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生三好:好心態 好性格 好習慣
- 宿春禮
- 9206字
- 2019-10-12 19:04:55
第三節 強者心態:掃除成功的障礙
強者的生活就是面對和克服那些像潮水一樣涌來的逆境,他們不會放過往前沖的機會,因為他們經歷了太多的逆境。
◇強者是苦難學校的畢業生
貝多芬生下來就是個麻子臉,而且正當風華正茂、躊躇滿志之時,他竟然發現自己的聽力在衰退。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聽力的衰退不啻世界末日。但貝多芬進行了頑強的抗爭,并說出了那句傳頌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使我屈服。”彌爾頓,這位英國偉大的詩人,這位失去了光明的戰士,這位堅強地立足于蒼茫大地的人,在描述自我的境遇時是這樣自勉的:“在茫茫的歲月里/我這無用的雙眼/再也瞧不見太陽、月亮和星星/男人和女人/但我并不埋怨/我還能勇往直前。”
愛倫·坡是一位浪漫、神秘的天才詩人、小說家。在他的不朽名著《烏鴉》中這樣寫道:“那只烏鴉總不飛去,老是棲息著,老是棲息著,在我房門上方那蒼白的帕拉斯半身雕像上。它眼中流露的神情,看上去就好像夢中的一個惡魔。在它頭頂上傾瀉著的燈光將它的陰影投射在地板上。”這恰恰是他的人生寫照。
這位天才詩人一生都在窮困中度過,他大部分時間付不起房租,盡管房子簡陋。他的妻子患有肺癆,因為沒有錢尋醫問藥,只有終日臥于病榻。他們沒有錢買食物,有時候,他們一連好幾天都沒有一點東西可吃。當車前草在院子里開花的時候,他們就把它們摘下來,用水煮熟了當飯吃,有一段時間幾乎天天如此。
然而,曾經只賣了10美元的《烏鴉》原稿,后來卻成為無價之寶。
帕格尼尼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他的一生都是在苦難與不幸中度過的,但他善用苦難這根琴弦,所以他得到了上帝所贈予的才華。
帕格尼尼的不幸可以列出長長的一張表。4歲時,一場麻疹和強直性昏厥癥,差點使他進入墳墓;7歲時患上了嚴重的肺炎;46歲時牙床突然長滿膿瘡,他拔掉了幾乎所有的牙齒;并且染上可怕的眼疾,幾乎失明;50歲后,關節炎、腸道炎、喉結核等多種疾病吞噬著他的肌體;后來聲帶也壞了,靠兒子按口形翻譯他的思想。
他長期把自己關在屋里,每天練琴10~12小時。13歲起他就周游各地,過著流浪的生活。他把苦難擁抱得那么熱烈和悲壯。
但同時,他也得到了回報,他的才華得到了舉世的承認;12歲就舉辦了首次音樂會,并一舉成功,轟動世界。之后他的琴聲遍及法、意、奧、德、英、捷等國。他的演奏使帕爾瑪首席小提琴家羅拉驚異得從病榻上跳下來,木然而立,無顏收他為徒。
他用充滿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個世界,幾乎歐洲所有文學藝術大師,如大仲馬、巴爾扎克、司湯達等都聽過他演奏并為之激動。音樂評論家勃拉茲稱他為“操琴弓的魔術師”。歌德評價他“在琴弦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這四根琴弦中包含著多少苦難、痛苦和受到殘害的生靈啊!”
貝多芬、彌爾頓、愛倫·坡、帕格尼尼,他們都在世界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每個人都遭受過沉重的苦難,但同時又享受著這些苦難。
苦難是人生的一大財富,不幸和挫折可能使人沉淪,也可能鑄造堅強的意志品質,成就充實的人生。苦難是人生的一位良師,能教我們學會用感激的心、積極的態度去對待一切問題,養成堅強的意志,勇敢地參與社會競爭。
苦難是一所學校。許多人之所以偉大,都來自他們所承受的苦難。最好的才干往往是從烈火中冶煉出來的。沒有苦難的人生也就沒有輝煌,正如孟子所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因為人們面對苦難,下意識地就會挑戰苦難,并最終戰勝苦難。
我們應該聽聽那些成功之人背后的故事,其實每一個成功之人背后都有一部苦難史。
高爾基說過:“苦難是人生最好的大學。”進過這所大學而且還能挺著胸走出來的人,必將成為生命的強者。他們就像是山頂的樹,狂風來時會低一下頭,彎一下腰;但風一過,又直直地挺起了頭,剛強而又有韌性。
苦難會給人很多財富。有的人在苦難中學會了堅強和忍耐,性格變得平和而達觀。他們隱忍著自己的傷痛,對他人充滿仁慈與關愛,甚至對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也給予寬容和理解。
人性中的那些輕狂浮躁、狡黠虛偽、庸俗勢利等天性,離他們越來越遠。因為他們知道,人生無常,命運無常,費盡心機得到的浮華終將是過眼煙云,是自己的跑不掉,不是自己的強留也留不住。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走好腳下的每一步,才是根本。
◇帶著希望才能穿越人生的沙漠
很多時候,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對困難和挫折,我們咬著牙堅持著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可當成功將要與我們伸手相握的時候,卻因為我們最終的放棄與之擦肩而過了。
斯坦利·庫尼茨是一位瑞典醫生,同時也是一位非常狂熱的沙漠探險者。年輕的時候,他曾試圖穿越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一次,他與死神“親密接觸”,差一點葬身沙漠:一場鋪天蓋地的風暴使他變得一無所有,向導不見了,滿載著水和食物的駝群消失了,連那瓶已經開啟的準備為自己慶祝16歲生日的香檳也灑得一干二凈,死亡的恐懼從四面八方涌向他。然而死神還是對他“留情”了,在絕望的瞬間,斯坦利把手伸向自己的口袋,意外地摸到了一個蘋果,這個蘋果使斯坦利從絕望中清醒,他慶幸自己竟然還有一個蘋果。幾天后,已經昏迷的斯坦利被當地的土著人救起,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昏迷不醒的斯坦利緊緊地攥著一個完整但卻干癟的蘋果,而且攥得非常緊,以至于誰也無法從他手中將蘋果拿走。20世紀初,這位一生都充滿傳奇色彩的老人去世了,彌留之際,他為自己寫了這樣一句墓志銘:我還有一個蘋果。
希望是生命的推動力,只要活著,就有希望;相對地,只要抱有希望,生命便不會枯竭。希望,不一定多么偉大,它可以是平淡生活中的一些小期待、小盼望、小快樂、小滿足,譬如明天會看到太陽,明天要去聽一場音樂會;下星期約了老朋友喝茶;下個月即將有一小筆獎金;陽臺上的盆花即將盛開;明天將穿一件新衣,購買一件想要的物品,完成一個嶄新的計劃。雖然在別人眼里,或許盡是些微不足道的瑣碎小事,但是對自己而言,卻能帶來一些樂趣,因為這些都是喜悅的希望。希望,可能是明天公布考試成績得高分,或是榮登金榜;希望可能是明天見到自己心愛的人,或是獲得自己渴望的答案,也可能是洞房花燭夜的期盼;希望可能是工作獲得上級的肯定,能表現自己的才華和成就,希望就是這樣平平常常的滿足、從從容容的期盼。
只要有希望,人生就不會貧乏。滄海桑田世事難料。我們不能控制機遇,卻可以期待機遇的降臨;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卻可以夢想未來的美好;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長,我們卻可以用希望填充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們左右不了變化無常的天氣,卻可以規劃我們的夢之旅途。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只要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的人生就一定不會失色。
◇呼喚強者精神
有一只名叫巴克的狗。它被人從南方主人家偷出來賣掉,幾經周折后它開始踏上淘金的道路,成為一條拉雪橇的苦役犬。在殘酷的馴服過程中,它意識到了公正與自然的法則,惡劣的環境讓它學會了生存。經過殘酷的、你死我活的斗爭,它終于確立了領頭狗的地位。在艱辛的拉雪橇途中,主人幾經調換,巴克與最后一位主人結下了難分難舍的深情厚誼。這位主人曾將它從極端繁重的苦役中解救出來,而它又多次營救了主人。最后,在它熱愛的主人慘遭不幸后,它便走向了荒野,響應它這一路上多次聆聽到的、非常向往的那種野性的呼喚。
什么是強者精神

我們要成為生活的強者,就需遵循強者的精髓和原則,不斷加強自我修煉,呼喚潛埋于我們心中的強大力量。
這就是杰克·倫敦最負盛名的小說之一《野性的呼喚》中的故事。作者借此深刻反映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最終肯定和禮贊的是人性的力量。
強者,無論在怎樣的惡劣環境下,都可以生存發展。他們的身上閃爍著一種光芒,不屈不撓、頑強執著。
成功學大師羅賓說,世間有兩種人,他們對待機會的態度各不相同。第一種人總是等待機會,機會若不降臨,他們就覺得寸步難行;第二種人總是創造機會,即使機會沒有來臨,也覺得腳下有千萬條路可走。人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如果不去奮斗,生命就失去了意義,人生也缺少了激情。古語有云:“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也就是說,不經一番傲霜立雪的搏斗,就無法開出嬌艷的花朵。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只有不懼挑戰,勇于奮斗,具有強者精神,才能走向成功的殿堂!
◇堅強執著的“阿甘精神”
在1995年的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角逐中,影片《阿甘正傳》一舉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和最佳視覺效果等6項大獎。在影片中,阿甘是個智商只有75的低能兒。在學校里為了躲避別的孩子的欺侮,聽從朋友珍妮的話而開始“跑”。他一直以跑躲避別人的捉弄。在中學時,他為了躲避別人而跑進了一所大學的橄欖球場,就這樣被破格錄取,并成了橄欖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總統的接見。
大學畢業后,阿甘應征入伍去了越南。在那里,他有了兩個朋友:熱衷捕蝦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長官鄧·泰勒上尉。
戰爭結束后,阿甘作為英雄受到了約翰遜總統的接見。在“說到就要做到”這一信條的指引下,阿甘最終闖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他結識了許多名人,他告發了水門事件的竊聽者,他作為美國乒乓球隊的一員到了中國。貓王和約翰·列儂這兩位音樂巨星也是通過與他的交往,而創作了許多風靡一時的歌曲。最后,他靠捕蝦成了一名企業家。為了紀念死去的布巴,他成立了布巴·甘公司,并把公司的一半股份給了布巴的母親,自己去做一名園丁。他經歷了世界風云變幻的各個歷史時期,但無論何時,無論何處,無論和誰在一起,他都依然如故,淳樸而善良。
貫穿阿甘一生的是他的奔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不停滯,奔跑給他帶來了人生的一個又一個輝煌。
強者總是用行動來證明他們自己,他們的言談舉止都表現了他們的實干精神。他們的語言與行動總是能很好地配合。所以,對那些沒有任何行動支持的語言,他們是不喜歡的。他們會直接說:“讓我們馬上去干!行動是最好的語言。”
迎接挑戰要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誰都不能否認這點,但是在戰勝挑戰后收獲同樣也是豐厚的。正是因為這樣,那些懦弱的半途而廢者所付出的代價,要比迎接挑戰付出的還多。“奇跡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很多事情在順利的情況下做不成,而在受挫折后,經受悲痛的“浸染”后,卻能做得更完美、更理想。
要想成為強者,需學阿甘不停“奔跑”,用自己的堅強與執著譜寫人生的輝煌樂章。
◇無關外在,強者是內心的強大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老漁夫桑提亞哥在海上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捕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漁夫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漁夫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老漁夫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于叉中了它。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漁夫奮力與鯊魚搏斗,但回到海港時,馬林魚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漁夫也精疲力竭地一頭栽倒在地上。孩子來看老漁夫,他認為桑提亞哥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桑提亞哥在茅棚中睡著了,夢中他見到了獅子。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桑提亞哥的生活信念,雖然漁夫已老,但他依然胸懷壯志,這樣一個堅強的人,怎么可以說不是強者?
或許,每個人對于“強者”的定義都不同。但無論哪種結論,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強者的本質在于內心,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一夜之間,一場火災燒毀了美麗的“森林莊園”,剛剛從祖父那里繼承了這座莊園的喬治陷入了一籌莫展的境地。他經受不住打擊,閉門不出,茶飯不思,眼睛熬出了血絲。
一個多月過去了,年逾古稀的祖母獲悉此事,意味深長地對喬治說:“孩子,莊園成了廢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光澤,一天一天地老去。一雙老去的眼睛怎么能看得見希望。”
喬治在祖母的說服下,一個人走出了莊園。
喬治漫無目的地閑逛著,在一條街道的拐彎處,他看到一家店鋪的門前有人在排隊。原來是一些家庭主婦正在排隊購買木炭。那一塊塊躺在紙箱里的木炭忽然讓喬治的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線希望。
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里,喬治雇了幾名燒炭工,將莊園里燒焦的樹木加工成優質的木炭,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經銷店。結果,木炭被搶購一空,他因此得了一筆不菲的收入。然后他用這筆收入購買了一大批新樹苗,一個新的莊園初具規模。幾年后,“森林莊園”再度綠意盎然。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古稀的祖母比年輕的喬治更加堅強。她使喬治用一顆強大的內心抵御外界的災難,從而獲得了新生。
強者必備的4種關鍵的品質

強者——正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我們之所以追隨強者的腳步,是因為有了它我們才可能獲得一次又一次成功,是因為有了它我們才可能登上生命的巔峰。
我們追求內心的強大,它讓我們無畏于征途中的艱難險阻,它讓我們在一次次挫折之后仍是不屈不撓,它讓我們在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后卻仍能為心中向往而努力奮斗。只有在擁有堅韌的品格之后才能具有堅強的心理承受力,而有了堅強的心理承受力之后你便能正視厄運——從厄運中吸取經驗教訓,爭取下一次的成功,而不是在遭受打擊之后一蹶不振,永遠陷于“厄運”的泥淖中再無翻身之力。
我們追求內心的強大,是因為我們在一些方面仍不能承受過重的壓力,是因為我們還不能正確地面對自身的一些問題,是因為我們在受到失敗的打擊之后仍需他人的鼓勵和鞭策,而不能靠自身的力量去擺脫失敗的痛苦。這是我們不想見到的。所以,我們需要追求獨立堅韌的品格,追求果斷自制的理性,追求那無處不在的堅強的心理承受力。
但是一顆堅強的心并不是說說就能擁有的,它需要我們通過不懈的努力,才能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勇敢面對各種失敗和挫折。只有正確地面對失敗,才有失敗后仍然堅持成功的信念;只有失敗后的成功,才能證明你是一個強者,才算擁有堅強的心理承受力。
即使貧窮、潦倒、失敗、一無所有,甚至疾病纏身,這種種的厄運圍繞在一個人周圍,都沒有關系,只要他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終究會擊退厄運,以強者之姿傲然挺立。
◇天助自助者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一個和尚撐傘走過。
這人說:“大師,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
和尚說:“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和尚說:“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說完便走了。
自助而后天助。自己的命運唯有自己去把握,別人是幫不上忙的。“自立者,天助也”,這是一條人生格言,它早已被無數人的經驗所證實。自立的精神是個人真正的發展與進步的動力,是國家興旺強大的真正源泉。貧窮非但不會變成不幸和痛苦,相反,通過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自助實干,它也許會轉化成為一種幸福;它能喚起人們奮發向上的激情,并為之勇敢地戰斗。
露皮塔27歲那年,出現了她一生中的轉折點。她去了一趟兩個兒子上學的學校,校長的話讓她的心都碎了。“你這兩個兒子反應太遲鈍了。”校長對她說。
她自己從小智力就很差,以至于不得不退學,到了16歲就出嫁,婚后生了兩男一女。如今兩個兒子又被列為低能者,這讓她難以接受。她決心自己來死啃孩子們的教科書,自己先上學,再教孩子們。
就這樣,她上學了,還要兼顧做家務。到第一學年末,她驚奇地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并不比別人差。于是,她更加勤奮地學習。1974年,露皮塔被授予文學碩士學位。1977年,她又取得了博士學位,成為頗具聲望的美國教育委員會的會員。而她的孩子們也在母親的鼓勵下出色地完成了學業。
露皮塔沒有因為自身的缺陷而怨恨,而是通過努力,為自己開辟了一條“星光大道”。自力更生和戰勝自我使我們從自身力量的源泉中吸取動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品嘗成功的味道。自助是一種智慧和能力,這種智慧和能力潛藏在我們生命之中,只有當我們自信地奮斗、自己救自己時,它們才會聚集起來發揮作用。
◇打敗恐懼的方法就是直面恐懼
約翰是一個非常平凡的上班族,卻在40歲那年做出了一個瘋狂的舉動:放棄薪水優厚的辦公室工作,并把身上僅有的3美元捐給街角的乞丐,只帶了換洗的衣褲,他決定從自己的老家——陽光燦爛的加州出發,靠搭便車穿越美國,到達東岸一處叫作“恐怖角”的地方。
他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完全是因為他意識到,雖然他有好工作、溫柔美麗的妻子、善良可敬的親友,但他發現自己這輩子太平淡了,他覺得自己的前半生在懦弱中虛度了。
為了檢討自己的懦弱,他很誠實地為自己的“恐懼”開出一張清單:從小時候起,他就怕保姆、怕郵差、怕鳥、怕貓、怕蛇、怕蝙蝠、怕黑暗、怕大海、怕飛、怕城市、怕荒野、怕熱鬧又怕孤獨、怕失敗又怕成功、怕精神崩潰,他無所不怕,唯一“英勇”的一次是他當眾向妻子表白求婚。
這個懦弱的40歲男人上路前竟接到母親這樣一張紙條:“你一定會在路上被人殺掉。”但他成功了,2000千米路,仰賴82個陌生人的好心,他成功了。
身無分文的他從沒接受過別人金錢上的幫助,在暴風驟雨中睡在潮濕的睡袋里,風餐露宿只是小事,他還曾經碰到精神病患者的騷擾,遇到幾個怪異詭秘的家庭,甚至還會時不時覺得有人像殺人狂魔和銀行搶劫犯。經歷過無數的恐懼之后,他終于來到恐怖角,接到妻子寄給他的提款卡(他看見那個包裹時恨不得跳上柜臺擁抱郵局職員)。他不是為了證明金錢無用,只是用這種正常人會覺得“無聊”的艱辛旅程來使自己面對所有恐懼。恐怖角到了,但令人意外的是,恐怖角并不恐怖,原來“恐怖角”這個名稱是由一位探險家取的,本來叫“Cape Faire”,被訛寫為“Cape Fear”,原來是一個失誤。約翰終于明白:“這名字的不當,就像我對自己的恐懼一樣。我最大的恥辱不是恐懼死亡,而是恐懼生命——我一直害怕做錯事。”
地位、聲望、財富、鮮花,這些美好的東西都是給富于勇氣的人準備的。一個被恐懼控制的人是無法成功的,因為他不敢嘗試新事物,不敢去爭取自己渴望的東西,自然也就與成功無緣。膽怯、逃避是沒有用的,只有勇于直面恐懼,才能戰勝恐懼。
恐懼有時候就像是一扇虛掩著的門,實際上你沒有必要害怕,因為那扇門是虛掩著的。很多人都會對“不可能”產生一種恐懼心理,絕不敢越雷池一步。因為太難,所以畏難。
如何拋棄恐懼

因為畏難,所以根本不敢嘗試;不但自己不敢去嘗試,認為別人也做不到。困境中如果你認為自己完了,那你就永遠失去了站立的機會。恐懼是一種藏于內心的病毒,它會毒害你,扼殺你的信心、勇氣,讓你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膽小鬼、失敗者。因此你必須消滅它,這樣你才能活得輕松快樂。一旦勇于面對恐懼之后,絕大多數人立刻就會醒悟:自己擁有的能力竟然遠遠超過原來的想象!無論你內心感覺如何,你都要擺出一副贏家的姿態。就算你落后了,保持自信,仿佛成竹在胸,也會讓你在心理上占盡優勢,而終有所成。不要因為恐懼不敢去嘗試,其實人人都是天生的冒險家。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到5歲之間,人生第一個5年里是冒險最多的階段,而且學習能力也比以后更強、更快。
難以想象,在我們的懵懂階段,整天置身于從未接觸過的環境中,不斷地自我嘗試,學習如何站立、走路、說話、吃飯,等等。在這個階段的幼兒,無視跌倒、受傷,視一切冒險為理所當然,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茁壯成長。
可當人的年齡不斷增長,經歷過許多事情之后,反而變得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敢嘗試冒險。這是為什么?
其實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大多數人根據過往的經驗得知,怎么做是安全的、怎么做是危險的,如果貿然做不熟悉的事,很可能會產生不安全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越來越安于現狀、害怕改變。
行為科學家把這種心態稱為“穩定的恐懼”,也就是說,因為害怕失敗,所以恐懼冒險,結果觀望了一輩子,始終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殊不知,凡是值得做的多少都帶有風險。
危險常常與機會結伴而行。聽聽成功者的說法,就不難理解一個人在獲得成功前,大多會遭遇到挫折。一時的挫敗并不表示一生的終結,絕不能因為害怕就躊躇不前。為了獲得成功,失敗是難以避免的,只要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此后該怎么做心里自然一清二楚。
◇破釜沉舟才能絕處逢生
中國歷史上有兩次絕處逢生的著名戰役,一是破釜沉舟,一是背水一戰。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秦將章邯攻打起義軍。起義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并被秦軍重重包圍。危難之中,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巨鹿。
但是,宋義卻退守安陽,按兵不動,希望兩軍交手后兩敗俱傷,他再漁翁得利。
宋義的不義之舉,再加上退守時糧草已經嚴重匱乏,兵馬困頓不堪,導致軍中怨聲載道。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于是將士們擁項羽為上將軍。殺宋義的事使項羽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后,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起義軍,以解巨鹿之圍。全軍渡黃河之后,項羽下令把所有的船只鑿沉,把所有燒飯的鍋都打破,并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斷絕自己的后路,打算與秦軍決一死戰。
這支被自己逼上絕路的大軍迅速到了巨鹿外圍,包圍了秦軍并截斷了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歷經九次的生死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戰勝后,項羽于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被項羽這種壯烈無敵的威嚴所震懾,不敢正眼相對。“破釜沉舟”由此得來。
公元前204年,韓信率一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準備攻打趙國。趙王和大將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占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迎戰氣勢。井陘口以西,是一條長約百里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漢軍的必經之地,形勢對韓信十分不利。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不要正面應戰,派兵繞到漢軍大后方,切斷他們的糧道,把韓信困死在井陘狹道中。陳余剛愎自用,不聽勸,說:“韓信只有幾千人,千里襲遠,如果我們避而不擊,豈不讓諸侯看笑話?”
探得趙軍消息后,韓信迅速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營來。夜半,韓信密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旗幟,從小道迂回到趙軍大營的后方埋伏,并告誡他們,在兩軍對陣后,迅速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己方旗幟。其余漢軍在簡單的休整裝備后,馬上向井陘口進發。到了井陘口,大隊渡過撓蔓水,背水列下陣勢,趙軍見后,無不笑話韓信是自尋死路。
陳余率輕騎精銳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韓信假裝兵敗不敵,逃回河邊的陣地。陳余果然上當,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絲毫占不到半點便宜。這時趙軍想要退回營壘,卻發現自己大營里全是漢軍旗幟,軍心立時大亂。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余戰死,趙王被俘。戰后,有人問:“兵法有云,背山、面水列陣是行軍打仗之大忌,這次我們背水而戰,居然打勝了,這是為什么呢?”韓信說:“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在毫無退路的情況下,士兵才能發揮他最大的戰斗力,這樣才有可能扭轉劣勢,轉敗為勝。”
這兩次戰役都是將自己置于死地。在毫無退路的絕境之中,士兵反而沒有退縮之意,更加勇猛直前,贏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