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中國名畫
- 馬帥
- 1712字
- 2020-07-07 14:46:02
名畫欣賞
韓熙載(907—970),字叔言,山東北誨人,唐末進士,是一位北方貴族,因戰(zhàn)亂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想授他為相。韓熙載本也是個有政治才干的人,藝術上也頗具造詣,懂音樂,能歌善舞,擅長詩文書畫。但南唐統(tǒng)治者貪圖享樂,國勢日衰,韓熙載不愿出任宰相,而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李煜聽說韓熙載生活“荒縱”,出于“惜其才”,想通過圖畫對韓熙載起規(guī)勸作用,即派顧閎中深夜?jié)撊腠n宅,窺看其縱情聲色的場面,顧閎中目識心記,回來后便作這幅《韓熙載夜宴圖》卷。
“夜宴圖”采用了我國傳統(tǒng)表現(xiàn)連續(xù)故事的手法,敘事詩般描述了韓熙載夜宴的全部情景。全圖隨著情節(jié)的進展而分段,以屏風為間隔,主要人物韓熙載在每段中均有出現(xiàn)。全圖分為5段:宴飲賓客,彈奏琵琶;舞蹈,韓熙載親為擊鼓;賓客散去,韓熙載與諸女伎休息;韓熙載更衣后聽女伎奏管樂;韓熙載與眾賓客、女伎調(diào)笑。

作者在構圖上安排巧妙,每段一個情節(jié)、一個地點、一個人物組合,每段既相對獨立,又統(tǒng)一在一個嚴密的整體布局當中,繁簡相約,虛實相生,富有節(jié)奏感。作者并沒有精心描繪夜色,而是在第三段景物中安置了一枝燭臺,點明了“夜宴圖”特定的時間,這種中國傳統(tǒng)式的意象表現(xiàn)手法使畫面更富有韻味。圖中用來隔段的三個屏風并不雷同,這種處理方式也體現(xiàn)了作者巧妙的構思。畫面中人物的趨向動勢變化豐富,疏密向背有致,神態(tài)動靜相宜,緊密而富有張力。
畫卷中的頭兩段最為傳神。我們來看第一段:此段出現(xiàn)人物最多,計有7男5女,有的可確指其人,如彈胡琴的女子為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李家明緊坐在妹妹身旁,側身注視著妹妹。床榻上憑幾坐者,頭戴高紗帽的就是韓熙載。側坐于床榻上、穿紅袍者為狀元郎粲。畫中每一個人物的神情都突出了一個“聽”字,主賓或靜聽、或默視,眼光都集中于彈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第二段畫的是韓熙載擊鼓的情景,賓客都興奮不已,但畫中的和尚卻顯出了尷尬,作為和尚處于此景下,作者給以如此的表現(xiàn)是非常恰當?shù)摹拇硕沃兴坪跄軅鱽硪寡鐣r擊鼓打板的節(jié)奏,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由于作者觀察細微,韓熙載夜宴達旦的情景被描繪得淋漓盡致,5個場景,40多個人物的音容笑貌無一不活脫絹上。


繪畫知識
佛畫之祖
“六朝四家”的六朝,是指以建康(東吳時為建業(yè))為都城的三國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家”,指東吳曹不興、東晉顧愷之、南朝宋陸探微和南朝梁張僧繇(顧、陸、張三人也被稱為“南朝三杰”)。
曹不興是三國時東吳的杰出畫家,擅長畫大幅人物圖像,247年,康國(西域城國名)沙門康僧會攜佛像到吳國傳布佛教。孫權在建業(yè)(今江蘇南京)為他修造建初寺,曹不興奉孫權之命描畫佛像。曹不興是有記載的我國第一個畫佛像的畫家,因此,他又被后人尊為“佛畫之祖”,但曹不興沒有畫跡流傳。
畫卷中的韓熙載形體高大軒昂,長髯,戴高巾,看似形骸放浪,但從他倚欄傾聽到揮錘擊鼓,直到曲終人散,在每一個場合他始終眉峰緊鎖,若有所思,憂心忡忡的樣子,與夜宴歌舞戲樂的場面形成鮮明對比。這充分表現(xiàn)了韓熙載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刻畫了他憂心卻又無力的個性,加深了這幅畫的思想深度和現(xiàn)實意義。
畫卷中的桌案都比較低矮,五代正是由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過渡時期,琵琶簫鼓、秀墩床榻,室內(nèi)的陳設器物都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韓熙載夜宴圖》在用筆、著色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全卷用筆挺拔勁秀,線條流轉自如,“鐵線描”與“游絲描”結合的圓筆長線中,時見方筆頓挫,工整精細。人物衣紋刻畫嚴整簡練,須發(fā)的勾畫“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畫盡意在,塑造了一批富有生命活力的藝術形象。在設色上,多處采用了緋紅、朱砂、石青、石綠等色,對比強烈,而整個畫卷統(tǒng)一在墨色豐富的層次變化中,顯得既濃麗又穩(wěn)重,比例勻稱,透視感強,足見作者的深厚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