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中國名畫
- 馬帥
- 2204字
- 2020-07-07 14:45:48
名畫欣賞
傳說曹植少時曾與上蔡(今河南汝南)縣令甄逸之女相戀,后甄逸之女嫁給其兄曹丕為后,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叡后又遭讒致死。曹植在獲得甄后遺枕后感而生夢,因此寫出《感甄賦》以作紀念,明帝曹叡將其改為《洛神賦》傳世。
《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凄婉,動人心魄。顧愷之讀后大為感動,遂凝神一揮而成《洛神賦圖》。
在《洛神賦圖》中,顧愷之充分發揮了藝術想象力,通過巧妙的構圖、傳神的筆墨,描繪出曹植在洛水之畔與洛水之神宓妃相會的情景。畫中的洛神端莊美麗,時而徜徉于水面,時而飄忽遨游于云端,含情脈脈、儀態萬千,很好地傳達了文學作品的思想。

顧愷之以線描作為造型的手段,以濃色微加點綴來敷染人物容貌,不求暈飾,構圖筆跡周密,線條流暢,如春蠶吐絲,如春云浮空,流水行云,皆出自然,畫面中的人物呼之欲出。
在顧愷之那個時代,中國繪畫是不講透視和比例關系的,而是對重要表現對象進行拔高擴大處理,比如重要人物就畫得比次要人物高大,《洛神賦圖》也是這樣。
《洛神賦》節選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耀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綠波……
《洛神賦圖》長達6米,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會貫通的長卷。全幅作品共畫了61個人物,分為幾個場景。分段描繪的畫卷用一幅幅連續的畫面展示了從曹植見到洛神,直到洛神離去、曹植返回的整個過程,反映著人物歡樂、哀怨的情緒。畫家將不同情節置于同一畫卷中,洛神和曹植在一個完整的畫面的不同場景中反復出現,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將畫面分隔成不同情節,使畫面既分隔又相連接,和諧統一,絲毫看不出連環畫式的分段描寫的跡象。圖中山石、林木,反映了早期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和面貌。

《子建睹神》部分,畫的是主人翁曹子建(曹植,字子建)在翠柳叢石的岸邊突然不經意地發現崖畔洛水之上飄來一位婀娜多姿、美麗照人的女神時如癡如醉的神情寫照。他生怕驚動洛神,下意識輕輕地用雙手攔住侍從們,目光中充滿了初見洛神時的又驚又喜的神態。顧愷之在處理曹子建的侍從時,將他們畫得程式化,用侍從們呆滯的目光、木然的表情,襯托出曹氏喜不自禁的神情,使畫面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這時我們看到曹植的神情是既專注又驚訝,內心激動、外表矜持的復雜心情,這是言語所難以表達的。
通過《云東以載》部分,我們可以一睹顧愷之所創造的“高古游絲描”之真容。圖中有大量對于云和水的寫照,畫家對于水的勢態的描繪,有時舒展自如,有時平滑光潔,有時蕩漾回旋。總之,畫家筆下不同的水勢、水態、水性千變萬化的組合,使這種種波濤律動的江浪之美又與畫中人物的驚訝、激動、惆悵、流連烘托成一體,影響著畫中氣氛,將畫家的情緒傳染給觀者,使觀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謂高明之筆。
顧愷之還根據曹植的《洛神賦》中文字的描繪,創造了許多神仙和奇禽異獸,畫面主要用線造型,墨線是典型的蠶絲線描,用色厚重、艷麗,形象十分生動。實際上,這些神獸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完全是畫家憑想象將多種動物的特征融合成一體而畫出的視覺形象。如他畫出的海龍就長著一對長長的鹿角、馬形臉、蛇的頸項和一副如羚羊般的身體,他畫的怪魚也長著豹子一樣的頭。它們雖然奔馳在江水之上,卻沒有飛濺的水花,就如同騰飛于空中一般。這種繪畫技法,烘托出了畫面的熱鬧,增強了故事的傳奇性和神秘感,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
觀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不但可以一窺顧氏早期代表作之風貌,也可發現中國畫當年的繪制風格。實際上,《洛神賦圖》保留了較多的古代壁畫的造型與設色方式,鋪陳敘述故事的構圖方式也和漢代畫像石的布局相似。人們能從《洛神賦圖》中欣賞到這么豐富的內容,也算是這卷畫的魅力之所在吧。
繪畫知識
繪畫六法
作為奠立中國繪畫理論基礎的“六法論”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提出的。“六法論”就是作畫的六種原則,也是畫畫的規范,不僅成為運筆時的標準,而且是一般批評家批評作品時的標準。
氣韻生動:就是一幅畫的精神所在,一個畫家要想把畫畫好,就必須發現這種精神,并且使它活潑、自然。
骨法用筆:是指在骨法方面的用筆而言。所謂“骨法”就是綱要,也就和結構上的輪廓類似,所以運筆方法最為切要,因為運筆乃是中國畫的生命所在。
應物象形:隨著物體而定形象,是指模仿物的形體,也就是寫實的意思。
隨類賦彩:隨著物的種類而予以賦彩,是指模仿物體本身的色彩。
經營位置:是指畫面的部位,就是所謂布局,也就是結構或組織的意思。
傳移模寫:是“臨模移寫”的意思,就是照著畫本來作畫,六朝時代特別稱之為“移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