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名畫欣賞

《勘書圖》原名《挑耳圖》,這個名稱的修改本緣于宋徽宗趙佶。書畫皇帝趙佶看到這幅畫后,品味王齊翰所畫內容實為勘書之事,而挑耳只不過是休息時順手為之,故提筆在畫右側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上“勘書圖”三字,又在畫的左側題有“王齊翰妙筆”五字,為此畫錦上添花。

《勘書圖》具有相當的生活情趣,描繪的是一士大夫在勘書之暇挑耳自娛的情景。畫中文士著一身白色長袍敞開胸襟,黑須長髯,蹺腿怡然而坐;他雙腳赤裸,放在鞋上,左手自然搭在木椅扶手上,抬起右手正愜意地挑耳,臉部稍稍向上右傾,左眼微微閉成小縫,腳拇指上翹;這種由挑耳獲得的舒適享受躍然于絹本之上,神態甚是悠然自得,一種閑適愜意的感覺被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

繪畫知識

用筆的忌病(二)

結:指筆解不開,好像粘在紙上一樣。產生此種毛病的原因,主要是不敢下筆,或在下筆時猶疑、遲遲不進,它通常表現為滯和僵死。

枯:是潤的反面,筆含的水分太少容易產生這種毛病。

弱:即下筆無力。明代李開先議“弱筆無骨力,單薄脆軟,如柳條竹筍,水荇秋蓬”。

在他的身后占據畫面主要位置的為一幅巨大的三疊屏風,屏風上繪有青綠山水,田園屋舍,還有林木蒼松,江南煙雨,儼然一派南國風光。屏風前面稍稍偏左是一張長條木質大案,案上放置著等待校勘的書卷,以及裝載書卷所用的箱匣等物品,而主人公面前、畫面右側放置的是一件短腿方桌,桌上備有筆墨紙硯文房四寶,還有書卷等物,想必是主人公從大案上取下來的尚需校對之書,在此小桌上細細校勘書籍所用,另有一侍童從屏風一側走來。

此畫中人物神情精妙,賦色細潤清麗,衣紋服飾圓勁中略有轉折頓挫,屏風上的山水也十分精到,所繪山水幾乎沒有勾皴,用沒骨畫法描寫了江南景色,林巒蒼翠,草木茂密,獨出一格。另外看整幅圖的襯景,不論是屏風、幾案,還是方桌、侍童,均布置得體,顯得簡潔大方、有條不紊。

畫外音

此《勘書圖》歷經幾代王朝更迭變遷,1933年,美籍在華人士福開森博士慷慨將近千件中國文物(包括《勘書圖》)贈送給金陵大學(后并入今南京大學),作為永久性的紀念。今貯存陳列在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供海內外專家學者觀賞與研究。

前面提到過此卷首位上方有宋徽宗趙佶的瘦金書“勘書圖”和“王齊翰妙筆”題記,卷的左下側鈐有南唐后主李煜“建業文房之印”。王齊翰的這張《勘書圖》本是長只有65.7厘米,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卻是長達571厘米之巨的長卷,這是因為上面有歷朝各代名人題跋所致。其中就有蘇東坡的《跋南唐挑耳圖》、其弟蘇子由的題跋,明朝大書法家董其昌、畫家文徵明曾孫文震孟以及清人所題諸跋。其中比較惹眼的要數清人觀保所題之詩最富哲理:“耳乃心之牖,耳聾心亦聾。蓄疑真似塞,納善始為聰。妙義傳天籟,微言悟圣功。丹青知此意,爬剔更加工。”其中把勘書與釋疑解惑相聯系,進而上升到善于聽取不同意見才能使人聰慧之理闡述得淋漓盡致,觀畫讀詩,更是相得益彰。

figure_0150_0116
勘書圖 五代 王齊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河县| 奈曼旗| 红河县| 澄城县| 崇阳县| 台北县| 蒙城县| 禄丰县| 隆尧县| 九江市| 原平市| 浮山县| 台州市| 肥东县| 利川市| 唐河县| 广汉市| 万州区| 布拖县| 财经| 永清县| 呼和浩特市| 河池市| 潮安县| 中方县| 巨鹿县| 秀山| 临夏县| 阜阳市| 文成县| 平谷区| 虞城县| 海淀区| 绥滨县| 鹤峰县| 佛教| 当阳市| 保靖县| 汝阳县| 安陆市| 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