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成語接龍(6)
- 成語接龍游戲
- 流年主編
- 1721字
- 2019-08-29 16:40:24
死不瞑目
目不識丁
丁一卯二
二姓之好
好高騖遠
遠近聞名
名不副實
實獲我心
心腹之患
患得患失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里應外合
合理合法
法其遺志
志大才疏
疏忽職守
成語釋義
死不瞑目:死了也不閉眼。原指人死的時候心里還有放不下的事情?,F常用來形容極不甘心。
目不識丁:連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認識。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沒有文化。
丁一卯二:丁卯合位,一絲不差。形容確實、牢靠。
二姓之好:指兩家因婚姻關系而成為親戚。
好高騖遠:比喻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遠近聞名:在遠處和近處都有名。比喻名字被大家所熟知。
名不副實:名聲或名義和實際不相符。指空有虛名。
實獲我心:表示別人的說法跟自己的想法一樣。
心腹之患:心腹:這里指內部;患:禍害。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害。也泛指最大的隱患。
患得患失: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開始稍有差錯,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里應外合:應:接應;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應。
合理合法:既合乎道理,又符合法律規定。
法其遺志:指效法死者生前沒有實現的一些志愿。
志大才疏:志:抱負;疏:粗疏,薄弱。指人志向遠大而才能不夠。
疏忽職守:忽略了工作崗位。比喻一個人不盡職守責。
故事鏈接
目不識丁
唐憲宗年間,張弘靖在朝廷中做官。他為人圓滑無比,吹牛拍馬是他的長項,深得上司器重。沒過多久,他竟被朝廷任命為幽州節度使,代替了前任節度使劉總。
幽州的百姓以為來了一個好官,急著要一睹張弘靖的尊容。
但是張弘靖不了解幽州,根本不懂這里的風俗民情,再加上他出身富貴之家,來到幽州時,他的車駕在三軍之中十分顯眼,使百姓吏卒們看了十分驚駭。剛一上任,張弘靖便想有所作為,但從哪里著手呢?
他想到,幽州地處邊遠,要想開化這里的百姓,首先要改革民俗,但這談何容易。
張弘靖想,安史之亂時,安祿山首先就是在幽州造反叛亂的,他以為只要能將安祿山的問題解決,民風就能好起來。于是,張弘靖派人掘開安祿山的墳墓,毀掉安祿山的棺柩,當地百姓看到張弘靖的所作所為大為失望,人們都說:“我們都以為來了一個為民著想的好官,不想卻來了一個掘墓開棺的官呀!”
不僅張弘靖讓人失望,他手下還有兩個十分可惡的官吏,他們一個叫韋雍,另一個叫張宗厚。這兩個人整天無所事事,經常聚合一伙人到酒店去喝酒,而且每次都要喝到大半夜,直喝得酩酊大醉方才罷休。
有一天,韋雍又喝醉了酒,便對軍吏們大發狂言:“現在天下太平,國家無戰事,你們這些軍吏雖能拉開兩石重的強弓,但那有什么用處呢?還不如認識一個‘丁’字呢?”這對士兵們是一種極大的諷刺,因為當時士兵的衣服上都有一個“丁”字,表明韋雍極度驕縱,非常蔑視士兵。士兵們義憤填膺,對韋雍恨得咬牙切齒。這些事還不算,前任幽州節度使劉總離任回到朝廷不久,便派人為幽州的士兵們送來一百萬貫錢,以犒賞跟隨他多年的士兵。但是張弘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從中扣下二十萬貫充作軍府雜用開銷,只將八十萬貫錢分給了那些士兵。
這件事不久就被全幽州人知道了,士兵們真是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再也不愿受韋雍、張宗厚的欺壓,更不愿聽從張弘靖的指揮,借機反叛。
幽州的士兵憤怒地把韋雍、張宗厚殺了,又把張弘靖拘禁了起來。后來,朝廷派重兵平息了這場叛亂,張弘靖被貶下放。
心腹之患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名員,字子胥,楚國監利(今屬湖北)人。伍子胥父伍奢為楚國太子太傅,因受費無忌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的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帶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遂成為諸侯一霸。
吳王夫差準備出兵討伐齊國,大臣伍子胥認為這個時候出兵攻打齊國,不僅耗費兵力糧草,而且作用也不大。而當前越國日漸強大,又離吳國很近,它才是將來吳國最大的隱患(心腹之患)。
然而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正好帶著臣子以及厚禮來朝見吳王,夫差收了越王送來的豐厚禮物,心里非常高興,哪里聽得進伍子胥的勸說,一心想要和越國搞好關系,便立刻出兵攻打齊國。
沒過幾年,越國更加強大了,越王勾踐趁著吳國北上攻打晉國的機會,率領大軍一路攻城略地,將吳國徹底打敗了。
夫差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勸告,使得吳國終于葬送在了自己手中。