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中國名畫
- 馬帥
- 1511字
- 2020-07-07 14:46:03
名畫欣賞
董源是個多能的畫家,《圖畫見聞志》上評董源畫牛虎“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略凡格”,但董源的突出成就還是在山水畫上,他所畫的山水畫體現了江南的真山真水,常以橫卷展示豐茂的江南丘陵與洲渚、溪橋與漁浦等曠逸景色,與北方山水畫的雄渾峻嚴之風形成鮮明的對照。究其畫法來源,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說“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湯垕在《畫鑒》中說董源的山水畫法有兩種:“一樣水墨礬頭,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麻皮皴;一樣著色,皴紋甚少,用色濃古?!鼻罢呒础暗p嵐”,后者則有“嶄絕崢嶸之勢”,但董源流傳下來的只有“淡墨輕嵐”的畫法。從總體上來看,董源的創作,重在水墨的表現,不在青綠的設色。五代宋初對董源的山水畫成就并不重視,北宋米芾對他的畫作了極高的評價,明代的董其昌對董源則是推崇備至,將董源作為山水畫發展史上的正宗對待,又把董源同王維、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后貫穿,組成文人畫系。
繪畫知識
水墨畫
中國繪畫的主要體裁有水墨畫、壁畫、版畫。其中,最能體現中國繪畫特征的畫種是水墨畫。
水墨畫萌芽于先秦,形成于晉唐之際,盛行于宋元明清和20世紀。它以毛筆為繪畫工具,以紙或絲綢為畫地,以墨和水為材料,有的略施淡彩,重彩畫通常也歸入水墨畫。傳統水墨畫分人物、山水、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界畫等畫科。在文獻記載與傳世之作中,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的成就突出。
在所有傳為董源的山水畫中,最具董源風格的杰作首推《夏山圖》卷。拖尾有明代董其昌的長跋,定為“董源畫卷”,隔水綾上有“董北苑夏山圖神品”的題跋。這卷《夏山圖》應是董源畫藝爐火純青、精力旺盛時的力作。
《夏山圖》展現了江南峰巒疊翠、云霧繚繞、林木繁茂的夏日景致,畫中繪有許多辛勤勞作的山民和家畜,洋溢著濃厚的自然氣息和生活情趣。
作者取全景式的橫向構圖,從“高遠”取景,郁郁蒼蒼、樸茂華滋,濃厚朗潤的山色與遠近相形、虛實掩映的空間感是此畫的兩個重要特點。圖中央是起伏連綿的山巒,上部是一道一道的山巒,由近向遠逐漸推展開,山巒與沙磧都同中央的山巒相平行的。圖的下部水面空闊,一道道沙磧和坡丘在水上和岸邊延伸推展,沙磧與河岸之間,兩人泛一葉扁舟順水漂蕩,岸上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似有牛羊在悠閑地吃草。圖中所繪雜木或顧盼有姿,或靜穆佇立,形態各異。遠山的體勢、脈絡起承轉合得自然分明,峰巒起伏平緩,坡丘相抱,山勢在聚攏和延展中作有節奏的變化。為了加強畫面的縱深感,作者在圖中虛處繪出流動著的煙云和溪流。

在該圖中,作者還大膽采用了平行構圖法。然而平行使用過多極易引起平均,使畫面顯得單調,但作者用了一些處理手法避免了這一后果。首先,作者以蜿蜒起伏的線形勾畫山巒形狀,在參差錯落間使山與山顯出相違之處。其次,作者在對畫面的皴染中把墨色分出濃淡,點線分出疏密?!断纳綀D》以中央山巒為主體,有步驟、有層次地以兩點皴法和披麻皴摹畫點染,濃、淡、干、濕的筆墨交替循環使用,南方山峰潤濕蒼翠的特征盡現眼前了。而且,作者對不同的峰巒皴染程度也不同:近處的墨色較深,遠處的則以淡濕的墨色勾染,從而造成距離上的差異感。此外,作者把景物穿插其間,打破了平行的規整格局。
整幅《夏山圖》氣勢雄偉蒼郁,表現手法抽象簡練,將夏日自然中蘊藏的那種勃發的生命活力和躁動的氣氛全盤托出,值得人再三賞讀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