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圖解:中國名畫
  • 馬帥
  • 1548字
  • 2020-07-07 14:46:03

名畫欣賞

作者因隱于太行山,朝夕觀察山水樹石的變化,分析總結了唐人山水畫的經驗,編著了山水畫論《筆法記》。《筆法記》的中心主題就是要求山水畫要達到“真”,即要表現出山水與自然界本質的真實和相互間內在的聯系,并提出繪畫的“六要”,即氣、韻、思、景、筆、墨。在《筆法記》中,作者對創作過程、內容和形式的關系都做了論述,可以說是我國中古時期山水理論的杰作,對后世山水畫的發展影響深遠。根據“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之說,可以看出荊浩汲取了唐代山水畫的精華,創造革新,筆墨并重,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荊浩將“水暈墨章”的畫法加以發展,開創了以描寫大山大水為特點的北方山水畫派,氣勢雄偉,風格峻拔,為后來的關仝、李成、范寬等人最終發展完成全景式山水畫奠定了初步格局。

繪畫知識

鉤勒

鉤勒,中國畫技法名,用筆順勢稱“鉤”,逆勢稱“勒”;也有以單筆為“鉤”,復筆為“勒”(使用于山水畫中為“復”);以及稱左為“鉤”,右為“勒”的。通常指用線條鉤描物象輪廓,不分順、逆、單、復,稱為“雙鉤”。鉤勒后大都填著彩色,在技法上與“沒骨”“點簇”相對,一般用于精密工細的花鳥畫。鉤勒要求有筆力,清代原濟《大滌子題畫詩跋》:“悟后運神草稿,鉤勒篆隸相似。”

《匡廬圖》從畫題上看,畫的是廬山及附近一帶景色,而實際上是畫家通過對北方的崇山峻嶺的描繪,表現了神州大地山川的宏偉壯觀,涵蓋大地之無垠、宇宙之大觀。這種表現大自然雄偉之美的“全景山水”,揭開了水墨山水畫史上光輝的一頁,對當世及后世影響都很大。《匡廬圖》畫上有宋人題“荊浩真跡神品”6字,有元朝人韓嶼與柯九思兩人題詩,還有清高宗題詩等。

figure_0133_0102
此圖描繪的是廬山景色,采用全景式構圖,山峰高遠、深遠皆具,充滿欲升之勢,雄偉縹緲又峻峭挺拔。山間有飛瀑、小亭、木橋,林木蔥蘢,嵐氣繚繞。全畫不施色,水墨結合,筆法嚴謹,體現了五代時期山水畫走向成熟的特征。

繪畫知識

“十八描”

明嘉靖年間,鄒得中總括前人豐富的創作經驗,在其著作《繪畫發蒙》中,提出了“十八描”的說法,這十八種描法是指:1.行云流水描,2.高古游絲描,3.鐵絲描,4.柳葉描,5.琴弦描,6.螞蝗描,7.混描,8.橛頭釘描,9.曹衣描,10.釘頭鼠尾描,11.折蘆描,12.減筆描,13.戰筆水紋描,14.竹葉描,15.橄欖描,16.蚯蚓描,17.棗核描,18.枯柴描。這十八種描法是古人根據當時的服裝總結出的,有些是唐朝以前就見過的,有些則是后來逐漸添加的,然而“十八描”并沒有包羅前人所有的描法。

在《匡廬圖》中,作者采用立軸構圖,以縱向布局為主。由下往上看,層次井然,一層高過一層。畫面下端細繪出山麓景致,樹木、河流、屋舍、石徑、撐船的舟子、趕驢的行人,一一都被作者攝入筆端,刻畫得生動準確。再往上是山間的峰巒、瀑布、亭榭、橋梁、林木,山光嵐氣,隱約浮動,作者以如飛如動的筆,來描繪峻厚的群峰聳立在暝暝的云氣之中。在群巒眾嶺的映襯環擁下,最高峰挺然直出,上摩穹蒼。

設色上,作者配合暈淡自然的墨來抒發自己對生活真實的體驗,在客觀的描繪上融入了畫家淡泊的主觀情思。畫中山河的壯闊,是與作者的宏偉襟懷分不開的。

在《匡廬圖》中,作者將“高遠”“平遠”二法結合起來,交替使用,峻峭聳立的巍巍峰巒與開闊平曠的山野幽谷自然出現在圖中,毫無抵觸之處,而古松、巨石與層疊的峰巒相映相發,更是將全畫幽深縹緲的境界清楚準確地烘染出來,使全畫籠罩在一片雄偉、壯麗與空曠、幽靜相交纏的氛圍中。圖中的細節部分,甚至一草、一木、一屋、一人都形體各異,山巒的轉折與塊面的造型變化多端,既顯得真實可信,又不拘于客觀形象,而寄寓于想象與距離。荊浩的筆法特點在這幅圖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勾、皴、染三法并舉,既突出了造型的結構、形態的立體感和厚重感,又顯示了水墨技法的特殊韻致。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侯马市| 安泽县| 武强县| 吉隆县| 安化县| 梁河县| 那曲县| 金坛市| 工布江达县| 墨竹工卡县| 广昌县| 惠水县| 惠水县| 邛崃市| 贺兰县| 鄂温| 新龙县| 灌南县| 壤塘县| 长武县| 阿拉善右旗| 仁化县| 昭通市| 甘孜| 巴青县| 康定县| 衡阳市| 项城市| 临朐县| 侯马市| 内江市| 大方县| 枝江市| 五台县| 镇雄县| 莒南县| 阜新市| 红原县| 杭锦旗| 若尔盖县|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