內和國際航運業務,擁有波音747大型客機,辟有通往非洲和歐洲的20多條國際航線,有利伯維爾、讓蒂爾港和弗朗斯維爾3個國際機場和30個國內機場。外國航空公司主要有法航、瑞航、非航和摩洛哥航空公司等。
教育
小學實行免費教育,大中學生全部享受國家助學金。教育制度與法國相似,教學使用法語。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加蓬有2所綜合性大學,有大學生9000人;有各類中學近100所,學生8.3萬余人;有小學1234所,學生24.5萬人。
主要城市
利伯維爾
利伯維爾是加蓬的首都,人口79.7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于加蓬河北岸,南距赤道只有46千米,可算是一座赤道城市。市內有木材加工、煉棕櫚油、紡織、釀造等工業企業。利伯維爾是加蓬的教育中心,有奧馬爾·邦戈大學、圖書館和熱帶農業等研究所,有現代化醫院、天主教堂、清真寺和博物館等。
讓蒂爾
讓蒂爾大西洋沿岸的一個天然良港,人口25萬,坐落在洛佩斯角,突出在大西洋上,市內有煉油廠和石油專用碼頭,世界第二大膠合板廠就建在這里。
歷史年表
公元12世紀
班圖人從非洲東部遷入,在奧果韋河兩岸建立了一些部落王國
18世紀
成為法國殖民地
1911年
被法國轉讓給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復歸法國
1958年
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一個自治共和國
1960年8月17日
宣告獨立。萊昂·姆巴任首任總統
1968年
創建加蓬民主黨實行一黨制
1990年底
首次多黨總統選舉

旅游
政府重視開發旅游資源,每年接待游客約19.2萬人次,營業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6~8月是最適宜旅游的季節。到加蓬旅游,除了可以領略海濱、河港的熱帶風光外,可泛舟奧果韋河,穿越原始大森林,或者參觀以洛佩、依葛拉、原恩登德為根據地的幾個大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觀賞水牛、象、羚羊、大猩猩等動物的生活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