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是檢測市場的磁針
今天,市場這一概念無論是外延還是內涵都大大擴展了。比如從外國引入了超市模式,其中,沃爾瑪、家樂福是最有名的。勞動力市場,如大學生招聘會,交易的不是商品,而是要素,這就是要素市場。此外還有金融市場,如股票市場(如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期貨市場、外匯市場,是現代人熟悉的。有的金融市場并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是無形的。如國際金融市場,24小時運轉不停,可它無影無形。
但是,所有這些,跟經濟學家所說的市場,都不完全是一回事。
在經濟學家看來,市場是一種價格形成的機制。只要價格存在,就認為市場存在。好比說,磁場是看不見的,但是,用磁針一試,就知道磁場是真正存在的。價格就像檢測市場的磁針。
價格被定義為用來交換商品或勞務的尺度。當供給和需求的力量可以自由發揮作用時,價格可以衡量稀缺的程度。對經濟學家來說,價格本身是非常美好的東西,因為它們傳遞關鍵性的經濟信息。當一家廠商所使用的某一種資源的價格高的時候,它使廠商具有較大的積極性來節約這種資源的使用。當廠商生產的某種商品的價格高的時候,廠商愿意更多地生產這種商品,而消費者卻具有積極性來減少這種商品的購買。價格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給我們的經濟提供激勵手段,以便有效率地使用稀缺性資源。
價格是經濟參與者相互傳遞信息的方式。假設國家遭受了旱災,谷物供給大幅度減少。人們必須因之而減少對谷物的消費。但是他們怎樣才能了解這一點呢?假如在全國發行的報紙上刊登一篇報導,向人們報告他們不得不少吃一些谷物,它會被看到嗎?如果它被看到,人們會重視它嗎?人們為什么要重視它呢?人們會有重視它的積極性嗎?每個家庭怎樣才能知道必須減少多少消費呢?
作為代替報紙的辦法,可以考慮谷物價格提高的影響。較高的價格會以既迅速又有效的方式來傳遞一切相關的信息。家庭不需要知道價格為什么高。他們不需要知道詳細的災情。所有他們需要知道的就是谷物較嚴重的短缺,而減少他們對谷物的消費是明智的。較高的價格告訴他們谷物短缺,同時,鼓勵家庭節省谷物消費。
價格引起了有趣和值得思索的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初,洛杉磯一幢普通住房價格上漲了41%,而在密爾沃基、威斯康星一幢住房的價格僅上升了4%。這是為什么?在同一時期,洛杉磯計算機價格急劇下跌,而面包價格卻上升了,只不過是以比住房價格慢得多的比率上升的。這又是為什么?
勞動的“價格”應是所支付的工資或薪金。大學教授和醫生在一起讀大學課程時,大學教授可能完成得更好,可是為什么醫生的收入卻是大學教授的3倍?對所有這些問題的簡要回答是,在像美國這樣的市場經濟中: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決定的。價格的變化是由供給和需求的變化決定的。
經濟學家以外的人在價格中所看到的東西遠遠超過非人性的供求力量的范圍。促成法國革命的事件之一是面包價格的上漲,人們把它歸咎于政府。
個人常從自身出發把他所支付的高價歸罪于企業所有者。提高房租的是房東;提高汽油價格的是石油公司或加油站主;提高電影票價格的是電影院或電影制片廠的所有者。經濟學家以外的人義憤填膺,認為是這些人和公司造成了提價。
經濟學家則認為,這些人或公司提價是事實,但他們之所以在某一特定時間提高價格必然有其原因。無論如何,說房東、石油公司或電影院只是在某天靈機一動就決定多收費似乎是難以置信的,一定存在一些因素促使這些人和公司相信高價在昨天不是好主意,而在今天卻是適宜的。
一個州所有的加油站或一個城市所有的房東,在同一時間以同樣數量多收費必定存在一種原因。經濟學家指出,在不同時間,同樣的非人為的力量常迫使同樣的房東、石油公司和電影院削減他們的價格。因此經濟學家把價格看做真正原因的征兆,他們試圖引導被高價激怒的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價格變動背后的供求力量上。
價格隨時間而波動,時不時會出現陡升或陡降,這容易誤導人們得出價格偏離了其“真實”價值的結論。但在極端條件下的極端價格也同樣真實有效地反映了當時的供求關系,和一般條件下的正常價格一樣。
當一個小社區的一個大雇主破產或是搬到了另一個地區或國家時,那么這個企業的很多員工就也可能決定搬走。當他們大量的房屋在同一個小地方同時出售,那些房屋的價格就很可能因為競爭而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正以低于其“真實”價值的價格出售他們的房屋。就業機會的減少降低了在那個特定的社區生活的價值,而房屋的價格正是這一隱藏事實的反映。降低后的新價格反映新的實際情況正如以前的價格反映以前的情況一樣。在對20世紀90年代紐約北部城市的一項調查發現,該州內其他地方以及整個國家的房價都在上漲時,被調查的那些社區的房價卻在往下滑,因為那里的人口在減少。這是每個人都可以根據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推測出來的。所以上升的價格并不比下降的價格更加“真實”。
需求、供給與價格的關系
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斜率為負值,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價格之間存在反方向變動的關系。
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斜率為正值,表示商品的供給量和價格之間存在同方向變動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