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中國名畫
- 馬帥
- 1499字
- 2020-07-07 14:45:51
名畫欣賞
展子虔的山水畫成就很大,他的《游春圖》對推動綠水青山的畫法起了重大作用。他以巧妙的經營和豐富的色調,畫出了春光明媚的湖山景色。一片江南煙水,翠油蔥蘢,春波蕩漾,表現了山川的美麗和遼闊,給人一種“人在山中游,馬在道上走,岸邊有桃花,水中有行舟”的立體感。

畫外音
中國山水畫的起源,傳說在黃帝時“造山寫形”就已初現端倪。晉時正式創立,顧愷之的《廬山圖》《雪霽望五老峰圖》(皆已失傳),是這一時期山水畫代表作。而隋朝展子虔所繪《游春圖》則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山水畫。
這幅畫的特色首先在于構圖置景的境界闊大,氣宇軒昂。從山巒坡石的勾寫,到離離落落的遠近樹木,甚至精致細密的網紋水波都被描繪得形如真物。展子虔采用一種圖案化、勢若布弈的意念空間處置方式,通過表現山水坡樹整體勢態若斷若續的綿延盤旋,通過對山脈蜿蜒態勢的回環曲折有意無意地表現,使平遠、高遠、深遠的景象得以壯闊地體現。畫卷開始,近處露出倚山俯水的一條斜徑,路隨山轉,直到婦人立于門前的竹籬邊,才顯得寬展。由此向上,山隈岸側,樹木掩映,通過小橋,又是平坡,布篷游艇,融于其中。下端一角,便是坡陀花樹,圍繞山莊。在整個意境中,勢若奔趨的山巒無疑是畫面主旋律的呈現,而樹木的略略點綴則使山巒顯得更為峻厚。
畫面采用俯視法取景,將遠景、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攏,使各種景物完整地統一在一個畫面中,而且以青綠鉤填法描山川、樹木,繁花和遠山上的樹叢則直接用色點染,樸拙而真實地描繪了自然春色,重疊的山岡、平遠的河水構成了全圖“遠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春的男女紛紛涌向山間水湄,他們有的騎馬佇立水濱,有的乘船泛于水中,有的在岸上遲疑不進,有的望春波翹首待渡,增添了畫面的歡快氣氛。而且,作者運用了粉托手法使這些人物顯得格外醒目,就好像是畫龍點睛一樣,一下便凸現了游春的主題。
展子虔的《游春圖》曾被宋徽宗親筆題名,這幅作品表達出了贊美春天、贊美河山的樂觀情感。《宣和畫譜》對展子虔曾給予這樣的稱贊:“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展子虔的山水畫比起六朝前山水畫那種“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稚拙畫法要成熟得多。據史料記載,展子虔所畫的《仙山樓閣圖》以青綠勾勒為主,筆調甚為細密?!队未簣D》中的色彩也主要以青綠為主,對春山春樹的青綠進行的強調雖然沒有完全脫離六朝的稚拙氣息,但在山的空間布置等許多方面,已較以前大為發展,青綠山水之體已確立,展子虔的這種畫法被后人稱為“青綠法”,展子虔的青綠山水畫風開唐代李思訓父子青綠山水(或稱金碧山水)的先河。所以古人說《游春圖》是中國山水畫進入“青綠重彩,工細巧整”新階段的標志之作。
后人稱展子虔為“唐畫之祖”。有人把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展子虔稱為唐以前杰出的四大畫家。
繪畫知識
院體畫
院體畫,簡稱“院體”“院畫”,是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后宮廷畫家比較工致一路的繪畫。也有專家認為是專指南宋畫院的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這些作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魯迅在《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采用”》中曾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茍之處是可取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