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做人,就要方圓相通
任何成功的背后都包含了許多的犧牲。如果說做人做到了內方外圓的話,那也肯定做出了許多的犧牲。比如說,做事要方,做事要有規矩、有原則,那就意味著許多事不能做,許多事又非要做,那無疑也就意味著會得罪許多人,惹惱許多人,意味著要舍棄許多,甚至招來殺身之禍。
圓,狐貍多機巧;方,刺猬僅一招。圓是天,方是地;圓多變,方穩定;圓樂觀,方迷惘;圓有自由,方有信仰……
自古以來,有圓就有方,就連錢幣,也都是風靡一時的外圓內方。圓中有方,做人要圓,卻也不能失了方的剛正。
人的思想變幻無窮,高深莫測,難以令人捉摸,而人的性格卻相對簡單得多。一個人活在世上,如何處好事做好人,關鍵在于他把圓與方糅合得是否相互依存卻又不沖突。舉個例子,清朝雍正時期的田文鏡,辦事一絲不茍,事無巨細,但他的方式實在讓人受不了,都是硬的。這樣一來,朝中便沒有什么人與他交好。可與他同朝為官的李衛就不同。李衛辦事同樣是一絲不茍,事無巨細,但他懂得方圓兼并,軟硬兼施,剛柔并濟,其實這才是最好的為官之道。方,是田文鏡的處世為官之道,他只以不變應萬變,好比刺猬。而李衛則兼收田文鏡之剛硬,再加上他自己好比一只狐貍,這樣,李衛的官路就比較順達。
由此可見,通曉方圓智慧是成功處世的前提。只有善于在左左右右的復雜關系中,找到自己的安全點,換言之,即要權衡左右關系,才能找到不敗的安全點。
提起劉墉的父親劉統勛,似乎人們腦海里馬上閃現出一個疾惡如仇的清官忠臣形象。其實,這僅僅是從表面上看問題罷了。因為在封建社會皇帝獨裁的情況下,一個大臣無論多么能干,即使有通天的本事,如果處處與皇帝對著干,老是逆龍鱗,其下場也好不了,而且官也不可能做長。
在乾隆皇帝的眼里,劉統勛是個才品兼優的清官,也是個不辱皇命,與君一體的能臣,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眾多漢官中脫穎而出,官拜東閣大學士,直至出任領班軍機大臣。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統勛通曉方圓智慧、精于方正圓滑、明哲保身的糊涂為官之道。
劉統勛的疾惡如仇、對皇帝忠貞無人可比,否則他也不可能被乾隆帝打破漢人不能居軍機大臣首席的慣例,并且在死后被稱為“真宰相”。據《清史稿》記載:“統勛歲出按事”,著名的如廣東糧驛道員明福違禁折收錢糧案,云貴總督恒文、巡撫郭一裕借上貢之名勒索屬員金錢案,山西將軍保德侵吞錢糧案,江蘇布政使蘇崇阿誤論書吏侵蝕庫帑案,江西巡撫阿思哈收受賄贈案等。幾乎乾隆中期有關地方大吏貪贓枉法大案,無不由劉統勛負責審理,足以證明乾隆帝對劉統勛的信任和寄予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