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 楊婧
- 1689字
- 2020-07-07 15:39:58
理財實踐盲點一:投資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
若想從理財中得到理想的收益,一個必備的知識是:不要讓投資超出自己的“能力圈”。
股神巴菲特在任何壓力下都始終堅持固守在“能力圈”范圍內(nèi)的基本原則。他曾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專注于我們所了解的事情,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所有情況都不會驅(qū)使他做出在“能力圈”范圍以外的投資決策。
巴菲特堅定地掌握了伯克希爾公司的命運,相信能夠?qū)崿F(xiàn)他為這家公司所制訂的目標,這是因為他已經(jīng)確定了一個能力范圍,他能夠在這個范圍之內(nèi)進行他的資本管理。同樣,巴菲特寧愿在重要的和可知的范疇之內(nèi)作出他的資本分配決定。如果你會打棒球的話,這是一個擊球區(qū)。在這個擊球區(qū)里,巴菲特愿意揮動球桿,打擊向他投來的球。這種比喻濃縮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當中,巴菲特能夠客觀地評估提供給他的機會;在這個世界當中,巴菲特在做出決定時所考慮的變量是那樣明顯,以至于他幾乎可以觸摸到它們,而在這種情況下,巴菲特是如此相信它們,以至于他能夠基本上消除不肯定性。
可見,要想成功理財,最好的辦法就是向股神巴菲特學習,只在自己熟悉的領(lǐng)域活動。為了管理好這種認識狀態(tài),巴菲特用以下標準來衡量他的能力范圍:
(1)他確定了他知道什么,其辦法是鑒別真理、真理之后的動因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
(2)他保證他知道什么,其辦法是進行一次逆向思維,為此他會尋求證據(jù)證明他以前的結(jié)論有誤。
(3)他檢查他所知道的事情,其辦法是從他所做出決定的后果當中挑出反饋。
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資是對可口可樂、吉列、華盛頓郵報等傳統(tǒng)行業(yè)中百年老店的長期投資,這些“巨無霸”企業(yè)的不斷增長使巴菲特成為世界著名富豪。與巴菲特不同的是,他的好朋友比爾·蓋茨最成功的投資是對他創(chuàng)建的公司微軟的長期投資。正是微軟這個新興軟件產(chǎn)業(yè)的“超級霸主”使比爾·蓋茨成為超級富豪。
那么巴菲特為什么不投資微軟呢?同時比爾·蓋茨為什么不投資可口可樂呢?答案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如果巴菲特投資高科技產(chǎn)業(yè),而比爾·蓋茨投資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這兩個在自己最擅長的能力圈外進行投資的人可能為全世界增加兩個新的百萬富翁,但絕不會是百億富翁。
在交易的世界里,巴菲特堅持做那些他知道的和他能做的,他不會去試著做那些他不能做的,他知道他了解媒體、金融和消費品公司,所以,在過去的幾年里,他將資金集中投資在這些領(lǐng)域。巴菲特同意奧森·斯科特·卡德的至理名言:“大多數(shù)勝利者出自于迅速利用敵對方愚蠢的錯誤,而不是出自于你自己出色的計劃。”
只在自己熟悉的領(lǐng)域投資,只要不超出這個范圍,投資人就擁有了一種能讓他的表現(xiàn)超出市場總體表現(xiàn)的競爭優(yōu)勢。巴菲特所擁有的正是這種優(yōu)勢,這種競爭優(yōu)勢就是衡量一筆投資是否有理想的平均利潤期望值的能力。只要他關(guān)注的是其他任何類型的投資,他的“衡量工具”就會立刻失效,而只要無法衡量,他判斷一筆投資是否可能贏利的能力就與普通投資人沒什么兩樣了。
集中投資法則的兩個要點

不要超出能力范圍,認準了就下重注
確定并嚴格限定自己的能力范圍
投資的關(guān)鍵是確定自己的能力范圍并注意保留一定的誤差范圍,只在確定性的能力范圍內(nèi)行事。
不想投入很大,那就不要去投
投資者應該只去做值得投入大量金錢的事情,如果你不想投入很大,那就說明這個項目不值得去做。
巴菲特并沒有刻意去占領(lǐng)某個特定的市場領(lǐng)域,這只是由他的能力范圍自然決定的,對自己懂什么又不懂什么,他心中如明鏡般清楚。他已經(jīng)證明,如果他留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他會輕松贏利。在他的能力范圍之外可能確實有一座更高的山,但他對這座山不感興趣。他那種已經(jīng)得到驗證的投資風格符合他的個性。去做其他事情無異于穿上一件不合身的衣服,一件太大或太小的阿瑪尼不如一件正合你身的廉價衣服。
讓我們牢記股神的告誡吧:“對你的能力圈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圍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夠確定能力圈的邊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邊界所在,你將比那些能力圈雖然比你大5倍卻不知道邊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理財圣經(jīng)】
做任何事情,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成功的可能性就會非常低。這一點在投資理財上也很適用。如果投資人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投資失敗的可能性會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