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欣賞
所謂《職貢圖》,指的是我國處于封建社會時,外國及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上層向中國皇帝進貢的紀實圖畫。據說蕭繹曾畫《番客入朝圖》和《王會圖》,已經失傳,所以有人認為《番客入朝圖》《王會圖》可能就是《職貢圖》。
蕭繹是梁武帝的第七子,當時南朝與各國友好相處,來朝貢的使臣不絕于途,而作為皇子的蕭繹則有機會見到這些平常人不能看到的盛大景象。《職貢圖》展現的就是這一時期國家間友好往來的繁盛場面。《職貢圖》原作約成畫于梁武帝時,原圖共35國使,現存此圖為殘卷,描繪了12位使者朝貢時的形象,依次為滑國、波斯、百濟、龜茲、倭國、狼牙修、鄧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自題、末國的使者。畫面中,使臣著各式民族服裝,拱手而立,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國家間友好往來的繁盛場面。從使臣們風塵仆仆的臉上,流露出來到南朝進貢時既嚴肅又幸喜的表情,同時也傳達出不同地域和民族使者的不同面貌和氣質,臉型膚色各具特點。同時,每一位使者背后,有一段敘述其國家方位、山川、風土以及歷來朝貢情況的題記。
蕭繹還專門為這幅《職貢圖》作了序言,說明了創作這幅《職貢圖》的動機:“臣以不佞,推轂上游,夷歌成章,胡人遙集……瞻其容貌,訊其風俗,如有來朝京輦,不涉漢南,別加訪采,以廣聞見,名為職貢圖云爾。”
從繪畫技法上看,畫中人物線條簡練遒勁,以高古游絲描為主,間施蘭葉描手法,簡練遒勁,并分層次加以暈染。人物形象承襲了魏晉以來富有裝飾而謹嚴的風格,但人物刻畫略顯生動不足。

據說這幅《職貢圖》是蕭繹做荊州刺史時所畫。549年,侯景亂軍攻陷建康(今江蘇南京市),梁武帝被侯景逼死。552年,蕭繹派王僧辯等討伐侯景,在同一年,蕭繹繼位。555年,西魏軍攻破江陵,蕭繹被殺。在死之前,蕭繹把宮廷所藏的名畫及各種典籍24萬卷全部焚毀,西魏兵士從灰燼中救出的4000軸殘卷中就包括后來流傳下來的只剩12個國家使臣的《職貢圖》,后被各朝臨摹。
這幅宋摹本的《職貢圖》不僅是研究、了解當時各國歷史風俗與中外關系的寶貴資料,而且也是研究蕭梁時代繪畫面貌的珍貴依據。畫史記載,唐時的閻立本、元時的任伯溫都曾畫過《職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