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欣賞
屏風漆畫《列女古賢圖》是我國北魏木板漆屏風繪畫作品,1966年出土于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馬金龍墓中。墓主司馬金龍原為晉皇族后裔,世代為北魏顯宦,備受寵信,其死后墓葬規(guī)模較大,除出土大批陶俑、石雕、石棺床及生活器具外,尤以制作精美的木板漆畫著名,被視作珍貴的古代繪畫實物。
此畫用木板制成,出土時較完整的有五塊,另有殘塊若干,每幅兩面繪制,分上下四層,屏風兩面原皆有畫,入葬時朝下的一面腐蝕嚴重,原貌難以辨別,向上一面則保存較完好,色澤鮮明。畫面內容是帝王將相、烈女、孝子等傳統(tǒng)故事,如帝舜、周太姜、衛(wèi)靈公、齊宣王、晉文公、孫叔敖、漢成帝與班婕妤,以及孝子李充、衛(wèi)靈公夫人、蔡人妻等。
繪畫知識
漆畫工具
古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漆畫工藝中,主要運用漆刮、漆刷、描繪漆筆、掃筆、夾子、籮篩、研磨器具、磨炭、頭發(fā)、水砂紙、油罐、玻璃板等,此外還有蔭房、蔭櫥、刻刀、切刀、剪刀、銼刀、鏟刀以及磨刀器具等。
當時的繪畫題材大體可分為三類,一為經史故事,二為風俗現(xiàn)狀,三為神怪祥瑞。王室士族尤其注重經史故事的傳寫,用以達到勸誡與教化之功用,因此士人畫家的人物畫中,尤以此類內容為多。屏風又特別適合表現(xiàn)傳統(tǒng)的先賢、列女、孝子之類的系列題材,《列女古賢圖》中人物故事描繪即是列女故事,此屏風漆畫的題材來自于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和劉向《古列女傳》等漢代文獻,所繪故事的選材承襲了漢代以來采用歷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傳統(tǒng),題記直接節(jié)錄史傳文字,墨書風格也明顯浸潤著東晉以來士人的書法意趣。畫中人物的儀態(tài)風貌與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等作品頗有相似,用筆連綿不斷,大有“春蠶吐絲”之風韻,顯得悠緩自如,其設色渲染合宜,人物也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尤其是畫中女子的動作、神態(tài)的描繪,既能體現(xiàn)人物的身份特征,又各富個性。
《列女古賢圖》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層共有六個人物,其中有帝舜父瞽叟、娥皇、女英和帝舜本人,畫的是帝舜恪守孝道的故事;其事見《史記·五帝本紀》和《列女傳·母儀傳·有虞二妃》。
第二層共有三個人物,為周太王妃太姜、周文王之母太任和周武王之母太姒的立像;其事見《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
第三層共有兩個人物,描繪的是魯師春姜以及春姜女像;其事見《列女傳·母儀傳·魯之母師》。
畫外音
屏風漆畫始于周代,興盛于漢魏六朝,是上層統(tǒng)治階級享用的奢侈之物。此《列女古賢圖》漆畫是以歷史人物為題材,在畫法上與卷軸的樣式無異,它的出土填補了北魏前期北朝繪畫的空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第四層共有六個人物,內容為班婕妤辭與漢成帝同乘御輦的故事,畫中的漢成帝坐在四人抬的高篷大輦之上,回首向后張望,四名腳夫抬輦行進,班婕妤隨后步行;其事見《漢書·外戚傳》和《續(xù)列女傳》。此圖在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也出現(xiàn)過。
其余漆屏的內容見于《列女傳》的還有《仁智傳》中的《孫叔敖母》和《衛(wèi)靈夫人》,《貞順傳》中的《蔡人之妻》和《黎莊夫人》等。此外,漆畫上還有題記及題榜,書法接近楷體,較典型地反映出漢隸向唐楷演變中的魏書發(fā)展面貌,字體圓潤俊秀、氣勢疏朗,是不可多得的北魏墨書真跡。
此圖中所畫人物用黑線作鐵線描,臉、手涂鉛白,服飾器具兼施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渲染,形象生動逼真,并有縱深的空間感和立體感。構圖上重在突出主題,中心人物大于陪襯人物。畫風古樸,富有裝飾性,因為此漆畫以紅漆為底色,畫家都用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覆蓋力強的色彩來繪制,所以顯得富麗精致,體現(xiàn)了漆畫藝術的深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