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欣賞
董源是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與李成、范寬并稱“北宋三大家”,在南唐主李璟時期曾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他不僅以畫山水見長,且兼工人物、禽獸。作為山水畫家,董源也不是專一體的,其最有獨創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他用筆甚草草,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后人稱為“披麻皴”。他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來表現江南一帶的自然面貌,神奇的描繪出峰巒出沒、汀渚溪橋、林麓煙霏的江南景色,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云霧顯晦,率多真意,宋人贊其大設色山水景物富麗,似有李思訓風格,米芾謂其畫曰“平淡天真,唐無此品”。
畫外音
畫面中一邊是一條就要靠岸的渡船,船上人和岸上的人正遙相呼應,一邊是拉網的漁夫正在歡快的勞動。畫中那份江南秀美圓潤的神韻中,傳達著清幽朦朧、平淡天真的意境,令人從中體味出畫家那種靜觀、深思和內省的精神境界。
畫面近景的右側,江岸邊灘涂平坦,水草豐茂,有身著紫衣二姝,一女穿白紗佇立,前者回首似在催促后面二人,離她們不遠處的左面,在沿江洲頭,有以穿黑衣為首的鼓瑟吹笙者五人,面對著臨近江岸的小舟,迎接小舟上貴客的到來。舟中坐有一位身份顯貴之人,在他旁邊有人持傘遮陽,亦有一跪伏船頭者做迎接狀,船頭船尾,兩個船工正合力將小舟緩緩地蕩向灘頭,小舟的左側江面寬闊平靜,無波無浪。再看畫面左側,有一群漁夫正在互相配合圍網捕魚,岸上一人手拽網具一頭,上身后撤,掙緊網繩,前邊二人似在梳理漁網,以方便江中人順利下網。江里有六人正合力向江心擴展漁網,最左一人手執網具另一端,配合下網。此片段各人物動作姿勢恰當準確,形態逼真,似乎能聽見那隔岸相呼的聲音和嘹亮歡快的漁歌,讓觀者很容易在腦海中想象到捕魚者的動作語言,如臨現場,情趣盎然。最左面又有一小船,船上一人撐槳,另一人手里似乎拿的也是漁具,側身揮手在向撐船人說著什么,應該是捕到大魚了吧。

畫面中景是連綿的江岸,林木叢生,郁郁蒼蒼,遠樹茂林各有不同,林間霧氣彌漫,仿佛正籠罩于夏夜的氣氛中,薄暮的微光在湖面上閃爍。山嶺不作奇峰峭壁,山勢平緩,往西略高,峰巒平緩圓潤,長山疊嶺卻無重復,長寬三比一的橫式構圖,恰到好處地極盡視野,其中水面與山體、皋地平分秋色,呈對角線狀;左有皋蓼,右入人物,平衡畫面,給人以一派平靜、淡泊之感,清幽、蒼茫之覺。
畫面遠景也是群山爭寵,山勢連綿平緩,植被豐茂,云霧迷蒙,山石輪廓線不突出,雜樹灌木叢生,山林清朗得絕無塵埃。林子的深處,隱約還有幾家農院茅舍,真顯得是世外桃源了。水面浩渺如鏡,多平沙淺渚,洲汀掩映,又有些許人物漁舟點綴其間,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漁樂圖。
繪畫知識
沒骨法(一)
沒骨法為中國傳統花卉(花鳥)畫的一種畫法,相傳為南朝梁張僧繇所創,唐楊升擅此畫法。沒骨的“沒”字,即淹沒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將運筆和設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輪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樣拓描,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
這幅短橫卷,是描寫江岸洲渚之間的漁人、旅客的各項活動,它取景于南方山水,以點線交織而成,汀渚的橫向線條顯得舒展自如,山勢平緩而接續不斷,水面大片留白,山頭也多留空白,山水之間相互映襯,更顯出環境的清幽。董源用細密的“點子皴”,由遠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濃,呈現出云靄霧氣、煙水微茫的南方山水,他以墨點表現遠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質感的山形輪廓,墨點的疏密濃淡,表現了山石的起伏凸凹。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漁舟點綴其間,賦色鮮明,刻畫入微,整個畫面視野開闊,構圖層次井然,筆墨趣味層出不窮。正所謂“平淡天真,一片江南”。本幅無款印,卷后有明董其昌,清王鐸、袁樞題記,明董其昌,清卞永譽、安岐及清內府曾藏。清代入藏于內府,后溥儀出宮帶到長春,抗日戰爭之后散落民間,曾被國畫名家張大千收藏,1952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導下自香港購回,1959年文化部文物局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至今。此圖在《畫禪室隨筆》《大觀錄》《墨緣匯觀》《石渠寶笈三編》中均有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