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名畫欣賞

唐玄宗改元天寶后,耽于享樂,政治愈加腐敗,國政先后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天寶十四載,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省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第二年攻入都城長安,安祿山稱帝,唐玄宗逃入四川。

李昭道的繪畫藝術得自家傳,與父親李思訓同樣擅畫青綠山水。史載,畫“海景”是李昭道首創。他的畫風工巧繁密,但作品一般用線較細弱,所以唐代理論家認為他“筆力不及思訓”,但他能“變父之勢,妙又過之”(“勢”這里作形勢、體勢解,指畫面布局大勢),即能變革李思訓的構圖形式,所以在奇巧方面超過了李思訓。

《明皇幸蜀圖》并非李昭道的原作,是接近二李風格的唐畫宋摹本。

繪畫知識

鉤勒

鉤勒,中國畫技法名。用筆順勢稱“鉤”,逆勢稱“勒”;也有以單筆為“鉤”,復筆為“勒”(使用于山水畫中為“復”);以及稱左為“鉤”,右為“勒”的。通常指用線條鉤描物象輪廓,不分順、逆、單、復,稱為“雙鉤”。鉤勒后大都填著彩色,在技法上與“沒骨”“點簇”相對,一般用于精密工細的花鳥畫。鉤勒要求有筆力,清代原濟《大滌子題畫詩跋》:“悟后運神草稿,鉤勒篆隸相似。”

此圖描繪的是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李隆基丟了首都長安,逃往四川避難,在深山中行旅的情景。古代君王駕臨某地,稱“幸”。為了表示“幸”,盡管是出逃,卻也不能顯示出倉皇之意,所以畫上置身于青山綠水之中的人物個個衣冠楚楚,似正在游春一般。

蜀道難,李白的詩作即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比喻,蜀道路多險峻,山勢崎嶇,從這幅描繪細膩、刻畫生動的青綠山水可窺一二。畫面安排了峻險的山嶺,盤曲的石徑,危架的棧道,云繞的天際。崇山峻嶺間一隊騎旅自右側山間穿出,向遠山棧道行進,前方一騎者著紅衣乘三花黑馬正待過橋,應為唐明皇,走到橋前,黑馬做驚厥停步之態,作者可能想借此動作表示唐玄宗避難途中的驚慌心理吧!嬪妃們則身著胡裝戴著帷帽,中部侍馭者數人解馬放駝略作歇息,表示長途跋涉的勞累。畫左邊還有一隊人騎正在棧道上行進。

figure_0078_0052
圖中描繪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為避安史之亂,逃亡蜀地的情景。畫面色彩明麗,畫風古勁樸拙,人物雖小,但形態舉止刻畫精細,一一畢現。此畫體現了唐代山水畫向成熟與獨立過渡的大體風貌。

畫外音

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為皇族成員,武則天迫害李唐宗室時,其棄官藏匿若干年,后李氏復位才出仕,成為朝廷重臣,故而其繪畫的題材風格被廣泛模仿。李思訓之弟李思誨、李思誨之子李林甫、李林甫之侄李湊也都是頗有成就的畫家。而遵循青綠山水傳統的李林甫正是權傾朝野達16年之久的玄宗宰相。

此畫構圖雄奇,以山水為主,人物鞍馬為輔,山水畫的比重在構圖上明顯增強,在構圖意識上進行了創新,對于后世山水畫成為獨立畫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畫中山勢突兀,白云縈繞,人物動態及其衣帽服飾都刻畫得細致入微,馬匹、駱駝也描繪得生動有趣。

畫上奇峰、峻嶺、巨石、白云、流水,都用細線勾出,而且作者用線條表現出了巖石的形體和結構,塑造出了山峰的雄偉氣派,改變了以往畫山石只能表現出山的象征形象的做法,這在唐代山水畫中是極少見的。另外,作者用石青、石綠、朱砂等重彩設色,不加皴斫,保持著李氏父子“金碧山水”的一派遺風,但卻做到了色不壓線,保持著線的節奏美,并能達到色彩明麗和諧,格調典雅,使得畫面場景復雜而又具體,色彩絢麗卻沉著和諧。此圖時代特征明顯,體現了李氏父子的繪畫風格。

觀察這幅《明皇幸蜀圖》,不論從山石配置的左右對稱性,或嬪妃、仕女的頭飾、鬃馬等造型都承襲了中國古代傳統樣式,這些均可從唐代山水壁畫或出土的唐三彩人馬俑中發現類似的范例。不過,雖然這幅圖的祖本可能出自唐人之手,但經宋人輾轉反復臨摹,現在看到的這幅《明皇幸蜀圖》已滲入了宋人對山水結構的理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缙云县| 万全县| 峨山| 嘉定区| 收藏| 昌吉市| 肥东县| 鹤壁市| 商都县| 虞城县| 社会| 芦溪县| 阳春市| 平乡县| 阿拉善盟| 枣庄市| 波密县| 乐山市| 舟山市| 扎赉特旗| 牡丹江市| 沂南县| 松江区| 错那县| 天等县| 礼泉县| 威信县| 墨脱县| 如东县| 临猗县| 洛扎县| 始兴县| 温泉县| 南召县| 汉寿县| 得荣县| 光山县| 波密县| 穆棱市| 景泰县|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