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名人檔案
管仲,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潁上(今安徽潁上)人。齊桓公即位后,經鮑叔牙推薦,被任命為相。在齊國改革內政,整頓軍隊,確立選拔人才制度,主張按土地好壞分等征稅,使齊國國力大振。又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終使齊桓公成就霸業。
名家名言
1.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
2.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名人故事
善打“經濟戰”的管仲
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是鄰居,表面上友好來往,其實暗地里恨不得一下子將對方吞并。有一天,齊桓公憂心忡忡地對大臣管仲說:“現在魯國發展勢頭很好啊,照這樣下去,它的綜合國力總有一天要超過我們齊國,到那時候就麻煩了。愛卿,你可有什么辦法限制一下魯國呀?”管仲胸有成竹地說:“這好辦,從明天開始,大王和眾大臣只穿魯縞(魯國生產的一種絹)做的衣服就行了。”齊桓公將信將疑,但最后還是按照管仲的建議去做了。
齊桓公和王公貴族們都穿著用魯縞做的衣服,這一現象立即在齊國引起一股以穿魯縞為榮的流行浪潮。管仲還下令禁止齊國人織縞,要求所有衣料都要從魯國進口。這樣一來,魯縞就供不應求了,價格猛增。魯國人見織縞有利可圖,就一窩蜂地織起縞來。管仲還派人張貼公告:魯國商人給齊國販來一千匹縞,可以獲得三百金;販來一萬匹,可以得到五千金。頓時,魯國從上到下掀起了“家家紡機響,戶戶忙織縞”的狂潮,所有魯國人都沉浸在發財的夢想中。
就這樣過了一年后,管仲突然下令停止進口魯縞,任何人不得從魯國購買任何紡織品。聽到這個消息后,魯國人全傻了眼,堆積如山的魯縞再也賣不出去半尺。更糟糕的是,由于魯國人都忙于織縞,農田全荒蕪了,糧食嚴重短缺,家家戶戶只能盯著滿屋子的魯縞餓肚皮。魯莊公實在沒有辦法,只好派人到齊國去采購糧食。管仲把糧價一提再提,最后幾乎把魯國的國庫都掏空了。魯國受此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對于管仲這種做法,齊桓公贊嘆不已,甚至躬下身子,問管仲怎么就想到了這樣的妙法。管仲笑道:“與其說小臣的方法巧妙,倒不如說是貪心導致魯國人陷入困境啊。當一個人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誘惑的時候,他怎么還能看到更遠、更深的利害關系呢?”
之后,管仲如法炮制,又用這種“經濟戰”擊垮了楚國。
齊桓公一直把楚國看成是自己成就霸業的最大敵人,整日里都在琢磨如何削弱楚國,但楚國的軍事力量很強,這讓齊桓公很頭疼。他問管仲:“楚國是一個強國,其人民精通格斗的技巧。我們要舉兵攻伐楚國,恐怕力不從心。一個楚國就如此麻煩,以后的路該怎么走啊?”管仲卻胸有成竹地說:“大王您高價購買楚國特產的鹿吧,這一招準管用!”齊桓公盡管并不能深刻理解管仲的計謀,但他還是立即派人到楚國購買活鹿,價格是八萬錢一頭。
楚王聽說了這件事情后,樂不可支地對令尹(宰相)說:“金錢是人人都喜歡的,也是國家賴以生存的東西,而鹿不過是禽獸而已,楚國多的是,即使都不要也無所謂。現在齊國出那么多錢來買我們不需要的東西,這是我們楚國的福氣啊!老天讓齊國這個傻帽兒來便宜我們,太好了!趕快發布命令,讓老百姓趕緊捕捉活鹿,盡快把齊國手上的錢換過來!”
管仲還鄭重地對來自楚國的“官方營銷”人員說:“你能給我弄來二十頭活鹿,我就賞賜你黃金十斤;弄來兩百頭,你就可以拿到一百斤黃金了。這樣,楚國就算不向老百姓征稅,財政收入也夠了。”于是,楚國上下都轟動了,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男女老少都漫山遍野地去捕捉活鹿。不久,山林中的鹿就被捉光了,于是楚國人就把大批良田毀了種草養鹿。
這時,管仲對齊桓公說:“好了,這下我們可以安心地去攻打楚國了!”齊桓公還有些猶豫:“這樣就行了嗎?”管仲回答說:“現在楚國國庫里有數不清的金錢,但他們忙于捉鹿養鹿,誤了農時,毀了良田,糧庫里極其空虛,他們一定會去他國收購糧食的,我們去封鎖楚國邊境就行了。”齊桓公恍然大悟,于是下令封閉與楚國接壤的邊境,結果楚國的米價瘋漲。楚王派人四處買米,都被齊國截斷,逃往齊國的楚國難民占了楚國人口的四成。楚國元氣大傷,三年后,就向齊國屈服了。
孔子
名人檔案
孔子,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曾任魯國司寇,后周游列國。晚年收徒講學,相傳弟子有三千人。其學說以“仁”為核心,而“仁”的執行又要以“禮”為規范。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開辦私學。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語錄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論語》。
名家名言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名人故事
勇挑重任的孔子
“娘,娘,你怎么了?”孔子和哥哥放學后一進門就看到母親直挺挺地躺在灶臺邊。父親死了,外公也死了,母親要是有個三長兩短可怎么辦啊?孔子的心揪得生疼,恐懼感像烏云一樣鋪天蓋地般壓了過來。孔子兄弟二人急切的呼喊聲引來了鄰居曼家大娘。曼家大娘指揮著兩個年幼的孩子把母親扶到床上,利落地幫她蓋上被子,又叫孔子煮了姜湯喂他的母親喝,足足折騰了一個時辰,孔母才慢慢醒來。
孔母看到孩子們惶恐的樣子,顧不得身體的虛弱,起身想給孩子們準備吃的,誰知剛一起身就又暈了過去。其實,家里能有什么吃的呢?這冰天雪地的,草鞋賣不出去,野菜也挖不到,就憑幫鄰居拆洗衣物掙的那點兒工錢怎么能填飽兩個正在長身體的孩子的肚子呢?
孔子看著病床上的母親,他決心不去上學了,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母親為了他和哥哥這么受罪。身為男孩子,父親死了,外公也死了,哥哥又有殘疾,照顧母親的責任理應由他來承擔,他決心再也不讓母親過這種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日子了。他知道母親一直非常希望他和哥哥能夠學有所成,做一個像父親一樣的勇士,并且能夠像祖父一樣光耀門楣,但是現實是他必須得讓一家人活命,他決不能再靜靜地坐在私塾里學習,讓母親過這種貧病交加的日子了。
接下來的幾天,孔子在照料母親吃完飯和藥后,都像往常一樣背著書包出門,但是他沒有和哥哥一起去上學,他要去給村里的孫家放牛,他還央求哥哥不要告訴母親。他安慰哥哥說:“我功課好,少上幾天課沒關系,這事兒要是讓母親知道了可不得了,你可千萬不能說。”忠厚老實的哥哥雖然也不想讓弟弟退學養家,可是他更擔心母親的身體,更何況自己又是跛足,又能干什么呢?
就這樣,孔子偷偷跑去給孫家放牛了,但是孔子可不是盲目地找活兒干。
孫家是當地有名的詩書世家,他在給孫家干活兒前就首先談好了條件,每天放牛的時候他要借孫家的書來看。孫老爺很喜歡這個愛學習的孩子,便爽快地答應了。這樣,孔子每天邊放牛邊看書,野外安靜,空氣又好,孔子讀書讀得很用心。他常常邊讀邊想,還用自己看到的、經歷的事情去驗證書里面的內容,一旦有不理解的,他就抓住機會向人請教。往往一個問題他會求教多個人,這樣不同的人對同樣一個問題給了他不同的答案,他總能抓住要點,博采眾長,這樣他的學業一點兒也沒落下。
可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不久,孔母就知道了兒子沒有去上學,卻給人家放牛去了。一天晚上,恨鐵不成鋼的孔母把孔子叫到了面前。她從箱子里取出了一個小木匣,又從木匣里取出一個紅色的小包裹,然后鄭重地把包裹打開,原來里面是一個精致的小銅鼎。孔母用雙手捧著銅鼎遞給了孔子,說道:“你給我讀一下上面的銘文。”孔子不知道家里還有這么一件寶貝,不解地接過這個銅鼎,然后把銅鼎拿到燈下仔細觀看,原來上面真有幾行小字:“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余侮。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孔子剛念完,孔母就說道:“孔門世代貴族,雖然現在落魄了,但是誰敢小瞧我們?如今你忘記自己高貴的出身,去給人家放牛,難道你就這樣自甘墮落,不思進取嗎?我無論多么辛苦,總盼望你們能夠光宗耀祖,可是現在你太讓我失望了。你看看這鼎,就如同看到你的先人,你說你對得起自己的祖先嗎?”
孔子跪在地上不敢起來,他知道母親的痛苦。一直以來他從不敢忘記自己的使命和母親的期望,但是現實生活讓他覺得他應該活得更腳踏實地一些,眼界更寬廣一些,而不僅僅是用貴族的身份束縛住自己去死讀書,苦熬日子。另外,他覺得勞動并不低賤,他在勞動實踐中獲得的知識比書本里的更鮮活,更實用。但是他沒有反駁母親,他只是堅定地告訴母親,這個鼎會陪伴他一生,鼎上的銘文一定會鞭策自己一直走下去。
孔子就這樣勇敢地承擔起了生活給他的重任,并用自己的獨特思維判斷著自己的道路,所以孔子才會有那么多的收獲,才會走得那么從容和堅定。
莊子
名人檔案
莊子,戰國時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屬河南)人。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是道家的主要代表,與老子合稱為“老莊”。他的哲學思想達到了很高水平,對后世影響很大。他的文章想象豐富,富有表現力。莊子及其后學著有《莊子》一書。
名家名言
1.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哀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無志。
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名人故事
劍客莊子
戰國時期,趙國的惠文王愛看擊劍,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他的王宮內供養著三千多名劍客,日夜搏擊個不停,忙得他根本就沒時間去管朝堂上的事,這時周圍的各個諸侯國可就蠢蠢欲動了。
趙國的太子把一千兩金子送給莊子,請他前來。莊子問:“太子有什么事情嗎?為何要賜我千兩黃金呢?”
太子誠懇地說:“先生的大名我早有所聞,一直以來很想去拜訪您,可又覺得有些唐突,所以才送上點兒俗物供先生使用。如果先生不肯笑納,我就是有事相求,也不好意思說了。”
莊子見太子說得誠懇,自己也就坦誠相見了。他說:“我聽說太子想讓我去勸諫大王,這件事弄不好會有殺身之禍的。本來我想明哲保身,但太子如此至誠,我也就冒險一試吧。”
太子一聽,覺得總算有了些希望,就說:“大王平時只接見劍客,您怎么才能見到大王呢?”
莊子淡淡地回答說:“我會使劍。”
太子疑惑地說:“我看見父親找來的那些劍客都蓬頭垢面的,樣子很嚇人,只會動不動就發火打架,連正經話都不會說,只有這樣的劍客我父親才認為稱得上豪俠。您穿著寬袍儒服,恐怕不行。”
莊子笑著說:“那就麻煩您給我準備好劍客的衣服吧。”
三天后,莊子穿上太子準備好的服裝,然后在太子的引見下,去拜見趙惠文王。趙王早已拔出寶劍在等著呢,一見面就問道:“你會擊劍,本領如何?”
莊子桀驁不馴地說:“說起我的劍法,十步以內隨隨便便就能擊倒一人,在方圓千里之內我也算橫行無阻吧。”
趙王一聽高興了,急忙說道:“那不是天下無敵了嗎?你先下去休息,我馬上派人和你一比高下。”不大一會兒,趙王就選好了劍客,并問莊子:“你要用什么樣的劍呢?”莊子答道:“長劍、短劍我都在行。我這里就有三種劍,可以獻給大王使用,不知大王喜歡哪種劍?”
趙王一聽來了興趣,說道:“好吧!都是哪三種劍?”莊子回答說:“我的三種劍分別是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
趙王好奇地問道:“天子之劍是什么?”
莊子說:“天子之劍用燕國的石城作為劍尖,用齊國的岱山作為劍刃,用韓魏作為劍把,它依據五行的道理來支配天和地。誰要是啟用此劍,可以鎮撫諸侯,得到整個天下,這是天子之劍。”
趙王聽了早已神游萬里了,他不知所措地問道:“那諸侯之劍又是什么呢?”
莊子神態悠然地說:“諸侯之劍是用勇士作為劍鋒,用廉潔之士作為劍刃,賢良之士作為劍脊,忠圣之士作為劍環,豪杰之士作為劍把。這把劍也是把好劍,它所向無敵,能順應四時節氣的變化,完成百姓的心愿。若用此劍,那諸侯各自相安無事,天下太平。”
趙王聽了,心早有所屬,卻還是忍不住往下問道:“庶人之劍呢?”
莊子冷冷地回答道:“庶人之劍便是蓬頭垢面,鬢發張揚,只會搏殺,和斗雞類似,是對國家沒有多大用處的劍。現在,大王身處天子之位,不用天子之劍,卻用庶人之劍,有些不當啊。”
趙王聽完,慚愧萬分,他走到莊子跟前,深施一禮。此后,趙王專心于朝政,再也不請劍客玩劍了。
孫武
名人檔案
孫武,亦稱“孫子”,春秋時期軍事家。字長卿,齊國樂安人。曾攜所著兵書13篇見吳王,被吳王重用。后與伍子胥一起輔佐吳王,實施破楚擊越,而后爭奪中原之方略,使吳國成為一方之霸。其軍事思想豐富而深邃,所著《孫子兵法》是中國軍事學的奠基之作。
名家名言
1.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名人故事
棋中求知的孫武
孫武很小的時候就常見祖父孫書和父親孫憑對弈。那方格棋盤上黑白分明的棋子,以及祖父和父親專注的神情,都給孫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奇又淘氣的孫武有時摸摸棋盤,有時摸摸棋子,有時干脆抓起一把棋子就跑。慢慢地,他開始留意祖父和父親的對話,知道了很多關于圍棋的知識。他聽祖父講,圍棋是堯帝為教育兒子丹朱而發明的。堯的兒子丹朱智力愚鈍,品行也不怎么好。堯想了很多辦法來教育兒子,但是效果都不理想。后來,堯根據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變化,制造了圍棋。棋子用黑白兩色分開,用以表示陰陽變化。后來,丹朱迷上了圍棋,長期對弈,不僅開發了他的智力,也陶冶了他的性情。孫武喜歡聽祖父講故事,他覺得祖父就像一本厚厚的故事書,隨時都能翻找到他想聽的故事。
孫武并不滿足于聽故事,他還主動學習起下圍棋來。一天,在與祖父對弈時,孫武問:“爺爺,您和父親為什么都喜歡對弈?”
孫書不假思索地說道:“對弈是以智力取勝的一種游戲,在進退、取舍、攻守、縱收當中,主動權全都由自己掌控,而且,對弈和軍事上的運籌帷幄、調兵遣將有幾分相似,所以我喜歡,你父親也喜歡。”
“那決定對弈輸贏最關鍵的是什么呢?”孫武總是這樣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
祖父毫不猶豫地說道:“算。決定對弈輸贏的關鍵是‘算’,‘算’就是對弈的核心,布勢運子都是‘算’在棋盤上的體現。對弈就如兩軍對壘廝殺。兩軍作戰,一方主將缺少智謀,沒能做出充分的戰前準備和通盤考慮就能夠戰勝敵人的,我還從來沒有聽說過。對弈也是同樣的道理,多算則多勝,少算則少勝,不算則絕無取勝的可能。”
祖孫倆對弈的結果自然是祖父取勝了,雖然孫書有意讓著自己的小孫子,但是孫武畢竟剛剛開始學下圍棋,水平有限,所以輸棋是很正常的。
當兩人分揀棋子,準備開始第二局時,孫武又問:“爺爺,哪一種開局算最好的呢?”
孫書望著這個問題多多的孫子,笑著說:“棋無定式。開局如何落子,那要看棋手的基本功和對棋局的領悟力。‘高者在腹,下者在邊,中者占角’。腹中棋路最多,但是很難把握,只有成為高手之后,有了功力才敢這樣落子;邊地狹淺,較容易進攻,所以初學者一般喜歡走邊;而有了些經驗的棋手更愿意占角,角雖然不如腹中開闊,但總比邊要強一些。這就是‘邊不如角,角不如腹’。”
孫武想了一會兒,最終還是把棋子落在了角的星位上。
孫書有意讓著愛孫,讓孫武執黑先走。孫武雖然知道爺爺在讓著自己,但還不是很清楚其中的道理。他俏皮地問:“爺爺,對弈中獲得先手能有什么好處呢?”
孫書馬上明白了孫子的意圖,笑著說:“對弈就好比打仗,誰能夠占據先機,誰就有了主動權。‘自始至終,著著求先’這一點很重要。誰要是得了先手,那就是得了‘勢’,就能更好地控制局勢,必要的時候‘寧丟數子,勿失一先’。不過,你要記住,先手絕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雙方攻守的轉換,先手也應該不斷轉換。有的時候為了全局,不得不采用棄子的方法,去別的地方,重新開辟天地,重新占據先手,以取得優勢。所以當你看到對手棄小而不就時,就一定要想到對手已經有圖大之心了。”
對弈到中局時,孫武忍不住又問祖父:“爺爺,中局對弈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孫書不緊不慢地說:“中局對弈的時候,千萬要注意虛實變化。對弈中隨著‘勢’的轉變,常有虛與實的變化。虛的時候容易攻破,實的時候不易攻破。要做到可進而進,知難而退,避實而擊虛。同時,還要善于制造假象,用示弱的方法來吸引對手進攻,然后把他包圍殲滅。實戰中,對一切變化要做到心中有數。”
孫武聽了爺爺的話,琢磨了一會兒,疑惑地問道:“難道對弈必須要以詐取勝嗎?”
孫書看著自己的愛孫,覺得這個孫子實在是太聰明了,他的反應早已超出了常人,想到這里,老人的心中一陣感慨。他極其和藹地說:“兵有王者之兵,有敗國之兵。棋有上品之棋,有下品之棋。下品棋舉無思慮,動則變詐;上品棋皆沉思而遠慮,因形而用權,神游局內,意在子先。棋子雖小,有正道在里面。真正想下好棋,務必要邪正結合,以正為主。”
孫武認真地聽著。雖然爺爺這番話他還不是太明了,但是他知道這是爺爺的心得體會,需要自己去品味。那也許要很長時間,花費很多精力,但是他愿意為之付出努力。
這一局當然還是孫武輸了。孫書撫摩著孫武的頭,無限憐愛地說:“最后你還要記住一條,下棋與做其他事情一樣,需要專心致志,切不可一心二用。”
孫武把祖父的話牢牢記在了心里。平時除了看書、習武外,他一有時間就琢磨棋藝,只覺方寸之間,藏有千秋。
孫武的棋藝不斷進步。終于,父親孫憑不是他的對手了,祖父孫書有時也會敗給他。正是因為孫武這樣勤于觀察、善于思考,以及刻苦鉆研、不斷學習,他才具備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同時這也為他撰寫《孫子兵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見,生活無小事,處處留心皆學問。
孫臏
名人檔案
孫臏,戰國時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孫武的后代,著有《孫臏兵法》。孫臏曾與龐涓是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后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為齊國實現霸業奠定了基礎。
名家名言
1.故善戰者,見敵之所長,則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知其所有余。
2.見勝如見日月。其錯勝也,如以水勝火。
名人故事
智斗龐涓的孫臏
魏惠王想要尋找一個商鞅式的人才,于是他花了好些金錢招攬天下豪杰。當時有個叫龐涓的魏國人來求見,向他講了些富國強兵的道理。魏惠王聽了挺高興,就拜龐涓為大將。
龐涓的確有些真本領。他天天操練兵馬,先從附近幾個小國下手,一連打了幾個勝仗,后來連齊國也被他打敗了。從那時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龐涓。
龐涓自以為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的同窗孫臏,本領比他強。據說孫臏是吳國大將孫武的后代,才能過人,很會靈活運用《孫子兵法》中的計策。
魏惠王也聽到,有一次就跟龐涓說起孫臏。龐涓便派人把孫臏請來,跟他一起在魏國共事。誰知龐涓心存不良,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魏惠王十分惱怒,把孫臏治了罪,在他的臉上刺了字,還對他使用臏刑,剜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孫臏”這個名字也正是由此而來。
此時,齊國有一個使臣到魏國訪問,于是孫臏借機求助。使者偷偷地把孫臏救了出來,帶回齊國。
齊國大將田忌聽說孫臏是個將才,就把他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也正在改革圖強。他跟孫臏談論兵法后,對孫臏的才能大為賞識,只恨沒早點兒見面。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龐涓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第二年,趙國向齊威王求救。齊威王想拜孫臏為大將,孫臏忙推辭說:“不行。我是個受過刑的殘疾人,當了大將,會被人笑話。大王還是請拜田忌為大將吧。”
齊威王就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去救趙國。孫臏坐在一輛有篷帳的車子里,為田忌出謀劃策。
孫臏對田忌說:“現在魏國把精銳的兵力都拿去攻打趙國,國內大多是些老弱殘兵,十分空虛,咱們不如去攻魏國大梁。龐涓聽到了,一定會放棄邯鄲,返回去救援。我們在半道上等著,迎頭痛擊他一頓,準能把他打敗。”
田忌就按照這個計策去做。龐涓率領軍隊此時已經攻下邯鄲,忽然聽說齊國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剛退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地方,正碰上齊國兵馬。兩下里一開仗,龐涓大敗。齊國大軍得勝而歸,邯鄲之圍也解除了。
公元前341年,魏國又派兵攻打韓國,韓國也向齊國求救。那時候,齊威王已經死了。他的兒子齊宣王派田忌、孫臏帶兵救韓國。孫臏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韓國,卻直接去攻打魏國。
龐涓收到本國的告急文書,只好退兵趕回去,此時齊國的兵馬已經攻進魏國了。
魏國發動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領,抵抗齊軍。這時候,齊軍佯裝敗退。龐涓察看了一下齊軍扎過營的地方,發現齊軍的營盤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數了數做飯的爐灶,足夠10萬人吃飯用的。龐涓嚇得說不出話來。
第二天,龐涓帶領大軍趕到齊國軍隊第二回扎營的地方,又數了數爐灶,只剩下供5萬人吃飯用的了。
第三天,他們追到齊國軍隊第三回扎營的地方,仔細數了數爐灶,僅剩2萬人吃飯用的了。龐涓這才放了心,得意地笑著說:“我早知道齊軍都是膽小鬼。10萬大軍到了魏國,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于是,他吩咐魏軍沒日沒夜地按著齊國軍隊走過的路線追上去。
一直追到馬陵(今山東郯城一帶),正是天快黑的時候。馬陵道十分狹窄,路旁邊有很多障礙物。龐涓恨不得立刻趕上齊國的軍隊,就吩咐大軍摸黑往前趕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來報告說:“前面的路被木頭堵住啦!”
龐涓上前一看,果然見道旁的樹大都倒在了路中央,只留下一棵最大的。細細瞧去,那棵樹的一面還被刮去了樹皮,上面影影綽綽地寫著幾個大字,因為天色昏暗,看得并不清楚。
龐涓叫兵士拿火來照,幾個兵士點起了火把。趁著火光一瞧,那樹上面寫的是:龐涓死于此樹下。
龐涓大吃一驚,連忙吩咐將士撤退,但已經晚了,四周不知道有多少支箭像飛蝗似的沖魏軍射來。一時間,馬陵道兩旁殺聲震天,到處是齊國的兵士。龐涓走投無路,只得拔劍自殺。
原來這是孫臏設下的計策,他故意每天減少爐灶的數目,引誘龐涓追上來。他算準了魏兵會在這個時辰到達馬陵,于是預先埋伏好一批弓箭手,吩咐他們只等樹下有火光,就一齊放箭。
齊軍乘勝大破魏軍,甚至把魏國的太子申也俘虜了。
從此以后,孫臏的名氣傳遍了各諸侯國。他寫的《孫臏兵法》一直流傳到現在。
屈原
名人檔案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初任左徒、三閭大夫,主張推行“美政”,改革政治。后遭舊貴族讒言攻擊,被迫辭官。楚襄王時,被放逐沅湘流域,終因國家遭難,理想無法實現,投汨羅江自殺。作品有《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篇,開創了“楚辭”這一詩歌體裁,對后世文學具有極大影響。
名家名言
1.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2.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3.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名人故事
醉心民謠的屈原
屈原是楚國的世襲貴族,但他從小絲毫沒有驕橫和頑劣之氣。他不僅聰明,而且非常勤奮。他每天總是第一個去學堂,最后一個離開,有時天黑了也還沒回到家里,這可讓家里人有些擔心。每次他如果回家晚了,他的姐姐總要跑到學堂去找他。
有一天,天色已經很晚了,可還是不見屈原的蹤影,姐姐跑到學堂找他,他竟然不在學堂,這下可把姐姐給急壞了。就連好心的鄰居也開始幫著到處尋找。一同上學的小伙伴也都問過了,都說沒有看到他。最后姐姐連村外的小河邊也找了,還是沒有找到屈原。直到后半夜,屈原才自個兒回到了家。家人連聲追問他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他卻只是搖頭不說,氣得姐姐連打他的心都有了,可就是下不了手。
第二天,不等他放學,姐姐就躲到了學堂的附近,她要看看屈原放學后到底要去干什么。
放學后,屈原最后一個走了出來,卻沒有走向家的方向。姐姐就一直遠遠地、悄悄地跟著他。
誰知到了一條小溪旁,屈原一下子就不見了。姐姐走過去仔細尋找了半天才發現,在樹藤的后面竟然有一個巖洞。只見屈原在洞里面點好了油燈,正一心一意地誦讀手中的書呢。
姐姐聽了半天才發現屈原讀的都是楚國的民歌。姐姐覺得又好笑又可恨,原來弟弟每天放學后并沒有到處游玩,而是怕別人打擾,自己躲到巖洞里來學習了,看來他定然是嫌家中太吵鬧了才這樣做。姐姐安心了,只要弟弟不和人打架,沒有瘋玩,就讓他在這里讀書吧!姐姐悄悄地回去了。
這一天,屈原又像往常一樣放學后沒有回家,來到了巖洞里。這里他已經備好了石桌石凳,他喜歡在這里朗誦民歌。
只見他時而低聲吟詠,時而舉目四顧。他的聲音仿佛穿越了時光,回到了遠古,他聽到了那宛如拍岸的驚濤一樣的回聲。他那澎湃的思緒逐漸安定了下來,開始靜靜地閉目遐想。
恍惚之中,他看見一個人來到了他面前,此人雙手捧著一沓泛黃的竹簡,然后鄭重地交付給他。屈原趕忙下跪參拜。等到他接過書一看,原來是一部《楚聲》,書里面竟然都是楚地民謠。
屈原吃驚地問道:“地上發生的事情,神仙怎么會都知道?”他再抬頭尋找給他書的人,卻什么也沒看到,這是怎么回事呢?他茫然地問道:“好詩難求,仙人何處?”
話音剛落,屈原發現自己手里的書也沒有了。這時屈原聽到了一個溫婉的女子的聲音:“真詩人間處處有!”屈原茫然四顧。“仙姑你別走!”屈原急切地喊道,卻聽不到任何回答。
屈原一驚,從夢里醒了過來,原來他竟然睡著了,這時他發現姐姐站在了他的身邊。原來,姐姐今天特意來找弟弟回去,卻見弟弟趴在自己搭的石桌上打盹兒,看到弟弟這可愛的模樣,她實在不忍心叫醒他,卻無意中聽見他說夢話,真是又可氣又可笑,就隨便答了他一句“真詩人間處處有”!屈原愣了半天,才清醒過來。
姐姐一邊責備弟弟,一邊收拾他掉在地上的書,然后拉著他的手朝洞外走去。
來到洞外,遠處山上傳來悠揚的山歌和叮叮當當的伐木聲。屈原忍不住央求姐姐說:“咱們聽一會兒山歌再回去吧!”
“河水清喲,波紋像環,栽秧割稻喲你不管,憑什么千捆捆你往家搬……”歌聲中的幽怨和不甘重重地敲擊著屈原的心。
姐姐記掛著家里的事,山歌雖然好聽,吃飯才是最要緊的事,她催促著弟弟,終于把他拉回了家。
屈原太喜歡往山里跑了,幾乎每天放學都去,山里面的樵夫、獵戶、漁翁、蠶女,甚至巫師和廟祝,都成了他的朋友,都成了他的歌手。他廣泛地搜集民間歌謠,然后來到獨屬于他的巖洞內開始整理、歸納。此時你明白了吧,屈原的詩歌為什么那么受歡迎?這是因為他的詩歌本身就來自于勞苦大眾,反映的都是最樸素的民生問題。
秦始皇
名人檔案
秦始皇,即嬴政,秦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46-公元前210年在位。十三歲時繼承王位。親政后,任用李斯為相,并派王翦等大將進行統一戰爭。滅六國后,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自稱為“始皇帝”。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筑長城,修馳道,同時“焚書坑儒”,實行文化專制。
名人故事
剛毅果斷的秦始皇
嬴政十三歲時繼位成為秦王,相國呂不韋開始掌握重權。到二十歲的時候,呂不韋不肯放權,嬴政依然是個傀儡王。
當秦王嬴政的胞弟成蛟因為率軍攻打趙國中計被困屯留后,呂不韋不但不奏報軍情,反而軟禁了報急的軍使,扣押告急文書,只讓成蛟他們固守,同時對朝中眾人說一切都很順利,不用擔心。
成蛟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苦苦堅守著。他知道朝中有人攔截了自己的告急文書,也知道自己的哥哥到現在都還不知道此刻戰士們正在受苦,眼看城中饑餓的士兵已經開始搶吃尸體,心急如焚的成蛟不得不悄悄派人,讓他無論如何也要面見秦王,詳細地告訴他這里的一切。因為他堅信,即使自己的哥哥還沒能親政,他也一定會想出辦法解救自己和這些出征在外的勇士們。
深夜里,成蛟派來的親信終于打通了渠道,輾轉見到了秦王,把前方的情況一一稟告了秦王。
在前線將士被困多日就要被活活餓死的情況下,呂相依然稱前線無戰事,這是多么大的謊言啊!秦王打發來使秘密回程,在給弟弟的信中親筆寫道:
援軍即到。
嬴政
第二天,秦王嬴政高高坐在議事大殿當中,大臣們所奏之事他一句也沒有聽進去,長久以來,他只是一個擺設。昨夜,報信的人走后,他一夜未眠,認為是該解決國事國權的時候了。
今天他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調動軍隊的令符就在母后手中,不親政,就無法調動兵馬,如何救援成蛟,如何把長期以來的政權矛盾解決,他思考了一夜。
“有事早奏,無事退朝。”群臣奏議完畢,司儀官剛想喊“退朝”,秦王卻無比堅定地說:“慢著!”
眾人一驚,從不過問朝事的秦王怎么突然發話了?
只見秦王面向呂不韋問道:“前方戰事如何?”
呂不韋一驚,但很快就冷靜地回答道:“屯留被困。臣正要救援。”
看到呂不韋一改往日措辭,秦王知道自己昨夜秘密接見來使的事情他還是知道了。“呂不韋的耳目真多!”秦王內心冷冷一笑。看看大殿之上,呂不韋的心腹雖然把持著各個重要部門,但擁護自己的宗室大臣人數也不少,還是能夠一搏的。
秦王提高了嗓門兒問道:“你已知屯留被困,為何還不發兵相救?”
朝堂之上一片嘩然:“屯留被困?前兩天不是還一切順利嗎?”
呂不韋看看周圍,只得說:“我也是剛剛得到戰報,正要和太后商議發兵救援。”
“太后還在雍地,救兵如救火,令符即刻作廢……”
“可是,這不合禮制……”呂不韋的心腹呂執出列阻止道。
“住口!”秦王猛喝道,“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國君既然有權發放令符,當然有權廢除。”秦王一改往日軟弱之態,不容置疑地說道,其無比威嚴的神態震懾了所有人。
對秦王的教育和培養,呂不韋從未懈怠過,之所以不放權,更多的是因為不放心,畢竟統一六國也是他一生的抱負。秦王此刻露出了君王應有的本色,他的內心是五味雜陳。
“國尉!”秦王喊道。
“老臣在。”年邁的國尉出列領旨。
“限你兩天之內制出新的令符,我要親自出征。”這個決定太突然了,滿朝文武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應對。
“這個萬萬使不得,按照秦律,除非國家危急,否則,國君是不能親征的。再說……”
還沒等呂不韋說完,秦王就笑著說:“相國不必擔心,成蛟是我手足,我定不能辜負了前方將士。”此話說得斬釘截鐵,不容反駁。
“長吏。”不等呂不韋再說話,秦王的下一道命令又發出了。
“臣在。”血氣方剛的蒙武出列答道。
“令尊是先王托孤重臣,常年征戰,積勞成疾,過早離世,卿秉承父志,勤勉有加,今任命你為仆射,今后凡是政令施行之事,必得你和相國共同簽署才能生效。”
“遵命。”蒙武高聲應道。呂不韋氣得青筋暴跳,但是現在的情勢已非他能掌控。
“寡人再宣布最后一件事,從現在開始,寡人正式親政,行冠禮之事待到回師之日再議,退朝!”
就這樣,三言兩語間,呂不韋權傾朝野的時代就結束了。遇事不慌張,當斷則斷,努力培養自己的決斷能力,這應該是我們從這則故事中獲得的啟發吧。
韓信
名人檔案
韓信,西漢軍事家。淮陰人。早年家貧,常寄食他家,曾受胯下之辱。秦末參加項羽部隊,因不受重用,改投劉邦,被拜為大將軍。楚漢戰爭中,劉邦采納他的建議,攻占關中。劉邦、項羽在滎陽相持時,他率軍襲擊項羽側翼,占據了黃河下游地區,后被劉邦封為齊王。公元前202年,于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擊敗項羽。楚漢戰爭結束后,他被解除兵權。后被呂后設計誘殺。
名人故事
屈伸自如的韓信
韓信小時候,父母雙亡,遠房的哥嫂收留了他。哥嫂名義上是看他可憐,實際上卻是為了把他當成免費的用人,整天讓他干活兒。韓信白天在田里干活兒,晚上則躲在屋子的角落里刻苦讀書。嫂子是個很刻薄的人,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這樣浪費燈油。韓信剛開始很感激哥哥嫂嫂的收養,可是慢慢地,他發現了自己處境的尷尬。但是他知道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得比別人懂得更多,所以他忍受著嫂子的冷言冷語,依舊每夜讀書。
離韓信的住處不遠,有一位給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她十分同情韓信的處境,總是想方設法留下一些飯食接濟韓信。要知道正在長身體的韓信幾乎每天都是饑腸轆轆的,從來沒有吃過一頓飽飯,因此韓信由衷地感激老婆婆的一片好心,他真誠地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報答您。”
老婆婆摸著這個可憐的孩子的頭,說:“我一個孤老婆子,已經活了這么一大把年紀了,還貪圖你一個孩子什么報答,等你長大了,我也入土了。”
但是韓信記住了老婆婆的好處。后來,他終于成為漢朝名將,被封為楚王。他立即親自回鄉尋找這位恩人,可喜的是好人有好報,老婆婆歷經亂世,竟然還活著。韓信把老人接到自己府上,像對待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侍奉她。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待到年紀稍長,韓信已經學有所成,他開始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這天,一個潑皮無賴正在街上舞槍弄棒,雖然不過是一些不實用的花拳繡腿,但人們最怕得罪這種人,所以都離他遠遠的。韓信剛到此地,正在尋找機會干一番大事,沒想到剛一上街,便被無賴盯上了。這個無賴上前一把拽住韓信說:“你站住!就你這柴棒般的小身體還佩劍,趁早把劍扔了吧,別丟人了!”
韓信最不屑和這種人打交道,沒理他,只是掙脫了,想走。
見韓信好像有些怕他,此人立刻來了精神。他挑釁道:“你是個男的嗎?還沒打就想溜,別在世上丟人了。如果想活命,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大爺我就開恩放你走。”
此時的韓信早已熟讀兵書,文韜武略已非尋常人可比,別說這么一個無賴,就是十個八個也不是他的對手。但是,想到自己正在尋找真正的豪杰共謀大事,如果因為這種潑皮無賴而惹禍上身,豈不是耽誤了正事?此人雖然可惡,畢竟不足以讓他費神。他環顧四周,看到人群中還有幾個吊兒郎當的人,恐怕是他的同伙。若是在大街上出手教訓了這個無賴,恐怕一時難以脫身,鬧不好還會惹上人命官司,他豈能因魯莽而生出事端?
于是,韓信慢慢跪了下去,緩緩從那人襠下鉆了過去。這可是天大的恥辱啊!在場的人皆瞠目結舌,不一會兒嘲笑聲、指責聲就響了起來。當然,這樣的結果韓信早已預料到了,他站起身后,撥開眾人就忙著尋找賞識自己的人去了。
不久,韓信投奔了項梁的軍隊,只是他在軍營里是個無名小卒。項梁死后他又跟隨項羽,盡管有些謀士已經發現了他的才能并向項羽推薦,但他還是沒被重用。直到遇到蕭何,韓信才算真正開始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他投奔了劉邦,協助劉邦制定平定天下的方略,并率軍開辟北方的戰場,先后擊破魏、趙、齊、楚,為漢王朝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司馬遷
名人檔案
司馬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其書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是中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
名家名言
1.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3.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名人故事
巧訓小偷的司馬遷
夜色漸深,窗外一彎殘月孤寂地掛在天上,司馬遷放下手中的竹簡,雙手扶著書案,直起腰,慢慢起身,想站起來活動一下,忽然好像聽到了什么動靜。有呼吸聲?他警覺地抬頭向梁上望了一眼,心里頓時“咯噔”一下。唉,看來今夜加班的不止他一人啊。
世事艱難,連年的征戰讓老百姓的生活更為艱辛,自己家也好不到哪兒去,又有什么可偷的呢?司馬遷站在窗口深深吸了一口氣。他慢慢地轉過身走進了內室,把正在熟睡的妻子叫醒,讓她把孩子們都叫起來,說他要檢查孩子們的功課。
不久,妻子就把三個孩子都叫了起來,孩子們睡眼蒙眬的,都鬧不清楚發生了什么事情。司馬遷有時候會檢查孩子們的功課,可從來沒有深更半夜地把孩子們叫起來過。
來到外屋,只見司馬遷早已經把油燈撥亮了些,書案邊還放了一把銅質的戒尺,臉色十分凝重。妻子望著司馬遷的臉,想從上面探尋出一些端倪,孩子們近日并沒有什么大的過錯,今天是怎么回事呢?
“一郎,背一下‘子曰:富與貴……’這一段話。”司馬遷嚴肅地對大孩子說。“是,父親。”老大司馬臨望望嚴肅的父親,忙打起精神認真地背了起來。“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
“不錯!”司馬遷點了點頭,轉向老二說道,“觀兒,你也背誦一遍!”
老二司馬觀平時有些貪玩,最怕的就是背書,剛才聽到母親說父親要檢查他們的功課,他心里就有些打鼓,現在見父親真的讓他們背書,他一下子就蒙了,一句也想不起來了。
只見司馬遷用戒尺重重地拍了一下桌案,說道:“平時就數你不努力,今后如何做人?一郎,你給他提個醒兒,讓他好好聽聽。”
司馬觀本來還有些迷迷糊糊,此刻,戒尺的拍打聲一下子讓他驚醒了。哥哥司馬臨趕緊低聲地提醒道:“子曰:富與貴……”
司馬觀結結巴巴地復述道:“子曰:富與貴……”“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就這樣哥哥背一句,弟弟復述一句,終于背完了,司馬觀出了一身的冷汗。
司馬遷看了看孩子們,問道:“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嗎?”孩子們點了點頭。“我今晚叫你們起來,就是要你們一輩子都要記住這段話。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一定要分清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即使是世道艱難,也絕不可做梁上君子,記住了嗎?”孩子們認真地點了點頭。就在這時,從梁上跳下來一個人,他伏在地上就對司馬遷磕頭,并且嗚咽著說:“謝謝大人教誨,小人一定改過自新,絕不再做這樣的事情了。”
原來司馬遷讓孩子們背書是給這位梁上君子聽的呀!司馬遷沒有把他送到官府,反而讓妻子去取了一些衣物和吃的送給了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