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欣賞
女史,是宮廷中侍奉皇后左右、專門記載言行和制定宮廷中嬪妃應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規勸、告誡的意思。西晉惠帝無能,皇后賈南風操縱朝政,且荒淫放蕩。張華以此為題材作《女史箴》,以韻文形式,擬女史口氣,既諷刺放蕩暴戾的賈后,也規勸教育宮廷婦女應遵循的封建道德,顧愷之依據《女史箴》畫成一分段長卷。
張華所作《女史箴》原文共12節,所以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也分為12段,前3段已遺失,尚存9段。這9段內容根據各段《女史箴》文,依次為:馮媛擋熊、班姬辭輦、世事盛衰、修容飾性、同衾以疑、微言榮辱、專寵瀆歡、靖恭自思、女史司箴。這9幅畫面中,第一幅畫的是馮昭儀以身擋熊,保衛漢元帝的故事;第二幅是班姬不與漢成帝同車的故事;第三幅畫的是山水鳥獸;第四幅描繪的是“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一節宮廷婦女化妝的修容情形;第五幅表達的是夫妻之間也要“出其擅言,千里應之”,否則“同衾以疑”;第六幅表達的是一夫多妻制;第七幅表達了“歡不可以瀆,寵不可專”的內容;第八幅描繪的是婦女必須服從丈夫的支配;第九幅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卷后另絹有宋徽宗瘦金書《女史箴》詞句十一行,另紙項子京題“宋秘府所藏晉顧愷之小楷女史箴圖神品真跡明墨林人項元汴家藏珍秘”。卷末款署“顧愷之畫”,當為人后添。
畫外音
顧愷之畫之“骨法”
顧愷之畫之“骨法”即所謂線條勾勒成體態的比例。如《馮媛擋熊》中漢元帝隆準寬額,馮媛俊眼修眉、衣袂飄舉,均是用以突出主人公身份的尊貴。相比較之下兩個武士卻被畫成朝天鼻,斜三角眼,反映的是下層人士的相貌,即顧氏所云:“尊卑貴賤之形使能覺然易了。”

《女史箴圖》以連環形式,宣揚了古代婦女應遵守的清規戒律,是儒家傳統思想的反映。畫中人物面目衣紋無纖媚之態,筆跡周密,氣味古樸。對人物面部的勾畫,則細處求工。個人均以細線勾勒,只在頭發、裙邊或飄帶等處敷染以濃色,微加點綴,不求暈飾,整個畫面典雅寧靜又不失亮麗活潑,其繪畫語言充分體現了顧愷之所提倡的“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的法則。中國繪畫特色之一是以線造型,傳統的線描都是粗細一律的“鐵線”或“高古游絲”描,而顧愷之的線描是細線描,顯得別有韻味。有人把他的線描比作“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而樸素流暢,也有人稱他的線描如“春蠶吐絲”,圓潤、細勁、連綿,如一氣連成,顧愷之用筆作畫是“意在筆先”,畫意在執筆之先已胸有成竹了。
雖然《女史箴圖》是依照張華的《女史箴》文所畫,但并不是只限于抽象的描繪,而是塑造了現實生活中的典型環境,刻畫出了典型的人物。拿第一幅“馮媛擋熊”作例,據史書記載,漢元帝攜眾妃眷去看斗獸,忽然有只黑熊逃出朝元帝跑來,眾妃眷驚惶逃避,連皇帝都不顧了,唯獨后妃馮媛為了皇帝的安危,挺身去擋熊,黑熊受阻,武士們得以將熊刺死,元帝才免受其害。顧愷之根據張華《女史箴》文“馮媛趨進”來加以描繪,畫面上的黑熊張牙舞爪,異常兇猛,而身體瘦弱的馮媛卻神態自若,以飄動的衣帶將“趨進”兩字體現得非常貼切。馮媛昂首挺胸,目光堅定,毫無畏懼,視死如歸的凜然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舍身擋熊的馮媛,充分顯示了封建殉道者的情狀。又如“修容飾性”一節,中間一位豐采奕奕的貴族婦女在對鏡梳妝,左邊的侍女在為貴婦梳理發髻。銅鏡為圓形,放在特制的鏡架上,鏡子旁還有長、圓不同的梳妝盒。畫面右邊還有一貴婦,正左手持鏡,用右手整理并欣賞自己的發髻。整個畫面生動形象,是古代繪畫史上的杰作。
繪畫知識
春秋戰國的漆畫
我國漆工藝歷史久遠,新石器時代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中便出現漆器。戰國的漆器,多出土于湖南長沙,湖北隨州、江陵,河南信陽等地,紋飾已很精美,所畫也比較豐富。春秋戰國的這些裝飾性漆畫皆單線勾描,并輔之以平涂色彩。許多人稱之為“最早的油畫”,這些“油畫”只不過是利用油質的漆彩描繪,它的描繪,完全根據工藝品的性質決定,并未發揮油質顏料在繪畫上作出的具有獨特的表現,所以不能用西方油畫的發展來理解。在我國古代,即使后來民間畫門神之類也用“油畫”,但在表現手法與藝術風格上,與歐洲的古典油畫是不相同的。

《女史箴圖》中人物儀態宛然,細節描繪精微,所畫婦女端莊嫻靜,符合封建箴條。筆法細勁連綿,設色典麗秀潤,據考證畫風比《洛神賦圖》要古,與北魏司馬金龍墓屏風漆畫的風格有些相近。畫卷中的山水與人物關系是人大于山,山石空勾不皴,也反映了早期山水畫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