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生活中的博弈論
- 歐俊
- 1265字
- 2020-07-07 16:22:00
占便宜吃大虧,贏的永遠是商家
宋朝有個呂姓商人,一日外出,半路饑渴難耐,見旁邊有一個餅攤,問老板:“餅多少錢一個?”
老板:“一錢一個。”
呂姓商人想:果然不同地方的東西價錢不一樣,這餅居然才一錢,我們那里要10錢一個!
他一連要了5個餅,大吃起來。
付錢的時候,他按價付錢。突然,老板說:“餅是面做的,你還應付面錢。”
商人想,好像有道理,于是又付了5錢。
老板又說:“餅不要柴草燒和水調拌嗎?你還要付草錢和水錢。”
商人看看老板,不知所措,又付了5錢。
后來,商人回到家里,想了又想,怎么想都覺得不對勁兒,笑罵自己道:“我真是憨啊,原以為撿了個便宜,沒想到竟被那老板多騙走10錢!”
某日,城市中的一家餐廳掛出一塊招牌:“明天吃飯不要錢!”
消息不脛而走,第二天,這家餐廳里果然賓朋滿座,非常熱鬧。酒過三巡之后,眾人已有些微醺,這時,店主才踱著方步出來,笑瞇瞇地說:“大家一會兒走之前可不要忘記到柜臺結賬啊。”
頓時一片不滿之聲響起,每個人都覺得店主說話出爾反爾,不守信用。
只聽店主不慌不忙地解釋說:“我明明寫的是——明天吃飯不要錢,又不是寫的今天。”
買家沒有賣家精

這則笑話反映的是我們在日常博弈中經常會遭遇一些“溫柔的陷阱”,讓我們深陷其中,無可奈何。
李先生在一家超市購買了一大包某品牌方便面。回家后,他發現其中有一包中了該公司“大骨贏家”促銷活動的四等獎。根據兌獎內容,他可以再獲得半包方便面。于是,李先生依據獎券上顯示的“去購買處領取中獎方便面”的提示,來到超市進行兌換。工作人員表示,該獎項需兩張獎券一同使用,才能換取一小包方便面。“我認為不對,食品怎能半包發獎。在五連包中中了一個四等獎,就應該獎勵五連包的一半,也就是2或3個小包裝。”面對堅持領獎的李先生,店員找出一包方便面,掰了半包,給了他。“這種方便面怎么吃呀,這不是侮辱人嗎?”一怒之下,李先生將整包方便面扔在地上。隨后,雙方發生沖突。最終,在店方要求下,李先生賠償了另外半包方便面的價錢。李先生認為,生產廠家的獎項設置非常不合理,“食品怎能設置無法領取的半包獎項?若中了半瓶礦泉水,你怎么分?”
該公司市場部工作人員表示,確有這種“半包獎”的獎項設置。它有兩種兌獎方式,可以集齊兩張獎券換取一整包獎品,或者再出一半的價錢兌換一整包獎品。另外,在兌獎券上也標明了“本活動最終解釋權歸本公司所有”。
買賣雙方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但在信息博弈中,卻一方吃虧,一方占便宜,這就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結果。其實,商家能獲得更大利益,無非是信息不對稱造成了交易雙方的利益失衡。畢竟,在商家和消費者的對弈中,商家總是要比消費者了解更多的消息,他也更容易利用信息為消費者設置各種障礙和門檻。
例如上文欺騙了食客的餐廳老板,又如提供半包獎項的某廠家,他們利用自己的優勢,引導消費者甚至誤導消費者進行消費。消費者了解到的只是商品信息的表面,處于信息劣勢。
這一切在博弈中都很正常,因為在利益面前,任何人都會心動的,理性人永遠都會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做出選擇,他掌握的信息達到什么程度,便會做出和掌握的信息相一致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