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名畫欣賞

在中國繪畫史上,仕女圖無疑有著不可取代的位置,提到仕女圖大家肯定會首先想到唐朝,而唐朝又以張萱、周昉二人的仕女圖最為有名,不過在晚唐時期還有一幅仕女圖不得不提,盡管此圖具體作者仍需考證,但它在仕女圖中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它就是《唐人宮樂圖》。

此宮樂圖描繪了一群宮中女眷圍著桌案宴飲行樂的場面,共畫十二位人物,其中貴婦十人,一個個高挽發髻,衣著華麗,姿態雍容,環案而坐,兩個侍女則是站立長案邊,在旁侍候,她們吹奏暢飲,好不熱鬧。畫面以巨型方桌為中心,活動內容可分為品茗、奏樂和行酒令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先看右側畫面,從近至遠坐著三位仕女,她們坐姿各不相同,最前面第一位背對坐在雕花四足方凳之上,她身著紗衣,繡花絲帶穿過兩臂搭在背后,左臂放在案邊,身子稍向左傾斜,右手拿著團扇,側首像在注視著案上的什么東西。第二位與前一位身著相似,與之相對而坐,她用左手扶著方凳,右手端著茶盞,茶盞為碗狀,有圈足,以防燙手,更便于把持,扭身側首向外,似乎在招呼畫外之人來同飲一盞。第三位端坐在桌案邊,正專注地用長柄茶杓從茶釜中盛茶湯,分入茶盞以備飲用。茶釜置于桌案中間,茶杓柄桿有一臂之長,方便每人在大案上使用。

第二部分:在畫面遠處、方案的另一頭為奏樂助興仕女,共有五人參與,自右而左,分別是在演奏篳篥、琵琶、古箏、笙等。右起第一位吹奏篳篥,她正襟端坐于案邊一角,雙手執管,滿目深情,專注于吹奏。在她左邊有一空凳,應是未到之人留下的空位,篳篥也稱管子,在胡笳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是古代流行于我國北方的一種吹管樂器。第二位仕女坐于方案正中,彈奏琵琶,她雙手橫抱琵琶于胸前,左手執柄置于腿上,右手直握著撥子,正在認真深情地演奏。她橫抱琵琶的姿勢以及用撥子演奏的方法,是晚唐之前流行的琵琶彈奏方法。第三位仕女坐在另一角彈奏一小巧古箏,她左手按弦,右手撥弦,很是悠然自得,此女身著紅裙,頭戴花冠,神情專注,完全沉浸在所演奏的音樂里。第四位仕女在吹笙,她側身危坐,雙手握著笙斗,嘴型微動,專神吹奏。笙是我國漢族古老的吹奏樂器,春秋戰國時期已非常流行。在這幾位深情演奏的同時,吹笙者身后站立的侍女,也在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

仕女們的演奏一定頗為動人,看吹笙者旁邊那位頭戴花冠,身著紅袍的仕女,她右手輕搖團扇,面向奏樂者,正傾心而聽,一副陶醉其中的神態。

畫外音

在這件美作中并沒有發現畫家的款印,原本的題標為《元人宮樂圖》,但經專家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發式,有的發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發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這些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另外圖中長方案、腰子狀的月牙幾子、飲酒用的羽觴,還有琵琶橫持,并以手持撥子的方式來彈奏等,亦與晚唐的時尚相符,由此,現在畫名為《唐人宮樂圖》。

第三部分:在畫面的左下角,有兩位女子像在以茶代酒行酒令,一女左手置于一容器上,案角這名女眷雖然左手已經扶著方案,右手仍然送杯入口,也許是她行酒令時輸了。身后的侍女上前輕輕攙扶著她。

畫面中間最前方,有一只黑色小狗和兩個方凳,小狗正安靜地蜷臥在桌底下,像是被音樂迷醉了一樣。兩只四足方凳上面覆以大紅花絲綢坐墊,色彩艷麗,十分搶眼,也許是為兩位重要人物留的吧!

figure_0111_0085
唐人宮樂圖 唐

據專家考證,《唐人宮樂圖》應是完成于晚唐,正值飲茶之風盛行之時,茶圣陸羽《茶經》便完成于此際。在唐朝以前,喝茶都屬于粗放式煮飲法,從這幅宮樂圖我們可以看出,茶湯是煮好后放到桌上的,之前所有的煮茶過程應該由侍女們在另外的場所完成;飲茶時用長柄茶杓將茶湯從茶釜盛出,舀入茶盞飲用。可以說這是典型的“煎茶法”場景的部分重現,也是晚唐宮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證之一。

繪畫知識

國畫用筆的條件(三)

勁:就是有筆力,前人論畫“筆力能扛鼎”“力透紙背”,即指用筆要有勁。

活:就是靈活多變不呆滯,即用筆必須根據所畫對象的形象,動態、質感等要求,做到有輕有重、有慢有快、有起有落,這方面與腕力的運用很有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化县| 兴国县| 庄浪县| 西乌珠穆沁旗| 宜城市| 邵阳县| 四川省| 白河县| 盈江县| 青海省| 昆明市| 徐闻县| 上饶市| 石首市| 延吉市| 秀山| 拉孜县| 新邵县| 五家渠市| 德江县| 兴化市| 宝应县| 台湾省| 铅山县| 鹤庆县| 错那县| 酉阳| 长白| 竹山县| 米林县| 肇州县| 崇州市| 会泽县| 凤台县| 惠来县| 阳山县| 中阳县| 德清县| 溧阳市| 阜南县| 保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