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茶之事

【原文】

三皇:炎帝神農(nóng)氏。

周:魯周公旦,齊相晏嬰。

漢:仙人丹丘子,黃山君,司馬文園令相如,揚執(zhí)戟雄。

吳:歸命侯[1],韋太傅弘嗣。

晉:惠帝[2],劉司空琨,琨兄子兗州刺史演,張黃門孟陽[3],傅司隸咸[4],江洗馬統(tǒng)[5],孫參軍楚[6],左記室太沖,陸吳興納,納兄子會稽內(nèi)史俶,謝冠軍安石,郭弘農(nóng)璞,桓揚州溫[7],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釋法瑤,沛國夏侯愷[8],余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陽弘君舉,新安任育長[9],宣城秦精,敦煌單道開[10],剡縣陳務妻,廣陵老姥,河內(nèi)山謙之。

中國歷史上關于茶最早的記載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傳說是神農(nóng)氏發(fā)現(xiàn)了茶,認為茶有解毒的神奇功效。

后魏:瑯琊王肅[11]

宋:新安王子鸞,鸞弟豫章王子尚[12],鮑昭妹令暉[13],八公山沙門譚濟[14]

齊:世祖武帝[15]

梁:劉廷尉[16],陶先生弘景[17]

皇朝:徐英公[18]

《神農(nóng)食經(jīng)》[19]:“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周公《爾雅》:“槚,苦荼。”

《廣雅》[20]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21]:“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司馬相如《凡將篇》[22]:“烏喙、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蘗、蔞、芩草、芍藥、桂、漏蘆、蜚廉、萑菌、荈詫、白蘞、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謂荼曰。”

《吳志·韋曜傳》:“孫皓每饗宴,坐席無不率以七升為限,雖不盡入口,皆澆灌取盡。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茶荈以代酒。”

《晉中興書》[23]:“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wèi)將軍謝安嘗欲詣納[《晉書》云:納為吏部尚書],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shù)人饌。安既至,所設惟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羞畢具。及安去,納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yè)?’”

吳帝孫皓經(jīng)常暗暗賜茶給韋曜,以喝茶代替喝酒。

《晉書》:“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宴飲,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

《搜神記》[24]:“夏侯愷因疾死,宗人字茍奴,察見鬼神,見愷來收馬,并病其妻。著平上幘、單衣,入坐生時西壁大床,就人覓茶飲。”

劉琨《與兄子南兗州[25]刺史演書》云:“前得安州[26]干姜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皆所需也。吾體中潰[潰,當作憒]悶,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傅咸《司隸教》曰:“聞南方有蜀嫗作茶粥賣,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賣餅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嫗,何哉?”

《神異記》[27]:“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余,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左思《嬌女詩》[28]:“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有姊字蕙芳,眉目燦如畫。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貪華風雨中,倏忽數(shù)百適。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

陸納的侄子陸傲看見叔父沒有做任何宴客的準備,于是就自作主張準備了豐盛的美味佳肴。

張孟陽《登成都樓詩》[29]云:“借問揚子舍,想見長卿廬。程卓累千金,驕侈擬五侯。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臨江釣春魚。黑子過龍醢,果饌逾蟹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qū)。人生茍安樂,茲土聊可娛。”

華佗像

傅巽《七誨》:“蒲桃、宛柰,齊柿、燕栗,恒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應下諸蔗、木瓜、元李、楊梅、五味、橄欖、懸豹、葵羹各一杯。”

孫楚《歌》:“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

華佗《食論》[30]:“苦荼久食,益意思。”

壺居士[31]《食忌》:“苦荼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

郭璞《爾雅注》云:“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

《世說》[32]:“任瞻,字育長,少時有令名,自過江失志。既下飲,問人云:‘此為荼?為茗?’覺人有怪色,乃自申明云:‘向問飲為熱為冷耳。’”

《續(xù)搜神記》[33]:“晉武帝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長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叢茗而去。俄而復還,乃探懷中橘以遺精。精怖,負茗而歸。”

《晉四王起事》[34]:“惠帝蒙塵,還洛陽,黃門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異苑》[35]:“剡縣陳務妻,少與二子寡居,好飲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飲,輒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勞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夢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見毀,賴相保護,又享吾佳茗,雖泉壤朽骨,豈忘翳桑之報[36]!’及曉,于庭中獲錢十萬,似久埋者,但貫新耳。母告二子,慚之,從是禱饋愈甚。”

《廣陵耆老傳》:“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所得錢散路旁孤貧乞人。人或異之。州法曹縶之獄中。至夜老姥執(zhí)所鬻茗器,從獄牖中飛出。”

《藝術傳》[37]:“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

釋道悅《續(xù)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元嘉中過江,遇沈臺,請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懸車,喻日入之候,指垂老時也。《淮南子》[38]曰:‘日至悲泉,爰息其馬。’亦此意也。]飯所飲茶。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

宋《江氏家傳》[39]:“江統(tǒng),字應元,遷愍懷太子[40]洗馬。嘗上疏諫云:‘今西園賣醯[41]、面、籃子、菜、茶之屬,虧敗國體。’”

《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王微[42]《雜詩》:“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廈。待君竟不歸,收領今就槚。”

鮑昭妹令暉著《香茗賦》。

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43]:“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干飯、酒脯而已。”

道教茅山派陶弘景在《雜錄》中說茶能輕身換骨,可見茶已被夸大為輕身換骨和羽化成仙的“妙藥”。

梁劉孝綽《謝晉安王餉米等啟》[44]:“傳詔李孟孫宣教旨,垂賜米、酒、瓜、筍、菹、脯、酢、茗八種。氣苾新城,味芳云松。江潭抽節(jié),邁昌荇之珍。疆場擢翹,越葺精之美。羞非純束野麇,裛似雪之鱸;鲊異陶瓶河鯉,操如瓊之粲。茗同食粲,酢顏望柑。免千里宿舂,省三月種聚。小人懷惠,大懿難忘。”

陶弘景《雜錄》:“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

《后魏錄》:“瑯琊王肅[45],仕南朝,好茗飲、莼羹。及還北地,又好羊肉、酪漿。人或問之:‘茗何如酪?’肅曰:‘茗不堪與酪為奴。’”

《桐君錄》[46]:“西陽、武昌、廬江、晉陵[47]好茗,皆東人作清茗。茗有餑,飲之宜人。凡可飲之物,皆多取其葉,天門冬、菝葜取根,皆益人。又巴東[48]別有真茗茶,煎飲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葉并大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煮鹽人但資此飲,而交、廣[49]最重,客來先設,乃加以香芼輩。”

明·王問《煮茶圖》

《坤元錄》[50]:“辰州溆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射山,云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集會,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樹。”

《括地圖》[51]:“臨遂[52]縣東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文苑圖》

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把儒家思想引入茶道,談論“茶理”時往往也離不開儒家思想。

山謙之《吳興記》[53]:“烏程縣[54]西二十里,有溫山,出御荈。”

《夷陵圖經(jīng)》[55]:“黃牛、荊門、女觀、望州[56]等山,茶茗出焉。”

《永嘉圖經(jīng)》:“永嘉縣[57]東三百里有白茶山。”

《淮陰圖經(jīng)》:“山陰縣[58]南二十里有茶坡。”

《茶陵圖經(jīng)》:“茶陵[59]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

《本草·木部》[60]:“茗:苦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氣消食。《注》云:‘春采之。’”

《本草·菜部》:“苦菜,一名荼,一名選,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

《本草注》:“按,《詩》云‘誰謂荼苦’[61],又云‘堇荼如飴’[62],皆苦菜也。陶謂之苦茶,木類,非菜流。茗,春采謂之苦[途遐反]。”

《枕中方》:“療積年瘺:苦茶、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搗篩,煮甘草湯洗,以末傅之。”

《孺子方》:“療小兒無故驚厥,以苦茶、蔥須煮服之。”

【注釋】

[1]歸命侯:即孫皓。東吳亡國之君。公元280年,晉滅東吳,孫皓投降,封“歸命侯”。[2]惠帝:晉惠帝司馬衷,公元290-307年在位。[3]張黃門孟陽:張載字孟陽,但未任過黃門侍郎。任黃門侍郎的是他的弟弟張協(xié)。[4]傅司隸咸:傅咸(239-294),字長虞,北地泥陽(今陜西銅川)人,官至司隸校尉,簡稱司隸。[5]江洗馬統(tǒng):江統(tǒng)(?-310),字應元,陳留縣(今河南杞縣東)人。曾任太子洗馬。[6]孫參軍楚:孫楚(?-293),字子荊,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曾任扶風王的參軍。[7]桓揚州溫:桓溫(312-373),字符子,龍亢(今安徽懷遠縣西)人。曾任揚州牧等職。[8]沛國夏侯愷:晉書無傳。干寶《搜神記》中提到他。[9]新安任育長:任育長,生卒年不詳,新安(今河南繩池)人。名詹,字育長,曾任天門太守等職。[10]敦煌單道開:晉時著名道士,敦煌人。《晉書》有傳。[11]瑯琊王肅:王肅(464-501),字恭懿,瑯琊(今山東臨沂)人,北魏著名文士,曾任中書令等職。[12]新安王子鸞,鸞弟豫章王子尚:劉子鸞、劉子尚,都是南北朝時宋孝武帝的兒子。一封新安王,一封豫章王。但子尚為兄,子鸞為弟,這里是作者誤記。[13]鮑昭妹令暉:鮑昭,即鮑照(414-466),字明遠,東海郡(今江蘇鎮(zhèn)江)人,南朝著名詩人。其妹令暉,擅長詞賦,鐘嶸《詩品》說她:“令輝歌詩,往往嶄新清巧,擬古尤勝。”[14]八公山沙門譚濟:八公山,在今安徽壽縣北。沙門,佛家指出家修行的人。譚濟,應為曇濟,即下文說的“曇濟道人”。[15]世祖武帝:南北朝時南齊的第二個皇帝,名蕭賾,483-493年在位。[16]劉廷尉:劉孝綽(480-539),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為梁昭明太子賞識,任太子仆兼延尉卿。[17]陶先生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秣陵(今江蘇南京)人,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集注》傳世。[18]徐英公:徐世(592-667),字懋功,唐開國功臣,封英國公。[19]《神農(nóng)食經(jīng)》:古書名,已佚。[20]《廣雅》:字書。三國時張揖撰,是對《爾雅》的補作。[21]《晏子春秋》:又稱《晏子》,舊題齊晏嬰撰,實為后人采晏子事跡編輯而成。成書約在漢初。此處陸羽引書有誤。《晏子春秋》原為:“炙三弋、五卵、苔菜而矣。”不是“茗菜”。[22]《凡將篇》:偽托司馬相如作的字書。已佚。此處引文為后人所輯。[23]《晉中興書》:佚書。有清人輯存一卷。[24]《搜神記》:東晉干寶著,計三十卷,為我國志怪小說之始。[25]南兗州:晉時州名,治所在今江蘇鎮(zhèn)江市。[26]安州:晉時州名。治所在今湖北安陸市一帶。[27]《神異記》:西晉王浮著。原書已佚。[28]左思《嬌女詩》:原詩五十六句,陸羽所引僅為有關茶的十二句。[29]張孟陽《登成都樓詩》:張孟陽,見前注。原詩三十二句,陸羽僅錄有關茶的十六句。[30]華佗《食論》:華佗(約141-208),字符化,是東漢末著名醫(yī)師。《三國志·魏書》有傳。[31]壺居士:道家傳說的真人之一,又稱壺公。[32]《世說》:即《世說新語》,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著,為我國志人小說之始。[33]《續(xù)搜神記》:舊題陶潛著,實為后人偽托。[34]《晉四王起事》:南朝盧著,原書已佚。[35]《異苑》:東晉末劉敬叔所撰,今存十卷。[36]翳桑之報:翳桑,古地名。春秋時晉國人趙盾,曾在翳桑救了將要餓死的靈輒,后來晉靈公欲殺趙盾,靈輒撲殺惡犬,救出趙盾。后世稱此事為“翳桑之報”。[37]《藝術傳》:即唐房玄齡所著《晉書·藝術列傳》。[38]《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為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所著。今存二十一篇。[39]《江氏家傳》:南朝宋江統(tǒng)著,已佚。[40]愍懷太子:晉惠帝之子,立為太子,元康元年(300年)被賈后害死,年僅21歲。[41]醯:讀xī,醋。[42]王微:南朝詩人。[43]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南朝齊武皇帝名蕭賾。《遺詔》寫于齊永明十一年(493年)。[44]梁劉孝綽《謝晉安王餉米等啟》:劉孝綽,見前注。他本名冉,孝綽是他的字。晉安王名蕭綱,昭明太子卒后,繼為皇太子。后登位稱簡文帝。[45]王肅:王肅,本在南齊做官,后降北魏。北魏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權,該民族習性喜食牛羊肉、飲牛羊奶加工的酪漿。王肅為討好新主子,所以當北魏高祖問他時,他貶低說茶還不配給酪漿當奴仆。這話傳出后,北魏朝貴遂稱茶為“酪奴”,并且在宴會時,“雖設若飲,皆恥不復食”。(見《洛陽伽藍記》)[46]《桐君錄》:全名《桐君采藥錄》,已佚。[47]西陽、武昌、廬江、晉陵:西陽、武昌、廬江、晉陵均為晉郡名,治所分別在今湖北黃岡、湖北武昌、安徽舒城、江蘇常州一帶。[48]巴東:晉郡名。治所在今重慶萬州一帶。[49]交、廣:交州和廣州。交州,在今廣西合浦、北海市一帶。[50]《坤元錄》:古地學書名,已佚。[51]《括地圖》:即《括地志》,唐蕭德言等人著,已散佚,清人輯存一卷。[52]臨遂:晉時縣名,今湖南衡東縣。[53]《吳興記》:南朝宋山謙之著,共三卷。[54]烏程縣: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市。[55]《夷陵圖經(jīng)》: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地區(qū),這是陸羽從方志中摘出自己加的書名。(下同)[56]黃牛、荊門、女觀、望州:黃牛山在今宜昌市向北80里處。荊門山在今宜昌市東南30里處。女觀山在今宜都縣西北。望州山在今宜昌市西。[57]永嘉縣:治所在今浙江溫州市。[58]山陰縣:今稱淮安市。[59]茶陵:即今湖南茶陵縣。[60]《本草·木部》:《本草》即唐《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或《唐英本草》,因唐英國公徐任該書總監(jiān)。下文《本草》同。[61]誰謂荼苦:用菜時,荼作二解,一為茶,一為野菜。這里是野菜。[62]堇荼如飴:荼也是野菜。

明·文徵明《林榭煎茶圖》

【譯文】

古代三皇時代:炎帝神農(nóng)氏。

周代:周朝魯周公旦,齊國宰相晏嬰。

漢代:仙人丹丘子、黃山君,文園令司馬相如,執(zhí)戟黃門侍郎揚雄。

三國東吳:歸命侯孫皓,太傅韋弘嗣。

西漢·彩繪云鳳紋漆盂

晉代:晉惠帝司馬衷,司空劉琨,劉琨之侄

兗州刺史劉演,黃門侍郎張孟陽,司隸校尉傅咸,太子洗馬江統(tǒng),參軍孫楚,記室左太沖,吳興太守陸納,陸納之侄會稽內(nèi)史陸俶,冠軍將軍謝安石,弘農(nóng)太守郭璞,揚州牧桓溫,中書舍人杜毓,武康小山寺禪師法瑤,沛國人夏侯愷,余姚人虞洪,北地人傅巽,丹陽人弘君舉,樂安太守任育長,宣城人秦精,敦煌道士單道開,剡縣陳務的妻子,廣陵郡的老姥,河內(nèi)人山謙之。

《爾雅》內(nèi)頁

北魏:瑯琊人王肅。

南朝宋:新安王劉子鸞,鸞之弟豫章王劉子尚,鮑昭的妹妹鮑令暉,八公山道人曇濟。

南北朝南齊:世祖武帝蕭賾。

南朝梁:廷尉卿劉孝綽,貞白先生陶弘景。

唐代:英國公徐。

《神農(nóng)食經(jīng)》記載說:“長期喝茶,使人身體強壯有力、精神愉快。”

周公《爾雅》說:“槚,就是苦茶。”

《廣雅》說:“湖北江陵以及重慶一帶的人,采摘茶葉制作茶餅。葉子老了,就用米膏摻和在一起制成餅。若想煮茶喝,先把茶餅烤成赤紅色,搗成碎末,放到瓷器里,用開水澆泡并加上蓋,再往茶水里加入蔥、姜、橘子等。這樣喝茶,不但可以醒酒,還會讓人興奮得睡不著覺。”

《晏子春秋》記載:“晏嬰在給齊景公做相國時,吃的是粗米飯,菜只是兩三只烤野禽,幾道腌菜和茶水而已。”

司馬相如的《凡將篇》記載:“烏喙、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蘗、蔞菜、黃苓、芍藥、桂、漏蘆、蜚廉、萑菌、荈詫、白蘞、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

《方言》記載:“四川西南部的人把荼叫作。”

《吳忠·韋曜傳》記載:“孫皓每次擺酒設宴,對入座的人都命令其喝滿七升酒,凡是喝不完的,都硬給灌進嘴里。韋曜酒量一向沒有超過二升,孫皓剛開始看重他時,暗中賞賜他茶水以代替酒。”

《晉中興書》記載:“陸納任吳興太守時,衛(wèi)將軍謝安拜訪陸納。[《晉書》說是陸納任吏部尚書時的事。]他的侄兒陸俶得知他未做招待客人的準備,又不敢問他,就私下準備了十來個人的酒菜。謝安來了,陸納只擺上茶和果品招待。陸俶便把豐盛的酒菜端上來,各種珍貴美味的食品樣樣齊全。等到謝安告辭之后,陸納把陸俶叫來,打了四十板子,說:‘你這樣做不但沒有使為叔增加光彩,反而還玷污了我一向崇尚儉樸的節(jié)操。’”

《晉書》記載:“桓溫任揚州牧時,品性儉樸,每次宴請客人,只擺上七種果子和茶水而已。”

《搜神記》記載:“夏侯愷患病死去,他的族人有個名叫茍奴的,看見了他的鬼魂,見他來收生前騎過的馬,并且作祟使他妻子得病。當時,夏侯愷的鬼魂戴著平頂帽,穿著單衣進入屋內(nèi),坐在活著時候常坐的靠西墻的大床上,吩咐下人找茶水給他喝。”

劉琨在《與兄子南兗州刺史演書》中說:“先前收到你給的安州干姜一斤,肉桂一斤,黃芩一斤,這些都是我正需要的。我身體不舒服,胸中煩悶[潰,應該是‘憒’],常想喝點真正的茶,你可給我采買一些。”

傅咸《司隸教》說:“聽說四川有個老太太制作茶粥出賣,四川的官員為執(zhí)行皇帝提倡節(jié)儉的命令,打破了這位老太太的制粥器具。后來她又在市場上賣大餅,我想不明白,官吏們?yōu)槭裁匆估咸u茶粥讓她為難呢?”

《神異記》記載:“余姚人虞洪,到山里采摘茶葉,遇見一名道士,牽著三條青牛,指引虞洪到瀑布山,說:‘我叫丹丘子,聽說你善于制茶煮茶,常常想得到你的饋贈。這山里有大葉茶樹,可以送給你采摘,希望你以后茶杯中有多余的茶水,就贈送我一些。’回到家中,虞洪就立了丹丘子的牌位,經(jīng)常用茶奠祀。后來經(jīng)常讓家里人進山采茶,每次都能采摘到大葉茶。”

三彩陶杯盤

以黃、赭、綠為基本色調(diào),色彩斑斕。

左思《嬌女詩》寫道:“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有姊字蕙芳,眉目燦如畫。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貪華風雨中,倏忽數(shù)百適。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

張孟陽的《登成都樓詩》寫道:“借問揚子舍,想見長卿廬。程卓累千金,驕侈擬五侯。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臨江釣春魚。黑子過龍醢,果饌逾蟹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qū)。人生茍安樂,茲土聊可娛。”

傅巽的《七誨》記載:“蒲板的桃子,南陽的蘋果,山東的柿子,河北的板栗,恒陽的黃梨,巫山的朱橘,云南的茶子餅,西域[主要指印度]的石蜜。”

弘君舉的《食檄》寫道:“客人來了問過寒暖后,就應該斟上沫餑如霜的最好的茶。三杯喝過后,再擺出甘蔗、木瓜、大李子、楊梅、五味子、橄欖、山莓,每人再上一杯莼菜湯。”

孫楚的《歌》寫道:“芳香的茱萸生長在樹枝尖,鮮肥的鯉魚出自洛水泉。潔白的池鹽出于山西,美味的豆豉出于齊魯間。姜桂茶葉產(chǎn)在四川,椒橘木蘭長在高山。蓼辣紫蘇生在溝渠,精細的白米出自農(nóng)田。”

華佗的《食論》說:“長期喝茶,對大腦思維有好處。”

壺居士的《食忌》講:“長期喝茶,可以羽化成仙。如果與韭菜一起吃,可以增加人的體重。”

郭璞的《爾雅注》說:“茶樹矮小的像梔子,冬天生長的樹葉,可以煮成湯喝。現(xiàn)在人們把早采摘的叫作荼,晚采摘的叫作茗,還有一個名字叫作荈,四川人稱作苦荼。”

《世說新語》記載:“任瞻,字育長,年輕時就有好名聲。自從北方避難到江南后再沒喝到好茶。有人用茶招待他,他問主人:‘這是荼,還是茗?’看到主人臉上有驚奇的神色,便強調(diào)說:‘我是問是喝熱茶還是涼茶。’”

《續(xù)搜神記》記載:“西晉武帝時,宣城人秦精經(jīng)常到武昌山中采摘茶葉。遇見一個毛人,身高一丈多,引他到一座山峰下,指給他一叢茶樹就走開了。過了一會兒毛人又回來,還從懷里掏出橘子送給秦精。秦精感到害怕,忙背著茶葉跑回家。”

《晉四王起事》說:“惠帝被迫離開宮廷,被囚禁在金墉城,后來回到洛陽宮中,宦官用瓦罐呈茶給他喝。”

青瓷執(zhí)壺

執(zhí)壺是中唐以后才出現(xiàn)的器形,通常刻有各類紋飾。

《異苑》記載:“郯縣陳務的妻子,年輕時帶著兩個兒子守寡,喜歡喝茶。因為院里有一座古墓,每次喝茶,都先向古墓奠祀一杯。時間長了兩個兒子感到厭煩,說:‘古墓知道什么?白費你的精神。’于是便想挖掉古墓,經(jīng)過母親再三勸阻才沒有挖。這天夜里,母親夢見一個人來對她說:‘我在這墓冢里已住了三百余年,您的兩個兒子常常想掘毀它,幸虧有您的保護,又經(jīng)常用佳茗祭奠我,我雖是黃泉的枯骨,但也不會忘記報答您的恩情。’到了早晨,她在院子里看見十萬枚銅錢,好像埋了很長時間,但穿錢的繩子卻是新的。她把這奇事說給兒子,兩個兒子都有些慚愧,從此更加殷勤地用荼茗向古墓祈禱祭奠。”

《廣陵耆老傳》記載:“晉元帝時,有位老太太每天早晨獨自提一壺茶水到市場上去賣。街上的人都爭著買,但從早晨賣到晚上,壺里的茶水卻一點也不減少。所賣的錢都散發(fā)給路旁的孤苦貧民和乞丐。有人懷疑她有神奇的法術。于是州郡官派掌刑事的衙吏把她抓走關入牢中。到了半夜,這老太太便提著賣茶的壺從牢獄窗口飛走了。”

《藝術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不怕冷也不怕熱,經(jīng)常吃小石子,他服用的藥有松子、桂圓、蜂蜜的氣味,所喝的也是茶和紫蘇湯。”

清·金廷標《品泉圖》

釋道悅《續(xù)名僧傳》說:“南朝宋有個釋法瑤和尚,姓楊,山西河東郡人。元嘉年間,從北方渡江到南方,在浙江武康縣小山寺遇見沈臺真,兩人都已老耄。所吃的只是茶粥。南齊永明年間,武帝命令吳興太守準備禮品請他進京,這時,他已經(jīng)七十九歲。”

南朝宋《江氏家傳》記載:“江統(tǒng),字應元,遷升為愍懷太子洗馬時,曾經(jīng)上書勸諫太子說:‘現(xiàn)在西園賣醋、面、籃子、菜、茶之類東西,有損國家體面。’”

《宋錄》記載:“新安王劉子鸞,豫章王劉子尚,在八公山拜訪釋曇濟道長。道長獻茶招待,劉子尚品嘗后說:‘這是甘露啊,為什么叫它茶?’”

王微《雜詩》寫道:“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廈。待君竟不歸,收領今就槚。”

鮑照之妹鮑令暉著有《香茗賦》。

南齊世祖武皇帝,臨終時寫下《遺詔》說:“我的靈座前千萬不要用牛羊牲品祭奠,只要供奉餅果、茶茗、干飯、酒類就可以了。”

南朝梁劉孝綽在《謝晉安王餉米等啟》中寫道:“傳詔官李孟孫宣示了您的教旨,恭蒙您賞賜了米、酒、瓜、筍、腌菜、肉干、醋、茶八種。醇香芬芳的美酒,真像新豐、松花的佳釀。江濱新長的竹筍,可以與菖蒲、荇菜媲美。園圃中摘來的瓜兒,味道醇美到了極點。臘味雖不是白茅純束的獐鹿,但也是雪白肥嫩的肉脯;腌魚勝過陶侃壇裝的河鯉,大米如同潔白的美玉。茶茗就像上等的白米,陳醋正如又酸又甜的柑橘。賞賜的物品這么多,好幾個月也不必再去采買。小人感恩不盡,盛德永難忘懷。”

《丹丘子曉露烹茶圖》

陶弘景的《雜錄》說:“苦茶,可以使人輕身換骨,從前的丹丘子、黃山君就經(jīng)常喝茶而羽化成仙。”

《后魏錄》記載:“瑯琊人王肅,在南朝齊為官,愛喝茶和莼菜湯。后來到了北方,又愛吃羊肉和酪漿。有人問他:‘茶比酪漿怎么樣?’王肅說:‘茶給酪漿做奴隸還不配呢。’”

《桐君錄》記載:“西陽、武昌、廬江、晉陵的人都愛喝茶,做東道主的就烹煮清茶。茶水里有沫餑,常喝對人體有好處。凡是可以當作飲料的,大都是選取其葉子,但天門冬、菝葜卻取根,都對人有好處。另外,四川巴東郡有真茶茗,烹飲使人興奮得睡不著覺。民間多有用檀樹葉和大皂李制作茶,喝它們有種清涼的感覺。南方還有種叫瓜蘆木的,也像茶,滋味又苦又澀,取制成碎末當茶喝,也可使人徹夜不眠。沿海各地煮鹽的人專門拿它當作飲料,而以交州、廣州兩地最為重視,客人來了,就首先獻上這種飲料,還加入一些芳香調(diào)料。”

《坤元錄》記載:“湖南辰州溆浦縣西北方三百五十里有座無射山,據(jù)說當?shù)厣贁?shù)民族在吉慶的時候,親族友人在山上聚集在一起歌舞。山中長有許多茶樹。”

《括地圖》記載:“湖南臨遂縣東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謙之的《吳興記》說:“浙江烏程縣西二十里,有座溫山,出產(chǎn)貢茶。”

《夷陵圖經(jīng)》記載:“湖北峽州的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都出產(chǎn)茶葉。”

《永嘉圖經(jīng)》記載:“浙江永嘉縣東三百里有座白茶山。”

《淮陰圖經(jīng)》記載:“山陰縣南二十里處有茶坡。”

《茶陵圖經(jīng)》說:“茶陵縣,就是因為山陵河谷中盛產(chǎn)茶葉而得名。”

《本草·木部》說:“茗,又叫苦茶。味道甘甜帶有苦味,略微寒,沒有毒。主治瘺瘡,利尿、去痰、止渴解熱,使人興奮得不能入睡。秋天采集的茶味道苦,主要功能是通氣、消化食物。陶弘景的《神農(nóng)本草集注》說:‘要春天采制。’”

《本草·菜部》說:“苦菜,又叫荼,又叫選,或者叫游冬,出產(chǎn)于四川益州川谷山陵路旁,嚴寒的冬天也凍不死。第二年春天三月三采集陰干。陶弘景《神農(nóng)本草集注》說:‘懷疑這就是現(xiàn)在人說的茶,又叫荼,讓人興奮得不能入睡。’”

《本草注》按:“《詩經(jīng)》說:‘誰說荼苦’,又說:‘堇荼如飴’,這都是苦菜。陶弘景說的苦荼,是木本植物的茗,不是草本植物菜類。茗,在春天采摘的叫苦荼。”

《枕中方》記載:“治療多年來沒有治愈的瘺瘡,用茶葉和蜈蚣一起燒,炙熟,使其散發(fā)出香氣,再等分兩份,搗碎,過篩,拿一份加甘草煮湯洗患處,另一份敷在瘡口。”

《孺子方》記載:“治療小兒沒有原因的驚厥,可以用茶葉加蔥煮成湯服用。”

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枝江市| 玛纳斯县| 邵阳县| 陆河县| 清远市| 南丹县| 安化县| 聂荣县| 彰化市| 萝北县| 固始县| 小金县| 边坝县| 思南县| 炎陵县| 太康县| 丹阳市| 邳州市| 桐梓县| 古浪县| 凤庆县| 马山县| 临清市| 陵川县| 潞西市| 连城县| 通许县| 尚义县| 麻阳| 会东县| 启东市| 西青区| 新野县| 乌兰浩特市| 米泉市| 麻城市| 泽库县| 清徐县| 伽师县| 财经| 南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