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欣賞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本圖繪五星二十八宿神形象,此圖原分為上下兩卷,前畫五星,后畫二十八宿。
要想讀懂《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就得先知道五星及二十八宿是什么,五星,亦稱五緯,謂金木水火土五行星;二十八宿,中國古時天文學家將周天的恒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而附以諸星座。
五星分別是:金星,古稱明星,又名太白、太白金星。金星亮度特強,除太陽外,是天空中最亮的星,金星是地內行星,黎明見于東方叫啟明,黃昏見于西方叫長庚。木星,古稱歲星,簡稱為歲,又名攝提、重華、應星、紀星等。木星是五星中體積最大的一顆,也是夜半最亮的幾顆星之一,因為它大而亮,古人十分重視,觀測到大約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個特定的星區,故據以紀年,稱“歲在某某”。水星,古稱辰星,最靠近太陽,有時還穿過太陽面,平時難以觀測到。火星,古稱熒惑,它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顆火紅色的星,由于其亮度時暗時明,熒熒如火,視位置又不斷變化,行蹤不定,令人迷惑,故名“熒惑”。土星,古稱鎮星、填星、信星等,其大小和質量僅次于木星,有美麗的光環縈繞。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在古代觀天歷算的經典作品中,多將五星二十八宿畫為人形、獸形、鳥形等。此圖描繪想象中的星宿形象,現僅存五星和十二宿圖,推測此圖當為原作之上卷。每個星、宿各作一圖,每圖前有篆書說明。卷首題有隸書“奉義郎龍州別駕集賢院待制仍太史梁令瓚上”。圖中形象介紹如下:
人物一,為一豐潤婦人,頭配孔雀飾冠,身著華貴云衫,衣袂飄飄,盤腿端坐于鳥背上,坐下神鳥,鷹翅鶴身,孔雀頭,長羽扇尾。
人物二,為一黑身道人,皮膚黝黑,墨須長髯,目光如炬,骨瘦精煉,盤腿坐于青牛背上。
人物三,為一驢頭人身六臂之人,六臂分執長矛、魔輪、短戟、彎刀、指路桿、青色長劍,盤坐于一駿馬之上。
人物四,為豹頭人身,銅鈴大眼,一身寬袍,手握玉簡,坐下神獸為野豬頭、駿馬身。
人物五,為一文仕裝扮,平眉寬鼻,留小胡子,左手執長弓、單羽箭,右手捏一畫筆,站于荒原之上。
人物六,方臉玉面,彎眉狹眼,大耳。面色溫善,右手握長槍,左胯帶紅柄巨劍,右跨弓囊,豹皮靴。
畫外音
卷中鈐有“宣和殿寶”和雙龍璽,可知曾藏于宋宣和內府,清中期為安岐所藏,清末歸完顏景賢,后流入日本。此畫在《圖繪寶鑒》《平生壯觀》《大觀錄》《墨緣匯觀》中均有著錄。
人物七,與六圖相似,但人物更胖,更圓。
人物八,人物肥胖,圓臉長耳,斜眉利眼,右手執握三尺長劍,端坐于鰲鱉上。鰲鱉小龍頭,巨龜身,四爪如龍爪,張口咆哮,一臉蠻橫,霸氣。
人物九,商星,商人打扮,手拿一桿秤,落拓天地間,滿臉黝黑,略略有須,眼神呆滯,卻閃神采。
人物十,豐滿的臉,頭頂骷髏,手握蓮蕾,盤坐于花叢,身著繡花裙袍,淡眉杏眼,櫻桃小嘴,含著笑,閃出陰狠。
人物十一,左手包書簡,右手執筆,長身臨風而立,頭戴豹頭冠,略濃的彎眉,挺直的鼻梁,腳踩云靴,袍袖及膝,腰帶飄飛。
人物十二,虎臉人身,頭頂骷髏,手握長劍,身披紅里灰甲,立于山石之上,血口大張,牙尖而長,兇猛異常。
人物十三,五短身材,略胖,右手端一玉碗,左手捏訣,半禿頭,八字胡,短須髯,一臉的嬉笑,彎腰做恭維狀。
人物十四,羊頭人身,彎彎角,身高七尺,臨風立,寬松袍窄袖口,卷云靴,雙手隱在袖筒里,眼神溫善。
人物十五,羊頭人身,沖天角,雙手撫握三尺牧羊鞭,寬袍長袖,袖口大開,神色陰狠。
人物十六,祝融。
人物十七,窄額頭,長方臉,騎高頭大馬,肩掛長弓,右手握羽箭,左手拉韁繩,馬四蹄生火,應是火云駒。此圖中形象,或作女像,或作老者,或作青年,或作獸首人身;畫家用筆細勁而圓轉,人物用游絲描,細勁秀逸,勻潔流暢,設色古雅精微;衣褶、人體、獸身都采用暈染法,圖中的牛、馬等動物形亦生動傳神,畫風謹嚴。
畫中人物造型生動,作者結合道家傳說,將眾星神的神態,通過精湛的工筆人物技法,進行了豐富的想象和創作。設色高雅華貴,卻不失道家神秘的宗教色彩。通過寫貌傳神,刻畫入微地表達,充分展現了道家人物繪畫的高超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