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中國名畫
- 馬帥
- 1290字
- 2020-07-07 14:45:52
名畫欣賞
《步輦圖》真實地記錄了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聯姻的歷史事件,圖中描繪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便裝接見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來迎娶文成公主的使節祿東贊的情景。
吐蕃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唐初時經常擾襲邊境,唐對吐蕃的政策大體是恩威并重。當時的吐蕃首領松贊干布仰慕唐王朝的典章制度,多次向唐要求通婚。為了妥善處理好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唐太宗決定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貞觀十五年(641年),松贊干布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迎親,唐太宗接見了祿東贊,并派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進藏。
《步輦圖》中坐輦者為唐太宗李世民,太宗身著紅色便裝,雍容大度,面目和善,嘴唇微動,可能正在詢問吐蕃使者;對面三個站立者中間的一人為祿東贊,他頭戴小帽,團花窄袖長袍,黑密的絡腮胡子,臉上布滿飽經風霜的皺紋,風塵仆仆中露出精干,拱手肅立,顯得畢恭畢敬,看似正在回答太宗的詢問;祿東贊前邊穿紅袍、長髯者可能是唐時的典禮官(即翻譯),祿東贊身后站立的應該是他的隨從官(一種說法是三者中的前者為引班的禮官,后者為典禮官)。唐太宗步輦的四周還分立著幾位嬌小玲瓏、曲眉豐頰的宮女,有抬輦的,有扶輦的,還有持扇和打傘的,姿態各異。畫中人物的表情、衣飾和姿態,真實生動,身份和個性特征,都逼真傳神,富有極強的寫實性。
據史書記載,唐太宗對祿東贊頗為賞識,曾想將瑯琊公主許配給他,但祿東贊以贊普尚未迎親為由拒絕了太宗,從此太宗對祿東贊更加賞識。祿東贊在吐蕃為官30多年,對唐和吐蕃的關系作出了不少貢獻,怪不得圖中的太宗面部表情流露出了對祿東贊的嘉許。
《步輦圖》與前面介紹的那幅《歷代帝王圖》盡管在風格上有所不同,但在表現上,都重視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并沒有借助于人物動作的藝術夸張,而是集中在人物深刻的刻畫上。這幅《步輦圖》工筆重彩,線描勁挺堅實,平整少頓挫,用色上擅施朱砂、石綠,局部加以適度的暈染。全畫章法簡練,舍棄了背景和道具,場面不大卻顯得莊重典雅。
《步輦圖》成功刻畫出了太宗的喜悅之情和祿東贊對太宗的敬仰之情,對不同地位、民族、身份的人物都表現得真實得體,生動地記錄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文成公主入藏后,直接帶去了唐的先進文化,對促進吐蕃的社會進步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影響極為深遠。松贊干布還專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宮殿。
閻立本的畫對其后的繪畫藝術影響深遠,米芾曾在《畫史》中說他“銷銀作月色布地”,顯得大膽潑辣,王元惲在《玉堂嘉話》中說,閻畫“老子西升”,還曾“用漆點睛”。從閻立本的繪畫創作中,可以看出初唐繪畫已逐漸進入“煥爛求備”的盛唐階段。
繪畫知識
畫工畫
畫工畫指以繪畫為謀生職業的藝術工人的作品。這些畫工按社會地位可分為民間畫工和宮廷畫工(漢代稱“尚書畫工”“黃門畫工”)。畫工畫所取題材,除山水、花鳥外,人物畫多用民間流行戲曲故事及小說。畫工畫按畫工從事繪畫的工種可以分有壁畫、漆畫、瓷畫、年畫等種類。
畫外音
閻立本最著名的是兩幅人物群像,創作于不同年代,一幅是626年唐太宗即位前一年授意他畫的《十八學士圖》,另一幅是648年繪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皆已失傳,唯留下宋時拓本,其特點是人物皆用細勁、流暢的線條勾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