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圖解:中國名畫
  • 馬帥
  • 1389字
  • 2020-07-07 14:46:01

名畫欣賞

契丹族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有著深遠影響的少數民族,“契丹”本意為鑌鐵,表示堅固,不易摧毀。契丹族為游牧民族,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

繪畫知識

用筆的忌病(一)

板:是指用筆不活。這種毛病是由于對所要描繪的對象觀察不夠,不能做到“意在筆先”所致。

刻:是刻板的意思,是由于用筆死板,缺乏輕重、快慢變化而產生的。

此《卓歇圖》長卷生動描繪了契丹族可汗率部下騎士出獵后歇息飲宴時的情景,其場面廣闊,人物、馬匹眾多,深刻傳神,十分壯觀,全畫可分為三大段,第一、第二段,一大群密密匝匝的人馬占據了畫面的大半部分,主要是畫狩獵歸來,人馬嘈雜的場面及騎士們滾馬下鞍牽馬準備休息時互相交談的場面,人物雖多,卻疏密有致、層次分明,絲毫不顯凌亂。他們有的席地而坐,靜靜地休息,有的整理馬鞍,馬鞍上馱著鵝雁等獵物還未曾卸下,也有的佇立交談,形態各異。從這些契丹族騎士們的表情和神態上,充分體現了邊地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性,觀者能夠感受到他們狩獵歸來之后的倦意。整幅畫面中的騎士雖然眾多,他們或聚或散地占據了大半畫面,但并不是畫中的主角。畫卷最后一段描述宴飲的場面才是真正的主角,畫幅中的契丹大汗正端坐在豪華地毯上飲酒觀舞,大汗服飾華麗,神態悠閑,看面容似乎被舞者美妙的舞姿所吸引,正凝神觀望,頗為陶醉。他的妻子閼氏著漢裝于右側相陪,二人面前有一侍者跪立奉盞,還有一侍者揮動衣袖,翩翩起舞,以助酒興。佩戴弓矢的彪悍侍衛和纖纖玉立的侍女站立在汗王與閼氏的周圍,全神戒備,細心侍候。宋代文豪王安石曾有詩云:“涿州沙上飲盤桓,看舞春風小契丹”,描繪的或許就是畫中這種情狀吧?這一幅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場景的風俗畫,很富于地方色彩和情趣。

畫外音

《卓歇圖》中“卓歇”一詞的漢語含義并不是十分明晰?!哆|史》中偶有“卓槍”“卓帳”等與“卓”有關的詞語,其“卓”帶有“立”或“暫立”的意思。關于“卓歇”,我們可以理解為“搭起帳篷臨時休息”的意思。此作中雖然沒有帳篷,但是由于胡瓌的同類題材作品多以“卓歇圖”命名,所以,后人也將其作為這件作品的名字。

縱觀整幅圖,前半段為立歇部分,馬背上的獵物點綴了人馬剛從追逐和喧鬧中轉入靜態,在馬群的盡頭是走向樂舞場地的捧花女,把歇息和樂舞兩段有機地結合起來。舞蹈者在音樂的伴奏下跳躍,構成全圖的高潮,充分顯示了畫家處理大場面中人馬動靜、聚散的藝術能力,充滿了濃厚的北方草原民族的生活氣息。

看此卷的表現手法,展現了畫家嫻熟的創作技巧,畫面背景荒涼寂靜,筆法古健雄勁,線條繁密多變而流暢,色彩沉著,人物、鞍馬的造型,既簡潔凝重又準確自然,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畫家通過長、短、粗、細等不同的線條把物象刻畫得極為生動,無論是勾勒鞍馬、衣服的長線,還是表現人物發須的短線,用筆皆沉穩扎實,體現了當時北方畫派的特色和契丹畫師的獨特畫風。另外,作品中的一些細節之處(像懸掛在鞍韉之上的獵物),畫家也描繪得細致入微、一絲不茍。這幅作品為了解我國少數民族歷史提供了實錄,具有極大的史料價值。

該圖引首有清代張照書“番部卓歇圖”五字和乾隆皇帝題寫的“卓歇歌”三字,后幅有元代王時,清代高士奇、張照的跋文。本幅及前后隔水有“忠孝之家”“吳龍之印”“石閭”“簡靜齋”“高士奇圖書記”“江村秘藏”“竹窗堂章”(半印)等多枚鑒藏印記。

清阮元《石渠隨筆》、高士奇《江村書畫目》、清內府《石渠寶笈·續編》對該圖有著錄。

figure_0119_0091
卓歇圖 五代 胡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晋县| 东乡| 迁西县| 海安县| 牙克石市| 翁源县| 肥乡县| 商水县| 雷波县| 辽阳县| 滨海县| 潢川县| 正宁县| 安国市| 定襄县| 井冈山市| 拉萨市| 肇源县| 岳西县| 洛宁县| 澄江县| 新津县| 资兴市| 平潭县| 榆社县| 三台县| 大冶市| 蒙城县| 衢州市| 环江| 天水市| 大姚县| 古丈县| 富裕县| 双流县| 罗山县| 阿拉尔市| 新郑市| 定边县| 唐海县| 大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